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類有哪些,禽類有哪些動物,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禽類有哪些,禽類有哪些動物。
本系列文章是按生態系統,將鳥類分為:游禽、涉禽、攀禽、猛禽、陸禽、鳴禽六個大類進行分類介紹的,本文介紹的屬于六大類中的涉禽,共9283字,92種鳥類85張高清美圖,全文讀完約60分鐘,建議收藏使用。
因為僅僅作為學習、欣賞、以及平時拍攝鳥類后的比對使用,并不具備專業的知識,所以,很難像《鳥類手冊》等經典一樣,嚴謹的按照綱、科、屬進行區分,都是興致所至,想到什么就記錄什么,錯漏難免,還請見諒。
包括:鸻鷸類、鷺類、鸛類、鶴類等
涉禽類常見的鳥與難讀的字:
鸻鷸[héng yù]、鳽鳥[jiān]、 朱鹮[huán]、 姬鴇[bǎo]、 黃鸛[guàn]、杓鷸[biāo yù]、鵁鶄[JiāoJīng]、丹頂鶴、大白鷺、蒼鷺、火烈鳥(紅鸛)、大鴇、大沙錐[zhui]、秧雞、黑水雞、骨頂雞、苦惡鳥等。
中國國家地理上一篇鸻鷸的科普介紹,很有借鑒意義:
鸻鷸類
1.大杓鷸用超長帶彎兒的嘴,不僅能啄食地表的獵物,必要時還能伸入洞穴捉螃蟹。2.黑尾塍鷸的嘴長而直,能直戳泥沙較深處搜尋獵物。3.紅腳鷸的嘴相對較短,只能獵取較淺層泥沙中的食物。4.紅腹濱鷸常將嘴的尖端插入濕泥沙中,靠感知水波的變動判斷獵物的存在。5.金斑鸻的嘴短而直,取食的深度有限,更多是靠視力搜尋捕捉灘涂表面的獵物。6.金眶鸻的嘴更加短小,通常是在灘涂上跑跑停停,啄食地表的食物。7.翻石鷸的嘴較為粗壯,能用來翻動小石塊,幫助尋找獵物。8.反嘴鷸覓食時,會低頭用長而上彎的嘴左右掃,掃中獵物就捉住吞掉。
鸻鷸類為中等或小型涉禽。種類繁多,身體大多為沙土色,奔跑迅速,翅膀尖,善于飛翔。
其中:鷸類的身體結構,大都符合典型涉禽的“三長”特征—長嘴、長脖子、長腿,讓它們能夠在海灘和淺水區域自如行走,低頭覓食。鸻類“三長”的特征并不明顯,甚至有的指標還相對較短。在海灘上,它們經常好似老鼠一般哧溜亂竄,猛然快跑一陣,然后急剎車停下,過一會兒又飛奔起來。鸻類通常沒有長嘴,靠嘴啄食的深度十分有限。不過它們天生一對大眼,有超級好的視力,視野也非常開闊,站立時,周圍海灘表面的任何微小動靜都盡收眼底。一旦發現在泥沙表面和淺水洼中爬動的小螃蟹、昆蟲、沙蠶、小魚等,只要符合能吞下這個標準,鸻便快速沖過去將其捉住吃掉。隨后繼續靜立觀察,重復著前面的過程。
鷸科全世界共有29屬77種,中國有14屬38種。常見有反嘴鷸、黑尾塍鷸、勺嘴鷸、小青腳鷸、紅腳鷸、大濱鷸、大杓鷸、長嘴杓鷸、紅腹濱鷸、黑腹濱鷸、白腰濱鷸、流蘇鷸、白腰草鷸、丘鷸、姬鷸、林鷸、磯鷸、翻石鷸、大沙錐、扇尾沙錐等
反嘴鷸
反嘴鷸的嘴為黑色,細長,顯著地向上翹。腳藍灰色,少數個體呈粉紅色或橙色,飛翔時腳遠遠超出尾外。
黑尾塍鷸
黑尾塍鷸的嘴、腳、頸皆較長,是一種細高而鮮艷的鳥類。嘴長而直微向上翹,尖端較鈍、黑色,基部肉色。
勺嘴鷸
