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是什么,粟米是什么米,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粟米是什么,粟米是什么米。
漢字“粟”和“栗”是一對常見的漢字,也是經常被混淆的漢字?!八凇毕旅媸且粋€“米”,“栗”下面是一個“木”,一看便知本質上是植物,它們各自指什么?老百姓口中說的“五谷”,為什么北方和南方會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漢字解析
看下圖“粟”sù的甲骨文,是個象形字,中間是一個“禾”,頭部彎曲(草木果實下垂的樣子)。四周的圓點表示密密麻麻的小果實。在一般的農作物中就屬“谷子”成熟彎腰,果實密度大,顆粒小。所以“ 粟”就是“谷子”,退去殼后便是小米。
粟米,嘉谷實也
“粟”的本義是指谷類的子實,是我國本土化的農作物,它不同于玉米,玉米是外來農作物,來自于中南美洲的國家。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1531年,明朝才來到我國。而“粟”一直伴隨我國歷史的發展,凡常見的農作物糧食一般都可以作為糧食或者谷物的泛稱。比如《管子·治國》所說的:“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這里的“粟”即泛指糧食,是說谷物多的國家才富有。
谷穗
由于“粟”本身顆粒小,數量多,所以被用來指細小的東西。比如成語《滄海一粟》,它出自于宋·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彼脧V闊的滄海和一粒粟作比較,來形容人的渺小。造句:要完成這樣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的團隊配合,任何個人的力量只是“ 滄海一粟”,不足為道。
滄海一粟
中國地緣遼闊,由于口語的不同對“農作物”的稱呼也不一樣。比如“玉米”,有些地方叫“棒子”,有些地方叫“苞米”。而關于“粟”,它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來源,在廣東福建等地稱呼它為“粟仔”或“粟仔米”;而到了江蘇江西等地則稱呼它為“粟子”,甚至還有更少的稱呼。
“粟”脫殼后世小米
既然說到了“粟”,就不得不想到“五谷”。“五谷”是五種農作物,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黃米)、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黃米)、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在南方地區雨水多,適合水稻生長,所以“稻”被安排到了五谷內。相比于南方地區,北方種植的“水稻”少,所以被排在五谷之外。所以古人在“五谷”的認知上,便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
五谷雜糧,日常所需
仔細看下面漢字“栗” lì 的甲骨文,你會發現“栗” 和“粟sù”的古文字很像,但還是有區別。“栗”是一顆挺拔的樹上長滿帶刺的果實。果實為堅果,包在多刺的殼斗內,成熟時殼斗裂開而散出。所以“栗”和“粟”有本質的區別,“栗”樹名也,俗稱板栗樹,果子就是我們常吃的“ 栗子”或“板栗”。
“栗”的古字形
糖炒栗子,我愛吃
成語《不寒而栗》出自于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說的是明明不冷卻發抖,形容非常恐懼。比如造句:王崗老師深夜獨自一人在房間,看了一部血腥的恐怖大片,雖然現在已經過去一天了,不過想想那畫面還是令我不寒而栗。為什么“栗”有害怕的成分?栗子在沒成熟前,其外殼多毛又多刺,毛多刺尖,一眼望去,確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由此古人在漢字“ 栗”的本質上加了一層恐懼的色彩。
不寒而栗
所以,大家看“粟”和“栗”,雖然字形相似,本質卻大有不同。您也可以這樣理解:“粟”是農作物苗的果實,“栗”是樹木上結的果實。此二字在學生考試中經常出現,大家切記一定分清。
漢字課堂
本文推薦《有故事的漢字》,暑假到了希望家長能引導孩子們多了解漢字,走進漢字的世界。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通過漢字了解背后的歷史文化,增加我們整體文化素養,形成一個立體的文化架構。
《有故事的漢字》 ¥58.8 購買內部頁
《有故事的漢字》是一套兒童版的《說文解字》,簡單易讀。它選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300個漢字,以生動有趣的筆調敘述了漢字的產生、漢字的演變故事。通過講字來延伸出更多與之相關的成語、詩詞、科普知識。讓學生們在樂趣中增長見識,所以本期我向家長推薦《有故事的漢字》。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粟米是什么,粟米是什么米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