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體育的輝煌歷史中,容國團是一顆耀眼的明星,他是中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上世紀 50 年代,乒乓球運動在世界體育舞臺嶄露頭角,而當時的中國在這一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1959 年,在德國多特蒙德舉行的第 25 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決賽上,容國團以精湛的球技和頑強的斗志,擊敗對手,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這一歷史性的突破,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乒乓球的實力,更激發了全國人民對體育運動的熱情,成為中國體育崛起的重要標志,拉開了中國乒乓球輝煌時代的序幕。
1959年,年僅21歲的容國團在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過關斬將,
先后戰勝了美國、英國以及聯邦德國等國的選手晉級世乒賽決賽,最終在決賽上以3:1的比分戰勝了匈牙利選手悉多,奪得本次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男單冠軍。
這是容國團作為中國運動員第一次在世界級比賽中沖出重圍,斬獲冠軍;也是中國第一次在世界級的體育比賽中取得冠軍,這是“開天辟地”的壯舉。
容國團奪冠
容國團,1937年8月出生在香港一個海員家庭。容國團的父親容勉之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曾參加過省港大罷工和廣州起義。兒子出生的時候,容勉之希望國家強大,人民團圓,便給其取名“國團”。
由于家庭原因,容國團年幼時是由四姨照看的。4歲那年,容國團從舅舅文恩那里第一次接觸到了乒乓球。5歲回到父親家鄉,借住在親戚容以文家。盡管容以文家條件有限,容國團仍然沒有放棄打乒乓球,沒有球臺,他就用床板充當球臺。由此可見容國團從小就對乒乓球的熱愛。
1941年冬,日寇侵占香港,容國團隨父母回到家鄉廣東珠海南屏鎮。1943年秋,容國團進入南屏甄賢學校讀書。上學后,容國團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即使學習占據了容國團大量的時間,但他依舊沒有放棄乒乓球。盡管那時容國團個子瘦小,比乒乓球桌高不了多少,但打球靈活,在和其他人的切磋中,他球技進步神速,很快便成了全校聞名的"乒乓小球王"。
1945年抗日戰勝利后,容國團的父親容勉之回到香港重操舊業。1948年2月,11歲的容國團轉入香港慈幼學校讀書。好景不長,容國團13歲時,父親容勉之失業,他不得已中途輟學。
15歲那年,迫于生活的壓力容國團成了香港東區一家漁行的童工。雖然生活窮困,漁行工作繁重,但容國團難忘兒時對乒乓球的迷戀,每有閑暇他就會到工聯會俱樂部的乒乓球球館練球。容國團將大部分空閑時間都用在練球和鉆研乒乓球技術上。正是那段時間努力與刻苦,容國團的乒乓球技術得到飛快提升,也使得他很快便成為了香港頂尖水平的乒乓球球員。
1957年2月,容國團在香港舉行全港乒乓球錦標賽中,代表工聯會與伙伴一起一舉奪得男子團體和單打、雙打3項冠軍,從此名聲大振。同年4月下旬,在23屆世乒賽包攬四項冠軍的日本乒乓球隊訪問香港,作為香港新科冠軍的容國團被安排參加友誼比賽。在與世界冠軍狄村伊智郎對陣中,容國團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打敢拼,最終以21∶19、21∶13的比分連勝兩局。在場觀眾都發出了不可置信的歡呼聲,甚至有激動的觀眾沖到臺上,將容國團拋向空中。容國團打敗了狄村伊智郎的消息,幾乎是一夜間傳遍了整個香港,他成為了全香港婦孺皆知的焦點人物。
可惜好景不長,兩個月后,容國團確診患有肺結核,不得不停止乒乓球訓練。不過容國團出色的表現引起了時任國家體委主任賀龍的關注。10月下旬,容國團便收到了國家體委發來的邀請函,邀請他到廣東體育學院工作,并表示,容國團可以先養病后工作。由于生性正直和香港乒總會早有嫌隙的容國團,在父親的支持下離開香港前往廣州。
