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流和書面表達中,“莘莘”這個詞并不少見,像“莘莘學子”就常被提及。可“莘莘”具體是什么意思呢?其實,“莘莘”形容眾多。它源于古漢語,在《國語·晉語四》等古籍中就有跡可循。如今在互聯網語境下,“莘莘”依舊活躍,了解其含義不僅能提升我們的語言素養,還能讓表達更準確、典雅。
1、莘莘,是個疊字形容詞,表示“眾多”,在古漢語中用途寬些。例如,《國語》引述過《周詩》“莘莘征夫,每懷靡及”。在現代漢語書面語言中,只用于形容學生,成為“莘莘學子”一語。報刊上用這個詞組,有時也出差錯。
2、眾多貌。《國語·晉語四》:“ 周 詩曰:‘莘莘征夫,每懷靡及。’” 漢 班 固 《東都賦》:“獻酬交錯,俎豆莘莘。” 吳 玉 章 《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七:“戊戌變法失敗后,這群莘莘學子,長期苦無出路,及至科舉廢止,游學成風,他們便大批地來到 日 本 。”。莘莘將將。——枚乘《七 發》。注:“莘莘,多貌也。”
3、茂盛貌。清 納蘭性德 《擬古》詩之十:“ 南山 有閑田,不治委荊榛。今年適種豆,枝葉何莘莘。”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莊斸松》:“初至時,莘莘茂草,苔茸沒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