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文化蓬勃發展的當下,各類文化交流活動精彩紛呈。一場名為“連藏漫談”的連趣講座吸引了十萬連友的目光。主講人王家龍聚焦經典題材《楊家將》,深入挖掘其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稐罴覍ⅰ纷鳛榧矣鲬魰缘膫髌婀适?,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民族精神。王家龍憑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獨特見解,為大家揭開《楊家將》不一樣的面紗。他的講述,不僅是對這一經典題材的解讀,更像是一場文化的盛宴,讓連友們在聆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力量。
在連環畫圈內被譽為黃金搭檔的張令濤、胡若佛在《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也經歷了坎坷,曾經一度因矛盾中斷創作,1957年到1964年才完成這5集的經典作品。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王家龍老師將通過詳實資料為我們講述人美《楊家將》出版鮮為人知的故事!
趙剛
:王家龍老師您好!我僅代表連趣網的所有同學再次歡迎您光臨連趣網并感謝您為我們做連環畫知識方面的講座。上次您做的關于《三國演義》的講座非常成功,得到了同學們的廣泛好評,點擊率也創紀錄的突破了8萬之多,出乎了我們的意料。希望這次您也能為我們繼續帶來更為精彩的講座!
王家龍:
謝謝大家的鼓勵,個人能力畢竟有限,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在交流中提高連識吧!
趙剛:
好,下面我就不提問了,您就開始為我們講述《楊家將》創作出版背后的精彩故事吧!
王家龍:
喜歡連環畫的人,誰不欣賞并收藏人美老版《楊家將》呢?
熟知張令濤、胡若佛的人,都說他倆是連壇金牌搭檔,堪稱珠聯璧合的絕配,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有關這套《楊家將》的創作出版,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內情,我有幸讀到關于《楊家將》的書檔材料,獲悉這些幕后故事,愿披露出來,與同好們分享。
當年人美社編輯出版《楊家將》時,曾將與作者交往的信件、合同、審稿簽等相關資料,匯集整理,作為檔案保存起來。年深日久,后來覺得也已失效,便當做廢品處理掉了。這些具有史料價值的書檔,被京城一位資深藏家見到,他慧眼識真,遂花重金購得,留作自己的藏品。我仔細讀完這些材料,征得該藏家同意,將內情梳理成文,公示于后:
一、 二位著名畫家,繪制了大量連環畫作品,他們是如何合作呢?即他們在創作中如何分工,怎樣共同完成一部又一部作品的繪畫?過去聽一些知情人介紹,說根據二人各自的特長,共同確定了人物造型(即畫出繡像后),先由張先生構圖畫出鉛筆稿,然后再由胡先生進行墨稿勾描。從書檔材料中,這一說法得到證實。胡若佛1963年7月3日,給人美社連編室的信中提到:“我與張令濤同志合繪了不少畫冊,由他起稿我勾描?!庇纱丝煽闯?,這種方式發揮了二位畫家各自優勢。不但構圖精妙,而且線描嫻熟,畫面富有韻味,魅力十足,整個作品藝術質量上乘。
王家龍:
