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作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獨特的教義內涵。它以研習及傳持戒律為主,著重于對佛教戒律的闡釋、踐行與傳承。律宗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印度,后傳入中國并逐漸發展壯大。其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戒法體系,涵蓋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行為準則。律宗強調通過持戒來規范身、口、意三業,從而達到內心的清凈與解脫。在佛教發展歷程中,律宗不僅對僧團的管理與修行起到重要規范作用,也為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貢獻了獨特力量。
律即戒律,為戒定慧三學之首。律宗是以研究和傳持戒律為主的宗派。相傳釋迦牟尼在世時,為約束僧眾而制定戒律,由優婆離誦出律藏。中國律宗正式建宗是在唐代,實際創立者道宣法師是第九祖,前有曇無德、曇柯迦羅、法聰、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祖。律宗又有南山律宗、四分律宗等名稱。
終南山北麓凈業寺,道宣法師創宗弘法于此,律宗祖庭
一
曹魏嘉平年間,印度曇柯迦羅在洛陽譯出《僧衹戒心》,立羯磨法創行受戒,朱士行依律受戒為漢比丘第一人。后有高僧譯出《法藏部羯磨》《摩訶僧祇律》《十誦律》等律藏。北魏孝文帝時法聰傳道《四分律》,至后繼弟子道宣專研律學,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比丘尼鈔》等五大部律,自此形成宗派,稱律宗或四分律宗,又因創宗者道宣法師居終南山創立戒壇、制定佛教儀理制度,故又名南山宗或南山律宗。
同時弘揚《四分律》的還有相州日光寺法礪、西太原寺東塔懷素,分別開創門派稱為相部宗、東塔宗,史稱律宗三家。律宗各家互有爭執,嗣后相部宗、東塔宗逐漸衰微,只有南山一系傳承獨盛,綿延不絕。
律宗祖庭凈業寺
二
律宗創始道宣(596~667年)俗姓錢,唐吳興(浙江湖州)人,是中國佛教史上很有影響力的人物,與同在終南山的醫學家孫思邈有很深厚友誼,并參加玄奘譯經活動。主要著作有《廣弘明集》《續高僧傳》《集古今佛道論衡》《大唐內典錄》等,書內收集豐富歷史資料,為研究中國佛教乃至思想史、文學史都可謂之重典。
道宣法師把戒分為止戒、作持兩門。止戒即諸惡莫作,共比丘250戒、比丘尼384戒;作持為諸善奉行,包括受戒、說戒和衣食坐臥的規定。律宗教理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個方面。戒法即戒律,是通往解脫的重要途徑;戒體指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生領受在心的法體,即通過戒律行為防非止惡,為律宗核心義理;戒行指持戒實踐;戒相指持戒人模范守戒的威儀相狀。
寶華山隆昌寺,始建于南朝,距今1500年,奉敕律宗道場
北京法源寺,清雍正帝詔福聚律師住持,弘法律宗
三
唐天寶十三年(754年),鑒真在日本都城奈良東大寺筑壇傳戒、弘揚戒律,為日本有律宗之始,被尊為日本律宗始祖。
元明之際,律宗衰微幾至無聞,明末至清律宗又得重興,如馨、寂光等在金陵寶華山建律宗道場,傳讀體戒潤,著作甚多。其中福聚法師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詔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弘律宗。
民國時期弘一大師為最出名的律宗法師,最早將西洋油畫引入中國,中年入佛門,一心精研律學,成為律宗高僧。
日本奈良東大寺,唐高僧鑒真在此設壇授戒,建筑距今1200年
民國律宗名家弘一大師李叔同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刪)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