勺嘴鷸的嘴黑色,基部寬厚而平扁,尖端擴大成鏟狀。腳黑色。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該物種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因為它的數量極少,正在經歷極度迅速的衰退。作為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目前可繁殖的勺嘴鷸大概有210對到228對,遠少于大熊貓。
小青腳鷸
小青腳鷸是小型涉禽,嘴較粗而微向上翹,尖端黑色,基部淡黃褐色。夏季頭頂至后頸赤褐色,具黑褐色縱紋。背部為黑褐色,具白色斑點。腰部和尾羽為白色,而且腰部的白色呈楔形向下背部延伸,尾羽的端部具黑褐色橫斑,飛翔時極為醒目。下體為白色。前頸、胸部和兩脅具黑色圓形斑點。冬季的背部為灰褐色,羽緣為白色,下體包括腋羽和翼下覆羽為純白色。飛翔時腳步伸出尾羽的后面。
紅腳鷸
紅腳鷸上體褐灰,下體白色,胸具褐色縱紋。飛行時腰部白色明顯,嘴長直而尖,基部橙紅色,尖端黑褐色。腳較細長,亮橙紅色,繁殖期變為暗紅色。幼鳥橙黃色。
大濱鷸
大濱鷸系濱鷸中個體最大者。嘴較長而直、黑色,腳暗綠色。夏季頭和頸白色具黑色縱紋,背黑色具寬的白色或皮黃白色羽緣,肩具顯著的栗紅色斑紋和白色羽緣,尾上覆羽白色。下體白色具黑色斑點,尤以胸部特別密。冬羽上體淡灰褐色具黑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微綴黑色斑點。下體白色,前頸和胸具黑色斑。
大杓鷸
大杓鷸體型碩大,嘴甚長而下彎;比白腰杓鷸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體皮黃。
長嘴杓鷸
長嘴杓鷸嘴形直,有時微向上或向下彎曲;鼻溝長度遠超過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跗骨后側大多具盾狀鱗,前緣亦具盾狀鱗;趾不具瓣蹼。
紅腹濱鷸
紅腹濱鷸嘴較短而直、黑色,腳亦甚短、綠色。體較粗胖。夏季上體灰褐色具黑色中央紋,背具棕栗色和白色斑紋和羽緣,頭側和整個下體栗紅色。冬季棕紅色消失,上體灰色,頭具細窄的黑色縱紋,背具細的黑色羽干紋和白色羽緣。下體白色,頰至胸具灰褐色縱紋。
黑腹濱鷸
黑腹濱鷸只要看它肚子上那一大塊黑斑就可以識別啦!
白腰濱鷸
白腰濱鷸上背具棕色鱗狀紋,頭頂具棕色條紋。下體白色,胸及兩脅具箭頭形粗縱紋。
流蘇鷸
流蘇鷸繁殖期雄鳥的頭和頸有豐富的飾羽,個體間的顏色差異很大。尾側有白色覆羽,且較長,幾乎抵尾尖。面部裸露,或布滿細疣狀物。雌鳥體型小,面部無裸區,頭和頸無飾羽;上體黑褐色,羽緣黃色或白色;下體白色,頸和胸多黑褐色斑。是惟一易辨性別的鷸類(繁殖期)。
白腰草鷸
白腰草鷸是一種黑白兩色的內陸水邊鳥類。夏季上體黑褐色具白色斑點。腰和尾白色,尾具黑色橫斑。下體白色,胸具黑褐色縱紋。白色眉紋僅限于眼先,與白色眼周相連,在暗色的頭上極為醒目。冬季顏色較灰,胸部縱紋不明顯,為淡褐色。飛翔時翅上翅下均為黑色,腰和腹白色,容易辨認
丘鷸
丘鷸體型肥胖,腿短,嘴長且直。與沙錐相比體型較大,頭頂及頸背具斑紋。起飛時振翅嗖嗖作響。占域飛行緩慢,于樹頂高度起飛時嘴朝下。飛行看似笨重,翅較寬。
姬鷸
姬鷸姬鷸頭頂黑褐色,具金屬光澤和淡色斑點。寬闊的黃色和皮黃色眉紋中央有一黑線,將眉紋分隔成兩端聯結,中部分開的雙眉。
林鷸
