蛐蛐和蟈蟈,蛐蛐和蟈蟈的區(qū)別,36創(chuàng)業(yè)加盟網給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蛐蛐和蟈蟈,蛐蛐和蟈蟈的區(qū)別。
(來源:原創(chuàng): 戀野君 戀野物語)
炎炎夏日,在昆蟲世界里除了“煩人精”——知了會唱單調的小曲外,還有蟈蟈、螞蚱、蟋蟀等等歌唱小能手。
各種直翅目昆蟲
不過這些直翅目的鳴蟲們,簡直像一群孿生兄弟,要想將它們分出個甲、乙、丙、丁來還真叫人“腦殼疼”。
愛蟲的你怎會不想像喊朋友一樣,親切地叫出它的名字呢?今天戀野君就來講講如何區(qū)分這群“孿生兄弟”!
全文太長不看版:
1. 蟋蟀、螽斯、蝗蟲為中文俗名,而蟈蟈、蚱蜢、螞蚱則為坊間俗稱。蟋蟀和螽斯是通稱。
2. 蚱和蜢不是一種昆蟲,是兩個科,蚱總科和蜢總科。
3. 俗稱的“蚱蜢”是多種蝗類昆蟲的統稱,上海地區(qū)多指的是短額負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
4. 快速辨別螽斯、蟋蟀、蝗蟲、螻蛄的方法看四點:觸角長短、體色、尾須、前足,具體辨別方法如下 ↓↓↓:
知識提要
1. 稱呼太多,傻傻分不清
蟈蟈、蟋蟀、蚱蜢這些都是直翅目的昆蟲,體長一般在4~115毫米間不等,前翅狹長、革質,停息時覆蓋在體背,稱為覆翅;后翅膜質,停息時呈折扇狀縱褶于前翅下,翅脈多平直。有些種類的翅退化成鱗片狀,有的前翅較寬,雄性在肘—臀脈區(qū)特化成發(fā)音構造,兩前翅相互摩擦發(fā)音。
直翅目下分螽亞目和蝗亞目,其中蟋蟀、螽斯、蝗蟲均可視為中文俗名,而蟈蟈、蚱蜢、螞蚱則為坊間俗稱。接下來小編將具體來辨析它們
2. 蚱蜢、螞蚱與蝗蟲
蝗蟲即蝗亞目,俗稱“螞蚱”,包括了蚱總科(Tetrigoidea)、蜢總科(Eumastacoidea)、錐頭蝗總科(Pyrgomorphidae)三類。這里請讀者注意,在分類學上,蚱與蜢具有形態(tài)差異,因此分為兩科。
蚱總科(Tetrigoidea)又稱菱蝗總科。蚱科昆蟲前胸背板特別發(fā)達,向后延伸至腹末,末端尖,呈菱形,故名菱蝗。它們的前翅退化成鱗片狀;后翅發(fā)達,無發(fā)音器和聽器。
臺灣棒角蚱, Rhopalotettix taiwanensis
而蜢總科(Eumastacoidea)是一類較罕見而又較原始的小型昆蟲,其中有些還被認為是第三紀殘遺下來的幸存種類。由于頭部顏面的特殊,狀似馬面被稱為馬面蜢,又由于觸角較短于前足股節(jié)也稱為短角蜢。
大多數種類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灌木叢或林區(qū),在國內數量并不多。
多恩烏蜢,Erianthus dohrni Bolivar
再說回“蚱蜢”。我們俗稱的蚱蜢不是特指某種昆蟲,而是我們常見的多種直翅目昆蟲的統稱。可以是短額負蝗、中華劍角蝗、疣蝗等。
中華劍角蝗觸角劍狀,體色有黃綠色或者褐色。前胸背板側隆線處具淡色縱紋。后翅幾乎全部為黑褐色。后足股節(jié)內下側紅色。內側具三個黑色橫斑,外側具明顯淡色膝前環(huán),膝部黑色。后足脛節(jié)紅色,基部黑色,近基部具淡色環(huán)。
中華劍角蝗
除了中華劍角蝗,我國常見的蝗科昆蟲還有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黃脊竹蝗(Ceracrs kiangsu )等
東亞飛蝗
黃脊竹蝗
3. 螽斯與蟋蟀
螽斯體型較大,體長在40毫米左右,身體多為草綠色、灰色、深灰色等,覆翅膜質,較脆弱,前喙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螽斯實際是一個統稱,又可細分為蟋螽、蟈螽和灶馬等多個類別。
人們較為熟悉的“叫蟈蟈”的昆蟲便是蟈螽的一種,學名優(yōu)雅蟈螽(Gampsocleis gratiosa)。優(yōu)雅蟈螽體長約28-50mm,超大個體雌性或接近70mm,體形粗壯,中等偏大,體色通常為草綠色。雄蟲前翅具發(fā)音器,前足脛節(jié)基部具一對聽器,后足腿節(jié)十分發(fā)達,足跗節(jié)4節(jié),尾須短小,產卵器刀狀或劍狀。
