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什么時候問世,超級雜交水稻什么時候問世,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雜交水稻什么時候問世,超級雜交水稻什么時候問世。
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說到袁隆平,你可知道中國的雜交水稻是如何誕生的?
20世紀60年代,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以美國人諾曼·博洛格為核心的育種家用兩種小麥進行雜交,培育出了“皮蒂克”等30多個矮稈、半矮稈的抗銹品種。同一時期,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育種家們,選用兩個品種的水稻進行雜交,育成了產量高得出乎人們預料的半矮稈新品種“IR8(國際稻8號)”。這是人類自馴化野生植物成為適宜人工種植的“作物”后,對綠色植物所進行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正當全世界都在為綠色革命的成功感到歡欣鼓舞時,中國的綠色革命也在悄然掀起帷幕。1966年,《科學通報》上刊登了袁隆平撰寫的一篇文章——《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文章引起了國家科委有關人員的重視,在政府指導下,于1967年成立了由袁隆平、尹華奇和李必湖3人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任務是主攻水稻雄性不育。由此中國的綠色革命開始了。
1970年10月,李必湖在海南島三亞南紅農場,與該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一起,在農場旁的水溝里,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他當即把這一發現轉告正在北京查閱文獻的袁隆平。袁隆平聽到這一好消息后,興沖沖地從北京趕往三亞,他仔細檢查了這株野生稻,認為這株野生稻除雄花沒有生育能力外,其他一切都正常,這株野生稻只是雄性在生育方面是失敗的,因此他就給這株野生稻起名“野敗”。這株“野敗”就是現在絕大多數“三系法”雜交水稻中不育系的老祖宗。
1970年冬,就在袁隆平、李必湖等帶著“野敗”回到湖南后,江西省萍鄉市農業局的顏龍安和他的助手特地從江西到湖南,向袁隆平等學習培育雜交水稻的有關技術,隨后他們將“野敗”帶回江西。這株“野敗”在江西按時抽穗,顏龍安等不失時機地把“野敗”的雄性不育性狀成功地轉送給了栽培稻“二九矮1號”,終于在1972年冬培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和“二九矮1號”的同型保持系。袁隆平等用同樣的方法,在1973年秋也培育成功“二九南1號”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雜交水稻要真正在生產上應用,光有“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光有這“二系”無法得到具有雜種優勢的雜交種子。為了得到具有優勢的雜交種子,還需要一個“恢復系”。
為了這個目標,全國各地的水稻科研人員都在為尋找“恢復系”四處奔波。廣西農學院的教師張先程非常幸運,1973年,他在東南亞的水稻品種中終于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恢復系”。他找到的“恢復系”,不僅能使“不育系”的結實率超過90%,而且從“不育系”上得到的雜交種子再開花時,雌、雄花全都正常,也就是說雄性恢復正常了。更難能可貴的是,雜交種子的產量很高,生長十分旺盛,即雜交種子具有強大的優勢。
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1975年冬,國務院就做出了迅速擴大試種雜交稻的決定,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于是當時在湖南大地出現了千軍萬馬下海南的動人場景。當年在全國多點示范的面積達5600多畝(1畝=1/15公頃),1976年示范推廣的面積就高達208萬畝。1976年至1988年間,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的面積為12.56億畝,累計增產水稻1000億千克以上,僅1987年,雜交水稻增收的糧食就達150億千克,而當時遼寧省一年的糧食產量也只有127億千克。
1981年6月6日,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在人民大會堂把新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這是對他們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的成就所給予的充分肯定。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雜交水稻什么時候問世,超級雜交水稻什么時候問世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