林鷸林鷸夏季頭和后頸黑褐色、具細的白色縱紋;背、肩黑褐色,具白色或棕黃白色斑點。下背和腰暗褐色,具白色羽緣。尾上覆羽白色,最長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橫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具白色和淡灰黃色橫斑,外側尾羽白色,具黑褐色橫斑。
磯鷸
磯鷸磯鷸的頭、頸、背、翅覆羽和肩羽橄欖綠褐色具綠灰色光澤。各羽均具細而閃亮的黑褐色羽干紋和端斑,其中尤以翅覆羽、三級飛羽、肩羽、下背和尾上覆羽最為明顯。常邊飛邊叫,叫聲似“磯-磯-磯-”聲。
翻石鷸
翻石鷸行走時步態有點蹣跚,但奔跑很好,飛行有力而直,通常不高飛。覓食時主要通過嘴翻轉水邊地上或淺水處的海草和小卵石,啄食隱藏在下面的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大沙錐
大沙錐上體絨黑色,雜有棕白色和紅棕色斑紋;下體白色,兩側具黑褐色橫斑。外側尾羽窄而短小,站立時尾遠遠超過翅尖,覓食時常將細長而易彎曲的長嘴插入泥地中搜覓食物。
扇尾沙錐
扇尾沙錐頭頂中央有一棕紅色或淡皮黃色中央冠紋自額基至后枕。兩側各有一條白色或淡黃白色眉紋自嘴基至眼后。
鸻科中國有13種,常見的有灰斑鸻、金斑鸻、金眶鸻、環頸鸻和普通燕鸻。包括麥雞屬的中國的4種:鳳頭麥雞、距翅麥雞、灰頭麥雞和肉垂麥雞,及燕鸻中的領燕鸻、灰燕鸻
水邊的淘氣包---金斑鸻
金斑鸻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背上有金黃色斑紋。翅膀又尖又長,飛行能力很強,性羞怯而膽小,見人立即跑開,若人迫近,則立刻起飛,邊飛邊叫。飛行快速,活動時常不斷地站立和抬頭觀望,行動極為謹慎小心。善于在地上疾走。
灰斑鸻
灰斑鸻嘴峰長度與頭等長,端部稍微隆起。鼻孔線形,位于鼻溝內,鼻溝約等于嘴長的2/3。翅尖形。后趾細小或缺如。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
金眶鸻
金眶鸻上體沙褐色,下體白色。有明顯的白色領圈,其下有明顯的黑色領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頭頂相連。羽毛的顏色為灰褐色,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
環頸鸻
環頸鸻額前和眉紋白色;頭頂前部具黑色斑,且不與穿眼黑褐紋相連。頭頂后部、枕部至后頸沙棕色或灰褐色。后頸具一條白色領圈。
普通燕鸻
普通燕鸻嘴短,基部較寬,尖端較窄而向下曲。翼尖長。尾黑色,呈叉狀。夏羽上體茶褐色,腰白色。喉乳黃色,外緣黑色。頰、頸、胸黃褐色,腹白色。翼下覆羽棕紅色,飛翔時極明顯。嘴黑色,基部紅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無紅色,喉斑淡褐色,外緣黑線較淺淡,其內也無白緣。飛行和棲息姿勢很像家燕。
鳳頭麥雞
鳳頭麥雞頭上有黑色反曲的長形羽冠。眼先、眼上和眼后灰白色和白色,并混雜有白色斑紋。眼下黑色,少數個體形成一黑紋。耳羽和頸側白色,并混雜有黑斑。背、肩和三級飛羽暗綠色或輝綠色,具棕色羽緣和金屬光澤。據說是鳥類第一吃貨,能活吞青蛙。
