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奶奶(鄉村紀事:我是過早失去媽媽的孩子,姑奶奶卻給了我母愛般的溫暖),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姑奶奶(鄉村紀事:我是過早失去媽媽的孩子,姑奶奶卻給了我母愛般的溫暖)。
文:劉福新
圖:來自網絡
我們這里的叫法,爺爺的姐妹稱姑奶奶。在我生命里,除了爺爺之外,姑奶奶是我最親最敬的人。
我是過早失去母愛的小可憐兒,在別的親戚家屢屢遭受冷落輕視,但在姑奶奶家卻不用妄自菲薄,誠惶誠恐,她家里是我童年和少年時的樂園。
我說的在“別的親戚家”,當然包括我的好幾個姨家。我娘排行第二。記得上小學時,從四姨的大門口過,大姨、三姨、舅母都領著孩子(我的表弟表妹)去了,大姨見到了我,就喊住了我。
等我進了門,就見四姨逐個分糖塊,可單單不給我。我裝作看不見,心想:別以為他(她)們都有親娘,我從小失去了母親,你就看不起我,等著瞧吧?也不知道我從小那股子志氣是怎么悄悄立下的。反正我對那些“人走茶涼”的人,從心底里討厭。這也奠定了我對母族親戚由衷反感的基礎。
事實上,姨不如姑親,這是自古以來的說道,實際上姑的血緣關系遠遠比姨近,那可是一脈相承下來的啊!從小沒了親娘的我,我遠遠近近的姑對我確實不錯,她們不光看在我爺爺和父親面上,而且主要是可憐我這沒娘孩子,他們所做的,比我那幾個所謂的親姨強多了。
所以,從小時候我就有了一個獨特的感覺:再遠的姑也比所謂的親姨好得多。盡管我的歲數大了,也有點出息了,年年帶了東西去到姨家探望,可我沒有多少話說,稍微寒暄幾句抬腿走人;可見了那些遠遠近近的姑們,雖然沒有年節看望,我可是感到由衷的親近,知心話總也說不夠。
當然,我的姑奶奶就更不用說了。
姑奶奶姊妹三個,我記事的時候,只有二姑奶奶健在。她老人家找了個很遠的婆家,回趟娘家可不容易,于是我天天盼著姑奶奶走娘家,一旦她來了,就高興得不知道怎么好了,心里暖暖的,如同遇到了大喜事,走起路來連蹦帶跳,到處與小朋友們顯擺著說:“俺姑奶奶來了,俺姑奶奶來了!”惟恐人家不知道似的。
姑奶奶來了以后,她夜里會摟著我,讓我感受到了母性的溫暖,白天她出去串門總會帶上我,我希望姑奶奶多住幾天,當我放學回家,知道姑奶奶回婆家走了,就一個人躲在墻旮旯里暗暗哭泣,然后瘋了似的跑到莊后的小路上,無助地往遠方望著望著,希望能看到她老人家的身影……
姑奶奶心地善良、樂善好施,有著中國婦女最優秀的品格。她會毫無保留地把愛心撒向貧者和弱者。
有一次,我走姑奶奶家。她對我說:“到你三表姑家玩去,今天他們那里是大集。”
三表姑是姑奶奶的小閨女,離姑奶奶家不遠,出大門口往東走,步行半個小時就到了。
中午,先是三表姑夫陪了客人喝酒,然后三表姑和她的獨生子吃飯,卻把我涼在一邊,直到他們吃完,飯桌上一片飯渣菜末,她才裝腔作勢地讓我吃,我年齡雖小,但在嘗羞蒙辱的經歷中,已是老資格。
但“不受嗟來之食”的念頭,終究壓不住腹內的饑餓,稍一愣怔,還是端起了碗。剛要動筷子,正巧姑奶奶來了,見此情狀她拉起我就走,一邊氣呼呼地看著三表姑一家人,一邊大聲說:“我們不是來討飯的!……”
常聽三表姑家鄰居們夸贊我姑奶奶,說她為人厚道,見不得欺小凌弱的事兒。姑奶奶每次走三閨女家,都要明里暗里接濟三表姑的小叔子。清楚記得有一回姑奶奶縫了一雙棉襪,拉起我去了三表姑家,對三表姑說:“你小孩他叔這么冷的天,你怎么就看得下去?我給他縫了雙襪子——是我做的,你可不要指雞罵狗的!”