優(yōu)雅蟈螽
蟋螽(Gryllacridoidea)頭較大,觸角通常極長,前胸背板前部不擴寬,前足基節(jié)具刺,前足脛節(jié)缺聽器。雄性前翅缺發(fā)音器,尾須不分節(jié),雌性產卵瓣發(fā)達。蟋螽是螽斯中最容易與蟋蟀混淆的。在后文小編將告訴讀者如何區(qū)分蟋蟀與螽斯。
蟋螽
駝螽,又名灶馬,川東民間和福建龍巖客家一帶叫“灶雞子”。體長36-38mm,體色紅褐色至黑褐色,體型寬大,體背隆突或駝背狀,故屬于駝螽類。前胸背板有2條不明顯的縱紋,無翅膀,靠后腿摩擦鳴叫。六肢長,關節(jié)及脛節(jié)具棘刺,轉節(jié)黃白色,后腳腿節(jié)異常粗大,側緣淡黃褐色具線狀斑紋。
駝螽
另一種廣為人知的鳴蟲就是蟋蟀科(Gryllidae),俗稱“蛐蛐”,古稱“促織”。蟋蟀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蟋蟀的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后腿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須,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須還長的產卵管。
迷卡斗蟋
那么同樣都是鳴蟲,螽斯和蟋蟀如何區(qū)分呢?它們主要有以下幾點區(qū)別。
l 螽斯體型圓柱形,體色多為綠色至棕色;蟋蟀體型略扁平,體色為黑褐色
l 螽斯后足跗節(jié)4節(jié);蟋蟀后足跗節(jié)3節(jié)
l 螽斯尾須短;蟋蟀尾須長
4. 螻蛄
說起這螻蛄,目前住在郊區(qū)的小編對它們可是再熟悉不過了。夏秋交季,在小編的書桌上時不時會落下幾“張牙舞爪”的螻蛄,打擾小編看書寫字。
螻蛄(Grylloidea)的觸角短于體長,前足寬闊粗壯,適于挖掘,前足屬開掘式足,脛節(jié)末端形同掌狀,前足脛節(jié)基部內側有裂縫狀的聽器。中足無變化,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腳節(jié)不發(fā)達。覆翅短小.后翅膜質,扇形,廣而柔。尾須長。
螻蛄
5. 辨析小竅門
說了那么多,當我們遇到某只直翅目昆蟲時,又不能確定它是螽斯、蟋蟀、蝗蟲、螻蛄中的哪一類時,究竟怎么快速判斷呢?就讓小編將圖獻上吧~
其實,我知道,就算說到這兒,可能大家還是傻傻分不清,怎么辦呢?文字表達總有種無力感,還是來參加我們的活動,讓彭三歲和扁鍬甲老師手把手教你吧~
參考文獻
1. 劉憲偉 , 金杏寶 . 1993. 中國螽斯名錄 . 昆蟲學研究集刊 , 11: 99–118
2. 李云瑞 主編.農業(yè)昆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3. 鄭哲民.蝗蟲分類學[ M]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 132-135
4. 馬麗濱. 中國蟋蟀科系統學研究(直翅目:蟋蟀總科)[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5. 張洪喜, 周志芳. 蟈蟈的研究[J].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1992(2):18-25
END
文|黃昊礽
哎!稀里糊涂叫了“蚱蜢”這么多年!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蛐蛐和蟈蟈,蛐蛐和蟈蟈的區(qū)別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chuàng)業(yè)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yè)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