距翅麥雞
距翅麥雞翼角具黑色的距。頭頂和枕冠黑色;背沙褐色;飛羽黑色,具大型白色翼斑。尾上覆羽及尾羽基部白色,尾端黑色。頦、喉黑色;頰灰白色,胸灰褐色;下腹部中央具一黑色塊斑,余部純白。無后趾。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頭、頸、胸灰色,下胸具黑色橫帶,其余下體白色,背茶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具黑色端斑。嘴黃色,先端黑色,腳較細長,亦為黃色。飛翔時除翼尖和尾端黑色外,翅下和從胸至尾全為白色,翅上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白分明。
肉垂麥雞
肉垂麥雞頭、頸和上胸黑色,眼前面有一鮮紅色肉垂,眼后有一白色寬帶,在黑色頭上極為醒目。上體橄欖褐色,在黑色后頸和橄欖褐色上體之間,有一白色橫帶,兩端和胸側白色相連;下胸和腹白色,嘴紅色,先端黑色,腳細長,黃色。飛翔時腳伸出尾后,翼上有大的“V”形白斑,翼下除翼尖黑色外,全為白色。
領燕鸻
領燕鸻夏羽眼先黑色或褐色,眼周有一窄的白圈,頦、喉乳黃色,從眼往下有一黑線包圍在喉部的乳黃色外面。
灰燕鸻
灰燕鸻是小型的水邊鳥類,上體為淡灰色,前額和頭頂略微綴有沙色和褐色,眼先和從嘴基到眼睛有一條黑色的線。后頸部為灰褐色或淡灰褐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為白色。
彩鷸
彩鷸是一種小型涉禽,體長25厘米左右。嘴細長,尖端向下彎曲,雄鳥頭具淡黃色中央紋。眼周黃色,并向后延伸成一柄狀帶。背具白色橫斑,兩側具黃色縱帶。胸側至背有一白色寬帶。雌鳥喉和前頸粟色。眼周和向后延伸的柄白色。幼鳥與雄鳥相似。虹膜暗褐色嘴黃褐色。腳灰綠色。
凌波仙子 -- 水雉
水雉是一種羽毛絢麗,姿態優美的鳥類,叫聲像貓,會飛行,還會游泳潛水。因為它生活在水上,體態美如鳳凰,被稱為水鳳凰、凌波仙子。雖然是一只根正苗紅的鳥類,但水雉的叫聲卻像貓,“喵喵喵”的聲音很可愛。既能在空中飛翔,在水上飛舞,又能潛入水里游泳。雌鳥產卵約10窩,由不同的雄鳥負責孵卵。腳部的結構比較特別,所以它能夠漂浮于水面的百合、蓮、芡實、菱角等水生植物的浮葉上,練就了一身“水上漂”的絕技。
秧雞里面,大家見多最多的,首先及時黑水雞啦,基本城市水域、濕地里都會有它的身影,然后,花田雞、普通秧雞、白胸苦惡鳥、棕背田雞、董雞、紫水雞、骨頂雞等都屬常見,如果到西藏,還可以見到西藏毛腿沙雞、黑腹沙雞等,不過,就和秧雞沒啥關系了。
黑水雞
黑水雞通體黑褐色,嘴黃色,嘴基與額甲紅色,兩脅具寬闊的白色縱紋,尾下覆羽兩側亦為白色,中間黑色,黑白分明,甚為醒目。腳黃綠色,腳上部有一鮮紅色環帶,亦甚醒目。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較高,尾向上翹,露出尾后兩團白斑很遠即能看見。
花田雞
花田雞是小型涉禽,是中國最小的田雞。體色較淡,沒有棕背田雞那樣的鮮艷羽毛。上體褐色,包括翅上覆羽、內側飛羽和尾羽在內,整個上體具黑色的條紋和細窄的白色橫斑。
