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發展歷程中,“圣”的評定一直備受關注。近期引發熱議的是,傳統認知里“儒家四圣”說法中荀子被“除名”,轉而有了“儒家五圣”的概念。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奠定了儒家的基石,影響深遠,在“儒家五圣”中自然榜上有名。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學說,同樣是儒家的關鍵人物。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曾在儒家有著重要地位的荀子卻未在“五圣”之列。這背后有著怎樣的考量與歷史變遷?接下來讓我們深入探究。
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是咱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具有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的思想內涵,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先秦百家爭鳴的歷史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作為重要的思想流派,不同于小說家、雜家、農家,其一直處于百家爭鳴的核心位置。即便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有過焚書坑儒的糊涂決策,但是在漢武帝時期所確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直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主流文化思想。
下面小編帶大家盤點一下被稱為“儒家五圣”的都有誰,又為何沒有一代大儒荀子。
No.1: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開創私學,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也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晚年修訂過六經,其去世后,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言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宋朝宰相趙普曾言,“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對于研究孔子和治國理政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
經典語錄:
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⑸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No.2:
吾善養浩然之氣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典型代表性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主張性善論,更是在那個年代罕見地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其文章縱橫捭闔、氣勢雄辯,讀來朗朗上口,代表文言文有《魚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國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
經典語錄:
⑴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⑵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⑷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⑸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No.3:
顏回
顏子,即顏淵(顏回),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后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No.4:
曾參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被后世尊為“宗圣”。著有《大學》、《孝經》。
No.5:
子思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于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不詳其生卒年。按子思之父孔鯉,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應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元朝文宗至順元年,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著有《中庸》。
以上就是儒家五圣,分別就是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復圣顏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而之所以儒家五圣里沒有荀子,原因主要如下:
荀子的理論更加偏向法家,雖然荀子也是一代大儒,但是和孔子的“禮治”、孟子的“仁政”有所不同,荀子主張“禮法并施”,強調法的重要性,這就讓其理論更加偏向法家,而正因為如此,他的兩個徒弟韓非、李斯就成為了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荀子提倡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論形成了鮮明的對立。而正是因為主張性惡論,即人性生來就是惡的,所以他更加強調后天法治對人性的重塑作用,這與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此外,荀子主張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說,這與孔子的“法先王”形成了明顯的對立。最后,與孔孟相比,荀子思想更多有現實主義傾向。
荀子
在儒家五圣行列之中,始終沒有荀子的身影,究其原因,就在于荀子上述思想相對于傳統儒家思想來說過于驚駭,與孟子學術更是嚴重對立,甚至足以動搖傳統儒家的根基。但不可否認,荀子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古代思想發展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