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蜀道難 川江險),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川江(蜀道難 川江險)。
成渝承載千年的交通記憶
長江纖夫(資料圖)。
看專題報道掃二維碼
“蜀道”就是指入蜀的道路。從廣義上來講,凡是入蜀的道路都可以稱為蜀道,無論是從關中進入巴蜀,還是通過川東長江三峽進入巴蜀,都稱為蜀道。
蜀道至少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通,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廣義的蜀道包括川東一帶的水陸交通道路。尤其是川東古代巴國鹽井資源十分豐富,巴人很早就利用川東水陸交通道路進行食鹽貿易,成為巴國立國的重要經濟支柱。巴國與楚國、蜀國之間的戰爭也主要是為爭奪鹽井資源而展開。
從狹義的蜀道來看,蜀道僅指我國歷史上翻越秦嶺、巴山、溝通漢中盆地、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幾條古驛道。主要有翻越秦嶺從關中進入漢中盆地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翻越大巴山、米倉山從漢中盆地進入四川盆地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統稱“秦蜀古道”;而隴蜀之間的道路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有河南道(又稱吐谷渾道)、陰平道等,統稱為“隴蜀古道”。
由于視野的拓展和新的道路發現,蜀道在歷史上發生過哪些線路變化?
李勇先:舉個例子,先秦、秦漢時期的金牛道最初的路線要經過白水關,也是我們曉得的張儀、司馬錯攻蜀所經過的道路。在白水江左岸金牛古道上出土了大量戰國文物,如出土有秦武王二年秦國頒布蜀地種田的《為田律》,該木牘出土于青川秦墓中,就有鑄刻“相邦九年呂不韋”字樣的古代兵器銅戈,鑄有小篆“蜀郡”二字的先秦農具古鍤(chā),上百座戰國墓和大量漢墓中出土的“秦半兩錢”、巴式劍、古銅鏡、陶器,刻有“成亭”字樣漆器等可證。
唐宋時的金牛道,已經改為沿嘉陵江進入蜀地,也就是自今陜西寧強縣陽平關——沿嘉陵江抵四川廣元。這是金牛道的第一次大改線,這條道路比秦漢金牛道更加便捷。
明清時期,金牛道又出現了第二次改道,元代以后金牛驛道北段不再取道嘉陵江河谷,而是取道更為便捷的五丁峽、七盤嶺一線。以上是關于金牛道北段即今陜西寧強大安至四川廣元昭化之間干線的變化。
我們平時說的川江,是指宜賓至湖北宜昌一段,其中宜賓至重慶稱上川江,重慶以下稱為下川江。下川江所流經的三峽地區,因兩岸山巒夾峙,水流湍急,所以又有“峽江”之稱。峽江自古就是進出巴蜀的門戶。這一段水流湍急川江,沿途險灘多達一百余處,其中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最為險要,古代說此地“鎮渝川之水,扼巴鄂咽喉”。
川江纖夫辛苦又危險,稍有不慎便船毀人亡。請問,著名的“川江號子”跟這有關嗎?歷代地方政府對三峽險灘又是如何整治的?
李勇先:由于長江上游自古灘多水險,舟行稍有不慎,就會遭遇覆沒的危險。早在唐代,就有專門的“篙(gāo)工”專司引導航行。明清時期,也有專門灘師負責引導過灘。同時,在川江上逆水行舟,僅靠船工劃水是不夠的,還需要纖夫在岸上拉纖川江,于是在川江上出現了專門拉纖的纖夫這一職業。
在拉纖時遇到不同纖道和障礙,甚至意外情況,為了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從而產生了“川江號子”。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川江纖夫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號語,成為飄蕩在川江上的藝術絕唱。
由于川江航道多急流險灘,經常發生沉船事件,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歷代地方政府經常對這些險灘進行整治,還有民間鄉紳、商人、船幫、僧侶等集資整治川江險灘。如清嘉慶、道光年間,奉節和萬縣一帶官紳商民捐資,對廟基子、東洋子、猴子石、狐灘、白纖灘等險灘進行治理,并修筑了纖臺、纖道,極大地方便了船只航行。又如清政府早在康熙年間,在川江上大規模地設立救生紅船,尤其是在三峽泄灘、巴峽、瞿塘峽、滟瀕堆、新灘、獺洞峽、黃牛峽等處設立救生小紅船,隨時向遇險船只提供救助。
是的,無論蜀道還是三峽,數千年間穿越著中國歷史的重重關山。隨著如今交通的全方位發展,已經成為一份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
先說蜀道。1956年1月通車的寶(雞)成(都)鐵路,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是突破“蜀道難”的第一條鐵路。2017年底西成高速鐵路開通后,更是方便了古蜀道沿線的交通出行。
請注意一個現象,連接川陜兩省近現代建設的公路、鐵路、高速路,基本上是在古蜀道的基礎上修筑的,選線也主要是沿古蜀道線路設計施工的。比如川陜公路,就取線于古褒斜道和金牛道。由西安到四川萬源的西萬公路,北段取線于子午道,南段取線于荔枝道。由周至到洋縣的周洋公路,大部取線于儻駱道。由眉縣到漢中褒谷口的褒斜公路,取線于秦漢褒斜道。由南鄭縣到四川南江線的二南公路,基本上取線于米倉道……這簡直是在歷史的隧道一路疾行啊。
三峽地區的交通巨變同樣激動人心。上世紀50年代以來,川江航道得到逐步整治,暗礁險灘排除,特別是葛洲壩工程的興建,提高了三峽水位,徹底改變了川江航道,青灘、泄灘、崆嶺灘、滟滪灘等險灘等都已盡沒江底,三峽險灘均已化險為夷。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航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早在2012年,重慶經三峽庫區的水上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就雙雙突破億噸。2018年夏,重慶開通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將重慶物流企業、貨運企業、各園區、制造企業和金融企業聚集在一起,建成一個下游延伸到城市配送,上游延伸到生產企業的全產業鏈的物流生態圈。
成渝地區,除了成渝鐵路、川北鐵路、達萬鐵路、宜萬鐵路、渝懷鐵路和遂渝鐵路等,還有重慶上至成都、下至宜昌的高鐵。三峽周邊,也有重慶江北機場和宜昌三峽機場,連接成了走向世界的網絡交通。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三峽紅葉、四季云雨、千年古鎮、萬年文明。”四通八達的公路建設也帶來了旅游出行的便捷,有兩個例子讓我印象很深:往昔三峽地區最山高水急、懸崖如林的巫峽、瞿塘峽,2017年來修建了兩條奇崛的自駕公路:一條是谷底公路——當九路,由此巫山至神農架130公里出境通道全線貫通。另一條是云端公路——三峽云巔·神女天路觀光線,完全高建在懸崖絕壁上,穿梭在云霄林海中,沿途可以鳥瞰巫峽、巫山十二峰等。這在以前簡直難以想象。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貴平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川江(蜀道難 川江險)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