棕背田雞
棕背田雞是一種中等體型并具明顯栗色和近黑色的田雞。
普通秧雞
普通秧雞成鳥兩性相似。額、頭頂至后頸黑褐色,羽緣橄欖褐色;背、肩、腰、尾上覆羽橄欖褐色,綴以黑色縱紋。眉紋灰白色,穿眼紋暗褐色。
白胸苦惡鳥
白胸苦惡鳥是中型涉禽。上體暗石板灰色,兩頰、喉以至胸、腹均為白色,與上體形成黑白分明的對照。下腹和尾下覆羽栗紅色。發情期和繁殖期常徹夜鳴叫,鳴聲似“苦惡、苦惡”,單調重復,清晰嘹亮。
董雞
董雞雄鳥頭頂有像雞冠樣的紅色額甲,其后端突起游離呈尖形,全體灰黑色,下體較淺。雌鳥體較小,額甲不突起,上體灰褐色。發情期鳴聲很像擊鼓,清脆嘹亮,單調低沉,略似“咯-咚”,“咯”音長,“咚”音短,有時數聲連鳴,多在清晨和黃昏時鳴叫。
紫水雞
紫水雞頭頂、后頸灰褐略沾紫色,額甲寬大,后緣平截,呈橙紅色。背至尾上覆羽紫藍色,背部較淺,向后逐漸變深。翅上覆羽和飛羽外翈藍綠色,略沾紫色;飛羽內翈黑褐色,先端綴藍綠色。
骨頂雞
骨頂雞像小野鴨,常在開闊水面上游泳。全體灰黑色,具白色額甲,趾間具瓣蹼。嘴長度適中,高而側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
西藏毛腿沙雞
黑腹沙雞
朱鹮有著鳥中“東方寶石”之稱。潔白的羽毛,艷紅的頭冠和黑色的長嘴,加上細長的雙腳,朱鹮歷來被日本皇室視為圣鳥。
東方寶石 --- 朱鹮
全球朱鹮種群數量1981年發現時只有7只,經過多年的保護機構建立、棲息地保護與改善、人工飼養和野化訓練,截止到2020年,擴展到現在的5000余只,其中中國境內4400只,陜西境內4100只,朱鹮受危等級才由極危降為瀕危。
紅鹮
紅鹮即美洲紅鹮,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鳥類,也是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它全身發紅,是世界上顏色最紅的鳥類之一。除了長喙呈灰黑色外,渾身上下包括腿和腳趾都呈鮮紅色。
彩鹮、隱鹮、禿鹮等因為中國并不多見,就不在這里介紹了。
白琵鷺
白琵鷺嘴長而直,上下扁平,前端擴大呈匙狀,黑色,端部黃色;腳亦較長,黑色,脛下部露出。夏羽全身白色,頭后枕部具長的發絲狀羽冠、橙黃色,前額下部具橙黃色頸環,頦和上喉裸露無羽、橙黃色。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白色,頭后枕部無羽冠,前頸下部亦無橙黃色頸環。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又名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
大鴇
大鴇性耐寒、機警,很難靠近,善奔走、不鳴叫,非遷徙時的飛行高度不超過200米。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集群活動,形成由同性別和同年齡個體組成的群體;在同一社群中,雌群和雄群相隔一定的距離。
知道為什么和古時候妓院的“老鴇”有聯系嗎?因為這鳥“喜淫而無厭,諸鳥求之即就” ,哈哈,是古人的誤解,實際并非如此哦,所以,大鴇應該是比竇娥還冤的鳥了!
