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天下為公”這一理念源遠流長,它最早由誰提出一直備受關注。從歷史角度看,該詞出自《禮記·禮運》,是孔子對上古大同社會特征的一種描述。但隨著時代發展,“天下為公”被賦予新的內涵。如今,它象征著一種公平、公正、為大眾謀福利的社會理想。探究“天下為公”的提出者,不僅能了解歷史文化,更能深入體會其蘊含的精神價值。
1、“天下為公”是《禮記》中的話,它是孔子編定的。
2、天下為公 [ tiān xià wéi gōng ]: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出 處:《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3、1924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指《禮記·禮運》中所描敘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為公”蘊含的內容更深邃,更寬廣。他說:“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