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三代之英”這一表述引發諸多探討。三代,通常指夏、商、周三個朝代。而“三代之英”究竟所指何人,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三代時期賢明的君主,像夏禹、商湯、周文王等,他們以仁德治國,開創盛世;也有人從更廣泛角度,將其理解為三代涌現出的杰出賢才群體。探尋“三代之英”的答案,能讓我們深入了解那個久遠時代的智慧與魅力。
1、“三代之英”是周文王。
2、周文王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陜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原為商朝的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商紂暴虐,他知而嘆惜,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湯陰北)。經閎夭等人賂紂得釋,獻洛西之地,請紂廢炮烙之刑。歸周后,評斷虞(今山西平陸北)、芮(今山西芮城)兩國爭訟,得諸侯擁護,于是伐犬戎、密須(今甘肅靈臺西),滅崇國(今陜西戶縣東),建立豐邑(今陜西長安灃河西),并遷都于此,進而伐邘國(今河南焦作西),滅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諸侯歸者日眾,《論語·泰伯》稱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即位的第四十四年,文王受命、稱王、改元。
周文王五十年(約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于畢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陜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自稱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陜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3、原為商朝的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商紂暴虐,他知而嘆惜,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湯陰北)。經閎夭等人賂紂得釋,獻洛西之地,請紂廢炮烙之刑。歸周后,評斷虞(今山西平陸北)、芮(今山西芮城)兩國爭訟,得諸侯擁護,于是伐犬戎、密須(今甘肅靈臺西),滅崇國(今陜西戶縣東),建立豐邑(今陜西長安灃河西),并遷都于此,進而伐邘國(今河南焦作西),滅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諸侯歸者日眾,《論語·泰伯》稱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即位的第四十四年,文王受命、稱王、改元。
4、周文王五十年(約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于畢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陜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
5、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自稱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