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在佛教文化中,“比丘”是一個常見且重要的稱謂。簡單來說,比丘指的是已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他們遵循嚴格的戒律和修行規范,全身心投入到對佛法的研習與實踐中。比丘的修行生活涵蓋諸多方面,包括日常的誦經、冥想、弘法等。了解比丘的含義,不僅能讓我們深入認識佛教僧團的構成,也有助于我們探尋佛教文化所蘊含的深邃哲理與精神內涵。
1、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梵bhiksu。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一般意譯為“乞士”,俗稱“比丘師父”。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2、比丘: 巴利文:Bhikkhu, 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譯乞士(乞食)、董士、破煩惱(破惡)、除饉、凈命。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作比丘(世俗人稱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條戒律。然而和尚一詞在佛教中實際不是每個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都可以稱呼的。經云:和尚如父,阿奢黎為母。和尚翻譯成親教師,“和尚”是對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并精通佛法、修為較高、道德高尚、地位較高的比丘僧的尊稱。一般寺院的住持才能有資格稱為和尚。相對應的女子稱為比丘尼。沙彌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帶發修行的學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