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談談古代狀元的命運),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狀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談談古代狀元的命運)。
前言:科舉制度是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度擁有著更好地公平性,一旦靠考上就意味著獲得了更高的權利,這也使得成百上千的年輕人在科考的道路上前仆后繼,也誕生了“范進中舉”這樣的悲劇。
科舉制度誕生于隋唐時期,從誕生初期到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在這1300年的漫長時光里,可考證的歷史中一共誕生了592名狀元,如果要加上武狀元,這個數據就變成777人,1300年的時間里誕生了七百多名狀元,這個比例可謂微乎其微。
學而優則仕
在古代的中國社會,人們對于做官有著濃厚的興趣,“官本位”思想十分的盛行,孔夫子說“學而優則仕”,鼓勵年輕人如果在讀書之外還有閑暇的時間,就一定要去做官。另外一些至理名言同樣也刺激著年輕人多學習,學習好了就考取功名來證明自己,古人云: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
在這些思想的不斷影響之下,寒窗苦讀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時的輝煌。而狀元及第則是每個科舉考生畢生的夢想,但是想要高中狀元又談何容易。整個中國有多少的讀書人?經過鄉試與會試的層層選拔,又有多少人能夠進入殿廷走到最后的殿試,競爭之激烈可惜可想而知,難怪蘇洵就曾經對科舉制發出過感慨: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到了科舉制度最為盛行的清朝,滿頭的白發的“童生”也不是沒有,四五十歲中進士也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許多人將一輩子的命運全部壓在了科舉考試上,考生了就飛黃騰達,考不上就孤獨終老。但是,年輕人考上狀元的還是占大多數,將近四成的狀元在20-30歲就已經成功考取功名,這也與年輕人擁有更好地記憶力和理解能力有關。
狀元憑的不一定是真才實學
宋太祖開寶八年,趙匡胤主持殿試,考生王嗣宗、陳識二人最先答完卷,并且一同上呈,二人的試卷均為上乘之作。這可讓趙匡胤犯了難狀元,畢竟狀元只能有一個,而趙匡胤最后的做法也讓人吃驚,他讓二人角力(即相撲),勝者即為狀元。最后王嗣宗將陳識搏倒,王嗣宗也就成為了狀元,后世也給了他一個“相撲狀元”稱號,而各個朝代也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有些則更加的惡劣。
唐朝后期,宦官把持朝政,皇帝往往只是一個傀儡,所以在選擇狀元時皇帝并沒有發言權,反而要看權貴的顏色,實在是可悲。貌似公平的科舉制度唐朝后期成為了宮廷政治的玩偶,不可謂不可悲。
古代狀元大多出身于名門望族,他們的家人家人往往就是朝中重臣,父輩的榮耀為他們登上狀元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許多人考上狀元靠的就是名臣的舉薦,這對于平民家庭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狀元的命運
在前文中說到,中國歷史上可考據的狀元數量是七百多人,這些人中龍鳳最后的命運又是如何呢?首先這些人的智力肯定是頂尖的,但是能夠寫好文章的人不一定就能夠做好事。有不少人在考取狀元之后,一事無成,光頂著這個輝煌的頭銜卻無所事事。唐昭宗時期的狀元盧文煥在中狀元之后,整天游山玩水,飲酒作樂,到了最后窮得連頓酒也喝不起,算得上是歷史上最慘的狀元。
在眾多的狀元當中,更有甚者投敵叛國,向敵人獻媚,他就是北宋狀元莫儔。莫儔是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科狀元,在中狀元時年僅22歲。靖康之變,徽宗、欽宗淪為金國的階下囚,貪生怕死的莫儔立馬投奔了金國,一直到76歲去世,數十年時間一直為金國奔走效力,就連史書中也將莫儔稱為“奸邪小人”。
結語
當年太宗皇帝見新科進士從科舉考場中魚貫而出,高興地對身邊的官員說到“天下英雄盡入入吾彀中!”一千多年的時光里,科舉制度確實為朝廷選拔了一大批的管理人才,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事,這些在狀元在年輕時才思泉涌,寫一篇上好的文章也是信手拈來狀元,但是狀元當中卻鮮有文學成就超過政治成就的人,往往一進入官場便無意文字,潛心研究官道,這也算得上是一種怪現象吧。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狀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談談古代狀元的命運)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