容國團對祖國向往已久,他在日記里這樣寫道“這是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天。當我踏入廣州體育學院所在地時,早已相識的乒乓球運動員紛紛向我握手問好,表示熱烈的歡迎。這時候,我心里充滿了幸福感。很久以前,我就想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個,現在終于如愿以償。”
在領導和教練、隊友的關懷中,容國團很快適應了廣東體育學院的生活。他一邊養病,一邊練球,他的生活充實而幸福。
1958年初,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情高漲,各行各業欣欣向榮。賀龍副總理向體育圈提出摘掉“東亞病夫”帽子的要求。容國團積極響應,并為自己訂下一年內奪得世界冠軍的計劃。雖然這個計劃在教練的勸說下由一年改為了三年,但在當年依舊是難以想象的。其他人知道后都很震驚,那時的容國團久病初愈,大家都不認為這個面色蒼白的年輕人能在一年內奪取世界冠軍,更有好事者常以此事對容國團進行明嘲暗諷。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到容國團,他深知實力才是硬道理。接下來的一年里,容國團刻苦訓練,認真研究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59年,第25屆世乒賽上容國團過兵斬將,勇奪冠軍,成為新中國體育史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世乒賽男單冠軍獎杯——圣·勃萊德杯第一次刻上了中國人的名字。
回國后,這名21歲的年輕人也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禮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賀龍親自到機場為他接機、獻花。周恩來將容國團奪冠和十年國慶,列為1959年的兩件大喜事,知名乒乓球品牌紅雙喜的名字便是這么來的。毛澤東也曾多次接見他。
容國團回國
這是個意義非凡的冠軍,它改變了容國團的命運,讓乒乓球從一眾體育項目中脫穎而出,更是摘掉了西方惡意扣壓在中華民族頭上“東亞病夫”的帽子。
1961年,第二十六屆世乒賽在北京舉行,容國團帶領的中國乒乓球男隊以5∶3的比分擊敗上屆冠軍日本隊,首獲男團世界冠軍。獲得兩塊世界冠軍金牌后,容國團覺得自己的狀態在不斷下滑,不過他并不焦慮,只希望自己還能繼續為國家做貢獻。
1964年,中國乒乓球男隊實現了兩連冠,而中國乒乓球女隊卻連敗日本。國家體委為了改變女隊現狀,提升女隊水平,決定任命容國團擔任國家女隊教練,希望他能帶領女隊一起進步。成為國家女隊教練后,容國團廢寢忘食,在他的努力下女隊煥然一新,已然成為一支一支思想過硬,技術過硬,作風過硬的優秀隊伍。1965年4月,他率中國乒乓球女隊參加在南斯拉夫舉行的第28屆世乒賽。在本次世乒賽中,中國乒乓球女隊獲得了女子團體冠軍、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冠軍等四項冠軍,打破了日本乒乓的霸主地位。容國團率領的中國乒乓球隊伍在世界乒乓球比賽中屢屢獲勝,乒乓球逐漸開始被中國人奉為“國球”。
容國團帶領女隊奪冠
容國團為中國乒乓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為未來中國乒乓稱雄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人生格言“人生能有幾次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不僅對中國乒乓球隊有著深遠的影響,更是成為眾多志向遠大的運動健兒的座右銘。
1966年,中華大地被“文革”的陰霾所籠罩,體育系統也不能幸免于難,容國團由于有所謂“海外經歷”,被認為是修正主義而慘遭批判。
1968年6月,年僅31歲的容國團由于不堪忍受誤解和屈辱,選擇在一個養鴨場的歪脖樹上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容國團光輝燦爛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1978年的6月23日,國家體委召開落實干部政策大會,為容國團平反昭雪,恢復其名譽,并為其舉行追悼會及骨灰安放儀式,將其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容國團若泉下有知也會感到幾分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