我明白,姑奶奶是怕表姑埋怨她的街坊鄰居,說些不中聽的話,才鄭重其事挑明了的。常聽姑奶奶叨叨“你三表姑和她男人不是好東西,待老二那么狠,也不怕天打雷劈。”
這話不用姑奶奶講,我也看出來了,三表姑因公婆去世早,待小叔子刻薄寡恩,她的小叔子大冬天沒有棉衣穿,沒有襪子,只穿著一雙沒了后跟的黑布鞋,走起路來踢嗒踢嗒的,住在一口又冷又潮的小東屋里,好歹地弄點東西吃,有時候還出去討飯。
就這么個可憐樣子,三表姑的兒子還整天欺負他,給他叔叔起外號不說,還把他叔叔的小東屋甩上屎尿類的臟東西。這一些我早就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對三表姑的小叔子有種情不自禁的同情,可能我們彼此都屬于沒娘孩子的原因吧?而對于三表姑兩口子,我早就深惡痛絕了。
姑奶奶常常感嘆的一句話是:“這樣的人還是別給他啰啰了!”這句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小時候也常用卻講不出意思來。當教師后專門查了查,才知道是“別和這人交往了”的意思。
姑奶奶家雖離我們老家不過三十里路,但和那里的習俗卻迥然不同,自私、刻薄、吝嗇成風,更令人生氣的是這里的人不少忘恩負義、反臉不認人。
舉個例子:姑奶奶家有個后鄰,與我姑奶奶家三不沾四不連的,在那災荒的年月,打聽著跑到我家來,我爺爺挽留他住了好幾天,盡管我們家里也沒的吃,卻慷慨地拿出所有的存糧,熱情地招待他。
那人的歲數其實比我爺爺小不了多少,卻一口一個大爺的叫。爺爺說:“你與俺妹妹既然是鄰居,咱們就兄弟相稱吧。”
后來,全國經濟形勢有些好轉,爺爺帶我到了老姑家,打聽后,得知那個老頭在家,就要去登門拜訪。姑奶奶又說出了那句“這樣的人還是別給他啰啰了”的話姑奶奶,可爺爺不信,就領我去了。
進了那老頭的大門,那老頭竟然連連搖頭,說是不認識我爺爺,爺爺轉身就走,我看到爺爺氣得臉干黃干黃的,我覺得這里的人太不講仁義道德了,恨不得上去劈臉扇他幾個耳光。姑奶奶對爺爺說:“哥哥呀,您別生氣了,為這種人不值得。當年,咱爹娘把我嫁到這里來,我整天都得受這樣的氣哪!”
姑奶奶夫家姓呂,姓呂的就那么幾戶,屬于村里的“少數家族”。她嫁到這里幾十年,始終未被這里的刁民風氣“傳染”,她那熱情如火、樂善好施的秉性在那里越發顯得珍貴,猶如頑石堆中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石。
因姑老爺死得早,姑奶奶家十分清貧,但姑奶奶卻以她的憐憫心著稱鄉里。記得上初中時的一個星期天,我從學校趕往姑奶奶家,見莊頭圍了一大群人,走近了,卻見是一個推獨輪車的外鄉人癱倒在路邊,褲子破了,小腿直流血,聽圍觀的人說是被狗咬傷了。
我到姑奶奶跟前學說了一遍,她眉頭一皺,拉起我便走。等姑奶奶趕到時,太陽已落山,人聚得更多了,那人還在呻吟……姑奶奶一臉怒氣,分開眾人,人們見她那樣子,不禁斂容。
姑奶奶俯下身子,問明了那人的家庭地址,便對大伙說:“人在難時幫一口,強起平日幫一斗。老少爺們都行個方便姑奶奶,先把人抬到俺家去,找個大夫瞧瞧,再出倆人到他家里報個信,咱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事情辦得還算順利。
后來聽說那外鄉人很快痊愈,帶了家人來給姑奶奶磕頭,而姑奶奶一點也沒奢望圖報,因為她覺得那是份內的事。
畢業后,我參加了工作,姑奶奶也老了,那時,我工資也不高,但我堅持每年給姑奶奶三百到六百元的零花錢,直到她離開世界。
一晃,姑奶奶已去世多年了,但凡是認識她的人,談及她無不嘖嘖稱道、肅然起敬。我本人得益于姑奶奶的就更多了,因為她不僅給了我無限的愛,還賦予了我一顆扶危濟困的博愛之心!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姑奶奶(鄉村紀事:我是過早失去媽媽的孩子,姑奶奶卻給了我母愛般的溫暖)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