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廣袤海洋中,“祀”是一個蘊含深厚內涵的漢字。從現代角度看,“祀”基本義為祭祀,是古人向神靈、祖先表達敬意與祈求的儀式。在互聯網語境下,它承載著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通過網絡,人們能了解到古代祀典的繁復程序與莊重意義,也能知曉祀字在不同古籍中的用法演變。探究“祀”的含義,是開啟一扇了解華夏古老文明密碼的門。
1、祀(拼音:sì),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是指永久祭祀,后引申為泛指祭祀。
2、形聲字。從示,巳聲。始見于甲骨文。本義是指永久祭祀。《說文》:“祀,祭無已也。”徐鍇系傳:“《老子》曰:‘子孫祭祀不輟’是也。”曶鼎:“曶其萬(年)用祀。” “祀”字即用此義。引申之則泛指祭祀。《國語·周語上》:“夫祀,國之大節也。”甲骨文《殷契佚存》:“其祀多先祖。”金文天亡簋:“王祀于天室。” “祀”即指祭祀而言。
3、“祀”字歷代字形一脈相承,變化不是很大,只是在西周和戰國文字中有在聲旁“巳”字上加“A”和“B”為飾筆。在秦代文字中,“祀”字還出現了“禩”這種異體。甲骨文中“祀”與“巳”有時可以通用。《小屯·殷墟文字乙編》2587:“庚寅卜,爭貞:我其祀于河。” 《戰后南北所見甲骨錄·南北坊間所見甲骨錄》3.35 :“貞:巳河。” “祀”字可能是“巳”字之孳乳分化字。關于“巳”字之字形演變,參見“巳”字條。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