但是,大鴇的婚配確實屬于“一夫多妻”制,雄鳥和雌鳥只是在短暫的繁殖期才生活在一起,交配之后,雄鳥就另覓新歡去了,只剩下雌鳥承擔孵卵、育雛等任務。
不過,在新的鳥類分類系統中,鴇類已獨立為鴇形目,我國僅有3種,除大鴇外,還有小鴇和波斑鴇,均僅分布于新疆。
波斑鴇
小鴇
大鴇另外一個“尷尬”事,是在生態類群中被劃分為“涉禽”。事實上,它并不像鷺、鶴及鸻鷸類那樣依賴濕地,而主要棲息于開闊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區,屬于陸棲鳥類。只因為,大鴇與鶴類較近,這也是它被列為涉禽的一個原因,而且從前一直在分類學上隸屬于鶴形目。
火烈鳥真正的名字,叫紅鸛。有六種:大紅鸛、小紅鸛、加勒比海紅鸛、智利紅鸛、安第斯紅鸛和秘魯紅鸛,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非洲東部、波斯灣和印度西北部及南美洲。
火烈鳥
小火烈鳥
小紅鸛是體型最小的火烈鳥。小紅鸛羽毛大部分是粉紅白色。它們與大紅鸛最明顯的分別是喙上有較多的黑色。嘴粉紅而端黑,嘴形似靴,頸甚長,腿長,紅色,兩翼偏紅。亞成鳥淺褐色,嘴灰色。
大火烈鳥
大紅鸛是一種羽色鮮艷,多姿多彩的大火烈鳥,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朱紅色,特別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澤閃亮,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火烈鳥因此得名。它的體形長得也很奇特,身體纖細,頭部很小,鐮刀形的嘴,細長彎曲向下,前端為黑色,中間為淡紅色,基部為黃色。黃色的眼睛很小,與其龐大的身軀相比,顯得很不協調。
秘魯紅鸛
秘魯紅鸛比較其他火烈鳥體型較小,只有約1米高。它們主要呈淡粉紅色,在頸部及背部有鮮艷的深紅色斑紋。站立時可以見到它們的雙翼上有一些黑色。
安第斯紅鸛
如果你看到腳的顏色是黃色的,很有可能就是安第斯紅鸛啦!
智利紅鸛
智利紅鸛有粉紅色的羽毛,但是羽毛大多是白色的,帶著淡淡的粉紅色的色調。除了粉紅色的羽毛,它們排列著明亮的深紅色沿著邊緣,具有黑色的初級和次級飛羽。
加勒比海紅鸛
加勒比海紅鸛與大紅鸛相比幾乎沒有什么差別,但羽色更紅,體型較小。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屬于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體態優美。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并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線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并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黑鸛
黑鸛是白俄羅斯的國鳥,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
鹮鸛類屬于體型較大的黑白色鸛類,身長可達90-100厘米,翼展可達150厘米。身體以白色為主,兩翼飛羽及尾羽黑色,頭部裸露皮膚偏紅,嘴黃色或淺色而下彎。
鹮鸛類有四種,分別為白鹮鸛、白頭鹮鸛、黑鹮鸛、黃嘴鹮鸛。
白頭鹮鸛
白頭鹮鸛又叫彩鸛,羽色美麗,姿態優美。體長為93-102厘米,體重2-3.5千克,壽命最高可達28年以上。橙色的頭部赤裸無羽,繁殖期變為紅色。橙黃色的嘴粗而長,但嘴尖稍微向下彎曲,與白鸛、黑鸛等鸛屬鳥類明顯不同。通體白色。胸具寬闊的黑色橫帶。頭的前半部裸出無羽,呈橙色。嘴橙黃色,長而粗,先端向下彎曲,腳亦特長,紅色。
