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在生活與歷史的長河中,“不戰而退”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概念。從字面理解,它指未進行戰斗就選擇退卻。在軍事戰略里,這可能是一種明智之舉,如為保存實力、避敵鋒芒等。于現實生活中,在競爭場景下有人“不戰而退”,或是因自身信心不足,或是經評估后認為成功幾率低。深入探究其背后含義,能讓我們更好理解行為決策邏輯。
1、不戰而退不是成語,含不戰而的成語只有一個不戰而潰。
2、釋義:沒有開戰就自行崩潰。形容毫無戰斗力。
3、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9回:“孫臏使人挑龐涓之頭示之,步軍不戰而潰。”
4、例子:《學習和時局》:“敵人不過幾個師團,國民黨幾十萬軍隊不戰而潰,只有雜牌軍還能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