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饸饹面(舌尖上的平頂山:郟縣饸饹面),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河南饸饹面(舌尖上的平頂山:郟縣饸饹面)。
周紹顯
饸饹的臊子加入用純羊油熬制的辣椒油、老湯及新鮮味美的羊肉,營養豐富
熱氣騰騰的饸饹面出鍋了
郟縣饸饹面,有人稱河漏面,有人稱架子面,舊時多用蕎麥面制作。因蕎麥產量不高,只有歉收的年景才大量種植蕎麥,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用麥子面制作。饸饹面松軟柔滑、利口開胃、容易消化,并且價格低廉實惠,是深受男女老幼喜愛的面食佳肴。郟縣饸饹面多次被評為市級、省級名優風味小吃。
●饸饹面的制作方法
郟縣為回漢族聚居區,回族人口目前約占總人口的3%,大部分居住在縣城北街、北關,西關、冢頭鎮、姚莊回族鄉等地,大多以經營餐飲業為主。因此郟縣饸饹店大多數是回民經營的。他們用羊肉湯澆饸饹,也有用牛肉湯的。
饸饹面早期被叫作架子面。制作饸饹一般都用兩口大鍋,一口鍋煮著肥美鮮嫩的羊肉、羊骨(俗稱老湯), 另一口大鍋是專門下饸饹的。舊時因沒有電,加之技術落后,制作僅限于原始的手工藝階段——把饸饹床子橫騎在下饸饹的大鍋上,把和好的蕎麥面、小麥面放入饸饹床子里(此床子多用硬木料做成,中間有圓洞,下方有孔,上面有與圓洞直徑相比略小的圓形木柱頭伸入洞中擠壓),人坐在杠桿上迫使面從下方的孔內落入沸鍋中,待面條壓到一定長度,再從下面把面條截斷,煮熟后再配上各種澆頭。這種面,吃著筋滑利口,操作簡單,速度快,很適宜多人就餐。同時,饸饹的臊子加入純羊油熬制的辣椒油,和著老湯及味美鮮香的羊肉,輔以八角、小茴香、胡椒、肉桂、白芷片、芫荽、枸杞子、草果、蔥花、五香粉等多種佐料,吃起來香而不膩,味道鮮美。
到了20世紀70年代,饸饹面的制作方式有了技術的推進和演繹,人們開始以電為動力取代老式的架子饸饹床模式——發明了電動饸饹機。為了追本溯源,如今郟縣縣城里還有人用蕎麥面制作全味饸饹、滋補饸饹、全羊饸饹、風味饸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郟縣饸饹面的制作在原來用料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多種養氣滋補的中藥佐料。加上祖傳的配料秘方,更具暖胃祛寒,滋陰壯陽的功效。
●饸饹面的獨特風味
除了縣城,各鄉鎮、村莊都有饸饹店。農民去鎮里趕集、趕會或到鎮里辦事,都少不了吃一碗饸饹面。如遇農忙,中午沒有時間做飯,全家老少就會一起去吃饸饹面。除吃外還可以大碗喝熱湯。如果你的飯量大,還可再加上一塊焦黃香脆的火燒餅子(大多饸饹店中都有炕火燒的)。如你再放點碎芫荽、蔥花和一大勺羊油辣子油,會讓你吃得酣暢淋漓,大過其癮!很多游子歸來的第一件事, 就是先吃一碗饸饹面。吃到口里,香到心里!
如去郟縣饸饹店,大老遠就能聞見陣陣特殊的羊肉香氣。但您去吃饸饹時,需要耐心等一會兒,先舀碗面湯喝著。面湯呈乳白色,飄著一股淡淡的清香,慢慢地呷上一小口,一股溫潤的感覺立即涌上心頭。郟縣的饸饹店很少給客人端飯,只要聽到灶間喊道:“饸饹中了,端!” 吃飯的人便一窩蜂似地爭著前去端饸饹。一大碗湯濃面滑、筋軟爽口的饸饹面散發著誘人的香味。碧綠的蔥花,薄薄的大片羊肉,透紅的羊油辣椒油,和著滾燙的羊肉濃湯,又有幾粒枸杞點綴在碗中,和蔥花的碧綠相映成趣。端到饸饹后,用筷子挑起長長的饸饹面條入口,再夾幾片羊肉,慢慢咀嚼,那鮮美的口感包您忘不了。慢慢吃上幾口,再品一品羊肉鮮湯河南饸饹面,那更是神仙般的享受。如果您吃得快,就會大汗淋漓,渾身上下直冒熱氣,一口面,一口湯,且饸饹面碗大如盆自然能讓您吃得痛快。
舊時有個笑話:說有兩個老婆兒想吃饸饹面,想的要緊,但手中無錢,倆人各兌一文錢買了一小碟饸饹。甲老婆兒讓乙老婆兒先嘗,只聽乙老婆兒咕咚一聲,甲老婆兒忙問:“啥滋味?”乙老婆兒抹抹脖子說:“還沒有品好就咽下去了!”甲老婆兒跺腳后悔不已。此故事雖小,卻說明了郟縣人對饸饹面的青睞及鐘情。
●饸饹面的起源傳說
一曰:唐代郟縣就有饸饹面了。這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著不解之緣。明人張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輯補》一書“諫迎佛骨” 一節就有韓愈的一段話:“元和年間,自蔡屠賊歸,途食郟河漏。” 這里指的是,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帶)刺史吳元濟反唐,擁兵自立。韓愈隨軍平叛,生擒吳元濟,史稱“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軍離蔡,行至郟縣城西吃了饸饹面。由此推斷,郟縣饸饹面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
二曰:北宋末年,金人大舉進攻,開封淪入金人之手,金人是善食牛羊肉的,饸饹是金人的主食。
三曰:元朝的蒙古族人會制作饸饹。
四曰: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總督孫傳庭兵出潼關,來河南與李自成義軍作戰。據傳,為了豐富關中將士口味,他傳諭三軍,每軍可攜帶20臺樺木饸饹機。是年10月,明軍與義軍在郟城東南講武場相遇,義軍佯敗。明軍追殺義軍15里,至郟縣東冢頭鎮的柿園村一帶,義軍用“以利誘之,以敵取之” 的策略,棄金銀、輜重于道,得勝。孫傳庭部潰不成軍,只得輕騎突圍西竄,幾十臺樺木饸饹床為當地百姓及義軍所得。義軍所得8臺。百姓為紀念義軍的金剛精神,將“剛” 改為“鋼”, 美名為“金鋼饸饹”。精美的饸饹面制作設備頓使百姓喜不自勝,一時街旁館巷,“金鋼饸饹” 招子旗迎風飄舞。
五曰:據明史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河南饸饹面,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家具,復三年。”看來當時山西的移民來河南的人是很多的。根據郟縣縣志記載(清同治三年),郟縣饸饹面是明初由陜西傳入的,初以蕎麥面為主料,配以熟羊肉、蔥花等熬制的羊肉湯。也有人說,清朝康熙皇帝指派專人對全國的風味小吃進行統計上報,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廷。一天,康熙按圖索驥尋找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遂命人依法炮制。吃后對其獨特的風味贊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饸饹”。從此這道做工講究、味美價廉、備受民眾喜愛的饸饹面,就成了我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河南饸饹面(舌尖上的平頂山:郟縣饸饹面)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