白鹮鸛
白鹮鸛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95-100厘米,嘴長將近25厘米,雄鳥及雌鳥相像,羽毛都是呈白色,面部沒有毛及呈紅色,尾巴及飛羽長而且呈黑色,有綠色光澤,白鹮鸛筑巢大樹上。
黑頭鹮鸛
黑頭鹮鸛是大型涉禽。臉頰黑色,深褐色的頭部赤裸無羽,繁殖期變為紅色。橙黃色的嘴粗而長。通體白色。脖子及胸具寬闊的黑色橫帶。頭的前半部裸出無羽,呈橙色。嘴橙黃色,長而粗,先端向下彎曲,腳亦特長,脛的下部裸出。
黃嘴鹮鸛
黃嘴鹮鸛,顧名思義,嘴的黃色最為醒目,在廣州飛鳥樂園,黃嘴鹮鸛的飛行表演,應該是最具有觀賞性的一幕。
鷺科的白鷺其實指的是小白鷺,還有大白鷺與中白鷺,池鷺、草鷺、夜鷺、巖鷺、雪鷺、藍鷺、綠鷺、三色鷺、藍灰鷺、黑鷺、棕頸鷺、牛背鷺、嘯鷺、斑鷺、黃葦鳽、海南鳽、大麻鳽、小葦鳽等。
大白鷺
大白鷺--嘴黃色,趾黑色,繁殖期臉裸露藍綠色,肩背三列蓑狀羽。
中白鷺--嘴黃色先端黑色,趾黑色,繁殖期臉裸露黃色,背和前頸具裝飾羽。
白 鷺--嘴黑色,趾黃色,繁殖期臉裸露淡粉色,頭后兩根辮羽,肩、胸蓑狀羽。
池鷺--雌
池鷺--雄
牛背鷺
草鷺
黑冠夜鷺
巖鷺
綠鷺
三色鷺
三色鷺頭部、頸部、背部和翅膀上覆羽藍灰色。自喉頦處沿脖子有一條粗白線達前胸,側翼和下翼和腹部白色。藍色和白色羽毛的分界線十分清晰
斑鷺
斑鷺頭頂、體型大小與白鷺相似,但頭頂藍黑色,具羽冠;頰至頸部白色,胸前具白色蓑羽,背及下體藍黑色,嘴黃色。
黃尾鶼鳥
黃葦鳽是鷺科葦鳽屬的鳥,雄鳥額、頭頂、枕部和冠鉛黑色,微雜以灰白色縱紋,頭側、后頸和頸側棕黃白色,雌鳥似雄鳥,但頭頂為栗褐色,具黑色縱紋。
海南鳽鳥
海南鳽被列為全世界30種最瀕危鳥類之一。因為極為罕見,海南鳽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海南鳽是夜行性鳥類,白天隱于密林中,夜晚活動,也叫海南夜鳽、海南虎斑鳽、白耳夜鷺等。
大麻鳽
大麻鳽又名大水駱駝、蒲雞、水母雞、大麻鷺
小葦鳽
小葦鳽通常在黃昏和晚上活動,白天多隱蔽在蘆葦叢和其他茂密的植物叢中。常常向上伸直頭頸,長時間的一動不動的站在那里,就象一件標本或一株枯草,如不仔細觀察、很難將它們同四周的蘆葦和樹枝區分開來,只有走到它的跟前,它才“撲”地一聲飛走了。這是它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發展的非常奇妙的模擬環境的本領,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隱藏得非常巧妙,這種現象被稱為“擬態”。
鶴是鶴科鳥類的通稱,是一些美麗而優雅的大型涉禽,鶴科有15種,我國就有九種,即丹頂鶴、灰鶴、蓑羽鶴、白鶴、白枕鶴、白頭鶴、黑頸鶴、赤頸鶴、沙丘鶴。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丹頂鶴,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是灰鶴,個體最大的是赤頸鶴,最小的是蓑羽鶴,最少見的是沙丘鶴。
丹頂鶴
丹頂鶴在我國算是鼎鼎大名,人稱“仙鶴”,通體大多白色,頭頂鮮紅色,喉和頸黑色,耳至頭枕白色,腳黑色,站立時頸、尾部飛羽和腳黑色,頭頂紅色,其余全為白色;飛翔時僅次級和三級飛羽以及頸、腳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極明顯,極易識別。
鶴頂紅與丹頂鶴有什么關系嗎?