二、套書《楊家將》的繪畫創作,據書檔材料中,一份當年簽訂的約稿合同,可獲悉簽約雙方著作人為張胡二人,出版者為人美社,代表人是姜維樸。著作物名稱為《楊業歸宋》。具體條文共8款:第一款約定交稿時間為1957年6月30日,第二款寫明合同簽訂時出版者預支付著作人稿費貳佰伍拾元,末尾有畫家簽字鈐印和姜維樸的印章,簽約時間為1956年11月27日。據此《楊家將》的繪畫創作,正式始于1956年底,雖規定要求1957年年中完成,實際卻是拖到1957年8月中旬才交稿。在此之前,張胡二位已為人美社先后畫了《女媧補天》和《含羞草》,這兩部作品完成后才正式接手《楊家將》。信中還提到:1956年,張胡二位還為河北美術社畫了《珠痕記》,為上海人美社畫了西游記故事《怒打假國丈》,以及《獵虎記》彩色屏條,還為天津人美社畫了聊齋故事中的《小謝》、《辛十四娘》。這一年兩位畫家完成如此多作品,充分顯示出他們創作精力之充沛旺盛,積極性極高。
王家龍:
三、最后一冊《審潘洪》畫于1963年到1964年,由于多種原因,這冊書創作進度很慢,處于艱難境地,一則時值盛夏季節,上海天氣酷熱難耐,而當年絕沒有空調降溫,能享受電扇風涼已屬超級待遇了。二則,兩位老畫家已步入花甲之年,(張令濤生于1903年,胡若佛生于1908年),長期伏案勞作,造成腦體透支,精力衰退,大不如前。加之二人均患上疾病,張先生先患眼疾,后來左手大拇指患腱鞘炎,無法握筆,經注射“可的松” 才漸漸痊愈,胡先生患脊椎關節炎,病痛的折磨直接影響進度,所以拖延到1964年。還因為1963年上海人美社的《西漢演義》中《韓信貪功》一書,本想新畫30余幅,其他用舊作《自稱齊王》補充湊足篇幅,結果在審閱后領導要求重繪,因此增加80余幅必須完成,只得奉命趕繪。
《審潘洪》于1964年7月底總算繪畫完成,卻拖到文革后才出版,各種原因不詳。出版時更名為《智審潘仁美》。據我猜想,毛澤東主席對當時文藝界的狀況很不滿,于1963年底做出措辭嚴厲的批示,如“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還說什么文化部是“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楊家將》連環畫表現帝王將相,寫的是死人,不合時宜,所以擱置一邊停止印發。
王家龍:
四、第三冊《雙龍會》,人美社原打算請著名畫家顏梅華擔綱,書檔中存有一封顏梅華先生的回信,信寫于1956年8月29日,其中講到:“關于《楊家將》一稿,談起來真覺慚愧,由于工作與學習緊張關系,該稿創作發生了困難,本單位(顏先生當時是上美社連編室創作組成員。王注)的創作任務較重,并且為了要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個人規劃中提出了學習的計劃,現晚上業余時間參加學習油畫進修基本訓練,因此與晚上的業余創作發生了矛盾,為了考慮今后創作質量的提高,那必須努力進修,否則會落后的?!?/p>
又寫道:“《楊家將》一稿,我想推薦給我社王亦秋同志來擔任,我與他交換了意見,他愿意創作該稿,同時他畫古裝是具有一定的水平,一定能勝任。因此我特函請示,不知你們的意見如何......”
顯然人美社沒有采納顏梅華的推薦,原因不詳。
王家龍:
五、當年張令濤沒有工作單位,只是出版社的社外特約作者,屬于自由職業者,因此沒有固定工資收入,完全憑靠稿費維持生活,而胡若佛先在上美社任職,據聞是連創室封面設計組的成員,后來調到朵云軒,每月都能領到薪金,生活有保障。
由于這個緣故,張令濤高度重視生活來源-稿酬,他在給人美社連編室的信件中,多次索要定金,迫切懇請出版社體諒他的實際情況,給與支持照顧,以免除后顧之憂,利于全身心的投入創作,將自己滿意的畫稿交給出版社。
王家龍:
六、張胡二位畫家長期聯手,合作默契,被譽為“黃金搭檔、連壇絕配”。這是從他們的作品得出此結論。然而,這僅僅是留給讀者的印象而已。其實他們之間并非鐵板一塊、關系水乳交融,而是確實存在矛盾,以致曾險些分道揚鑣,中斷合作。在連環畫界這種現象,絕非個例。像大家熟知的滬版《鐵道游擊隊》合作畫家,丁斌曾、韓和平,早期合作還是愉快的,文革后再版時有兩分冊因原稿丟失,由丁斌曾修改補畫,韓和平回國后對此不滿,后來出版社出面擺平此事。
王家龍:
七、張胡之間的問題,出在哪里?書檔材料披露,出在經濟糾紛上,說穿了就是一個錢字,都是稿費惹的禍。
長期以來,在領取稿費時,執行的是“代表制”,即由張令濤出面代表胡若佛共領酬金,然后再將一半轉交給胡。
上文介紹,張先生沒有工資,全靠稿費過日子,因此稿費由他全權領取到手,往往延誤或有失公平,引起胡不滿。發展到后來,胡先生索性給人美社寫信,強烈要求改變“代表制”,堅持與張分立賬戶,由“人美社”分發,不再由張轉交。胡先生曾于1963年7月3日信中寫道:“在這種極不合理的代表制的情況下,產生了下列不愉快的問題:在合作繪制《楚漢相爭》時,當時我沒有預支分文,然而在我不知道的情況下,張竟然已預支稿酬的半數以上......此外,《李陵碑》一書脫稿時,發生了類似的情況......這就是中斷合作的主要原因。”胡先生于1963年7月14日信中寫道:“剩余的稿費(過去支過200元)我的部分請你們直接寄來,因為過去的辦法,發生了很多麻煩。接著又在7月22日信中列舉了稿費分配存在的弊端,寫道:“這也是合作代表制的最大缺點,不僅會妨礙出版計劃,同時也影響創作質量。根據以上考慮及過去的糾紛所帶來的經驗教訓,我不得不堅持會計分戶,直接與貴社建立關系,經濟方面由貴社負責?!?/p>
又在8月2日信中再次強調:“我和張令濤的合作稿酬,請通知會計處同志要對開寄下,各自結賬,免得最起碼的經濟糾紛?!?/p>
張先生在7月17日信中寫道:“得悉胡若佛同志曾直接寫信給貴社,請求把我們兩人合作的連環畫稿費,平分半數,分別匯寄,這樣做我是同意的。因為每當匯款寄到我處,有時也匯到胡若佛處,由于我們分居兩地,相距甚遠,往往要互相通知,還要有兩人的圖章和證件才能收款,的確轉來轉去,很不便利,請您社照辦吧。”
在另一封信中,這樣寫道:“他(指胡)是最講現實的人,如果將來連環畫工作情況改觀,也許仍可和我合作,可是現在我雖兩次去電話約他來家面談,都不曾來,是各有志,也難相強了,別的話下次再談吧。”
張胡之間的矛盾,雖令人遺憾,但可以諒解,畢竟人無完人,經濟作為基礎是第一位的,總不能講奉獻讓畫家餓著肚子搞創作。我并未因此而改變張胡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但愿廣大連友得知此情后也持同樣態度。
王家龍:
《楊家將》套書之所以成為經典,能經受住時間與讀者的檢驗,在于張胡傾注了大量心血,態度極為認真,責任心很強,對有關疑難問題,反復推敲琢磨。這可從他們1957年5月22日給編輯的信中感受到,信中寫道:“《楊家將》正在創作,但因宋代的服裝道具建筑物等不熟悉,雖然我們曾到處搜羅參考資料,但因參考書不多,很難收集,而現在所出版的關于楊家將的故事也很少,而所畫的人物服裝,大都根據戲裝略加改變,因此我們在作畫之前,不得不慎重考慮,當然我們是不愿用戲裝來作畫,但又無完備的適當的參考書可以根據,現在我們只能憑著僅有的幾本參考書來創作,因此使我們在創作中發生躊躇,而作畫的進度也受了阻礙。如果您社有關于宋代的各種參考資料,希望指示,以便購買或寄來借用,這是非常迫切需要的事,請見告?!?/p>
接到編輯回信后,他們受到啟發,于是于
6
月
10
日又復信說:“是的,楊家將不是正史,而是根據演義來改編的,而人物又是群眾所熟悉的,這一點是非常正確的,因此我們決定,放棄了考據,盡力符合讀者所想象的形象,而稍稍加以變化?!?/p>