鶴頂紅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砒霜,化學名稱是三氧化二砷,與丹頂鶴沒有任何關系哦。
丹頂鶴差點成為了我國的國鳥,但是,因為拉丁文中,丹頂鶴的中文意譯是“日本鶴”而作罷。
灰鶴
灰鶴是15種鶴類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全身羽毛大都灰色,頭頂裸出皮膚鮮紅色,眼后至頸側有一灰白色縱帶,腳黑色。
蓑羽鶴
蓑羽鶴是鶴類中個體最小者。通體藍灰色,眼先、頭側、喉和前頸黑色,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極為醒目。前頸黑色羽延長,懸垂于胸部。腳黑色,飛翔時翅尖黑色。虹膜紅色或紫紅色,嘴黃綠色,腳和趾黑。
白鶴
白鶴在中國文化中占一席之地,象征吉祥長壽,潔白一身體現白鶴純真之雅,也代表著吉祥如意。白鶴被譽為鳥類“活化石”,全球不到4000只,每年全球98%的白鶴會前往鄱陽湖越冬。為江西省省鳥。
赤頸鶴
赤頸鶴是鶴類中體形較大的,體長為140-152厘米,體重12千克左右。主要的特點是頭、喉部和頸上部裸露無羽,皮膚為粗糙顆粒狀,顏色為鮮紅色,此紅色在繁殖期間更顯。
嚴格來說冠鶴是一個屬,該屬以下有兩種冠鶴分別是黑冠鶴和灰冠鶴,也就是黑殺馬特和灰殺馬特。
黑冠鶴 -- 東非冕鶴
灰冠鶴 -- 東非冕鶴
冠鶴是唯一在樹上搭巢的鶴科鳥類,原始地都是在非洲,屬于很多非洲國家的國鳥。在國內,想要見到,估計只能在一些保護區引進養殖的了,其中,廣州的飛鳥樂園非常多。
涉禽全部介紹完畢!—— 其他分類介紹,敬請移步下方鏈接直達!
涉禽體型大小相差懸殊,大如赤頸鶴,體長可達170cm以上,小如小濱鷸,體長只有14cm左右。雖然在水邊生活,頸部比其他生態類群的鳥類顯著更長;腿長適于涉水,腿的長度與其能夠涉水的深度直接相關;與游禽不同,涉禽的足蹼僅存在于趾間基部,稱為半蹼或微蹼,主要作用是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利于在濕地上行走。
認識鳥類,保護鳥類,讓我們的世界更美麗。
本系列文章的圖片部分來源于作者多年拍攝所得,部分來源于頭條免費圖片庫的推薦或百度百科,作為學習、研究和欣賞使用,再無其它渠道獲取,更沒有取自任何一篇版權文章或圖集,所以,如果有任何版權方面的訴求請及時提出。
本系列文章從醞釀到完成,歷時一年有余,不敢說最齊最全面,但是比較網絡紛繁復雜的信息來說,至少做到了規劃與統一。一年的寫作過程,資料查閱過程,也是自己一次完整的學習過程,雖然對文中的每一個詞,每一種鳥都反復做了核對與檢證,但是,畢竟僅是一個攝鳥的愛好者,沒有這方面的基礎,錯誤與遺漏在所難免,諸君如有發現,一望海涵,二望不吝賜教,弟比躬身受教,朝聞夕糾。
寫此文,僅為自己方便收藏學習,留待后續的拍攝過程,可以隨時拿出來比對、確認。
創作不易,您能看到這句話,我已經非常感謝,如蒙不棄,協助點贊、收藏、轉發,以便更多同好都能看到,那必令我銘感不忘、銜環以報了!
鏈接:(鏈接需要文章發布后,通過修改才可鏈入,請稍后)
東江攬勝:收集常見鳥類圖譜之涉禽篇,攝鳥人自留地,建議收藏!
東江攬勝:收集常見鳥類圖譜之攀禽篇,攝鳥人自留地,建議收藏!
東江攬勝:收集常見鳥類圖譜之猛禽篇,攝鳥人自留地,建議收藏!
東江攬勝:收集常見鳥類圖譜之陸禽篇,攝鳥人自留地,建議收藏!
東江攬勝:收集常見鳥類圖譜之鳴禽篇,攝鳥人自留地,建議收藏!
東江攬勝:收集常見鳥類圖譜之游禽篇,攝鳥人自留地,建議收藏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禽類有哪些,禽類有哪些動物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