王家龍:八、
《楊家將》的前幾分冊陸續面世后,受到讀者歡迎和好評,使兩位畫家備受鼓舞,張令濤于
6月
15日信中寫道:“最近不知何故,由上海人美及少兒社轉來許多讀者來信,對《楊家將》連環畫十分喜愛,因此《審潘洪》一書更應努力完成之?!?/p>10
月
23日,兩位老畫家在信中寫道:“《楊家將》連環畫深得讀者愛好,不但您社收到讀者來信,而其他出版社也有很多信轉來,因此更督促我們每月多畫幾幅,以便早日完稿,使您社可以早日出版,不負讀者期望之殷也。”
王家龍:
九、既然《楊家將》的前幾冊讀者歡迎,那么理應重版加印,一滿足市場之需,但當第一冊《楊業歸宋》是否再版,編輯部卻意見不一。書檔材料中有一份“稿件處理單”,內容摘錄如下:
60年10月17日,編輯蘇起峰簽署意見:“本書作為古典中一般性的故事,沒有多大教育意義,只不過是作為一般消遣性的讀物,建議不再版?!?/p>
10月18日,編輯高適簽署意見:“此書無大教育意義,同意上述意見,不做再版處理?!?/p>
10月20日,一位叫趙越的簽署意見:“同意上述分析意見,建議做停版?!?/p>
最終,11月15日,編輯部負責人之一閻大方簽署意見:“《楊家將》全部內容主要表現了忠奸的斗爭,還有一點教育意義,可做細致審查加工再版?!?/p>
受當時形勢干擾,前三位先生不同意再版,是寧左勿右的思想表現,處于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也不無道理,幸虧閻大方先生力排眾議,肯定《楊家將》的積極意義,使該書重印,擴大了其影響。
十、
套書《楊家將》的繪畫創作,歷時
8
年,僅在首尾兩冊,即《楊業歸宋》和《審潘洪》期間,張令濤就獨自或聯合胡若佛給人美社連編室寫了十幾封信,這些信函語氣非常誠懇,盡力與編輯協商溝通,謙虛的表示愿聽取意見,修改畫稿,還愿多接活,多畫新作品,為人美社出力,希望社方予以照顧。張先生在信中寫道:“我是一個專業作者,因此很不愿放棄連環畫工作?!眱蓚€人聯名的信,
1956
年時寫道:“承關切照顧,還準備為我們安排適當的腳本,使我們非常高興,我們一定盡我們的能力,經常為您社進行創作?!?/p>
1964
年寫道:“我們雖然年逾花甲,但對于連環畫工作仍極愛好,很想在晚年有所貢獻,可否于此稿收到后,即行匯寄新腳本,使我們工作不致中斷......如有適宜于我們的新題材的腳本,也希望給予我們嘗試的機會。”胡若佛信中表示:“畫稿請你們提前審查,并請多提些寶貴意見,這是我們非常感激和歡迎,需要修改,請立即將畫稿寄來?!?/p>
王家龍:
此外,書檔材料中,關于《楊家將》套書的繪畫,內容豐富,還涉及到其他話題,如關于古裝人物造型運用臉譜的問題,由出版社提供固定的專用稿紙問題,稿酬單,由不同負責人簽名等等,就不一一詳細介紹了。
通過上述介紹,可讓我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一部優秀作品的誕生,何其不易,創作過程充滿艱辛,使大家更珍惜和愛護經典作品。同時,優秀畫家是我們心中的偶像,他們無疑星光燦爛,然而他們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也必然存有世俗的一面,這是不足為奇的。
希望本文不致產生副作用,能起到準確理解評價作品和畫家的作用,達到更加熱愛連環畫和畫家的目的。否則,我就是做了件蠢事,此舉純粹多余添亂。
謝謝大家!
講座時間:2011年9月25日
地 點:連趣網《連藏漫談》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