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競爭(如此競爭如此競爭小品劇本),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如此競爭(如此競爭如此競爭小品劇本)。
雅非先后就讀于北京航空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英美文學學士、美國當代文學碩士,后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一九八七年留學美國,就讀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史密斯女子學院,獲美國教育學碩士學位。自一九九一年起,在馬薩諸塞州定居,邊教書邊寫作,有短篇小說、各類文章及譯著在大陸及臺灣發表、出版,現在新浪開有博客,并為美東中文報紙撰寫專欄文章。
這個夏天,中國有八百八十多萬參加高考的考生在口吐長氣,修生養息。如果科學家測試一下中國大地上空的空氣,一定會發現二氧化碳含量過高的異常現象。可惜沒有人會對這個感興趣。此時此刻,人們關心的是誰擊敗了一個以上的對手而在高考的角逐中獲勝、誰進入了那五百三十萬被錄取的“天之驕子”的行列。
今年高考的錄取比率跟中國其它各類學校或公職考試的錄取比率相比,不算太低了,但事實上也還是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要被淘汰的。僅就被淘汰的人數來說,規模是很大的,也就是說有大約三百五十萬人參加了高考卻不能被錄取。高考的競爭氣氛大概就是這樣被造出來的;誰都想狀元及第,誰都不想名落孫山。要想狀元及第,就必須每題必答,每分必爭,因為一分只差就可能是千人之差、萬人之別。置身于這樣的競爭之中,中國的學生不僅要有優秀的學習成績,還要有超人的心理素質。沒有前者,就沒有了競爭的資本。沒有后者,就沒有了競爭的能力。在這兩方面的任何一方面稍有欠缺的人,都不可能“活著”走出高考這座“火焰山”。走出來了,就是“火眼金睛”;走出來了,就是“鋼筋鐵骨”。
我自己也是從這座“火焰山”走出來的,也曾經是為數不多的獲勝者之一。對于競爭,我以前一直是帶著獲勝者的有色眼鏡加以判斷的。記得我剛開始在美國教書的時候,跟一個資深教師“學徒”。那時候我看到美國學生喜歡做游戲,就常設計一些兩人或者兩隊之間比賽的游戲。我的“師傅”就告訴我,設計游戲最好不要設計得競爭性過強,那樣會傷害競爭能力差的學生的自尊,使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那時候,我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如此競爭,認為每個社會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社會,如果我們不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就培養他們的競爭能力,那他們長大了怎么能夠適應社會、怎么能夠在社會中取得成功呢?后來,我經常去參加教師的職業培訓和經驗交流,久而久之,我這對在中國的“火焰山”練就的“火眼金睛”開始變化,我這副在中國的“火焰山”練就的“鋼筋鐵骨”開始酥軟。我漸漸明白,過于頻繁和過于激烈的競爭對受教育者的成長是一種干擾,會使受教育者把注意力僅僅局限在“競爭”二字上,而忽略教育內容的實質。
從性質上講,競爭是一種只把眼光放在少數成功者身上的行為,而合作才是把眼光放在多數參與者身上的行為。教育的對象是多數人,尤其是公立教育。與其它領域相比,教育更不應該只把眼光放在少數人身上。教育尤其不應該忽視那些由于社會的、經濟的、心理的如此競爭,或者生理的原因而不幸成為少數的那一部分人。在這方面,美國教育在制度和方法上顯然都比中國教育更加寬容、更加“仁慈”一些。隨便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我外甥在中國上學,還是在他上初中的時候,一天他放學回來,交給他媽媽一張表。他媽媽看了表便對他大發雷霆,說你看你看,上個學期你是第三名,這個學期你怎么一下子掉到了第七名?你這樣下去怎么辦?!我拿過來一看才發現,那張表上列著全班六十多個學生的名字以及每個人本學期的分科成績和總成績。名次是按總分從最高到最低排列的。那張表看得我張口結舌、感慨萬千。那時我在美國也已經成了資深教師,我已經完全不能接受對待學生的這種做法,我從內心里同情我們中國的大多數學生。我拿著那張表對我外甥說:“你得了個第七名回到家里還要挨罵,你能想像那些得了第五十名、第六十名的學生回到家里的情形嗎?”
跟中國學生相比,美國學生簡直就是被老師們“呵護”著、“嬌慣”著了。我在學校每次發考試或者測驗成績的時候,都是將卷面朝下遞給學生本人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拿回考卷的學生本人有一個是否向別人展示自己成績的選擇,因為我和學生都明白,是否向他人展示考試成績的決定權是學生的,而不是老師的。另外,我不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對考試或測驗成績做交頭接耳狀,因為總有考得不好的學生會受到影響。當然,下了課學生就可以就成績而“隨心所欲”了,那是他們的“天賦人權”。在美國,假如我在課堂上宣讀全體學生的考試成績,我就會立刻被學校開除。而我們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竟然允許教師不但向全體學生公布每個人的考試成績,而且向全體家長公布所有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學生和家長對于學校或者老師的這種做法也是默認接受、聽之任之的。我們的家長、校長、部長們難道就從來沒有想到過,我們的學生為教育的競爭所付出的心理代價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同齡人所無法想像和無法承受的嗎?
當然,如果我們像大多數國人所習慣的那樣,認為只有如此競爭才適合中國的國情,那我們也可以說,中國的教育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它能培養出精英人才。盡管是少數,但確是精英。最近不是有一位美國密執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發表文章指出,美國學生對于自己的數學計算能力的自信比他們的對手,即中國、臺灣、日本的學生要強,但在實際比賽中,他們所顯示的計算能力卻不如后者嗎?這個例子難道不說明我們的制度培養出的學生比美國的制度培養出的學生強嗎?
在我看,這個例子說明美國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實踐有所成就,也說明中國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競爭能力的實踐有所成就。至于哪種成就更重要或更有價值,那就要看不同社會和不同個人在教育價值觀上的取向如何了。我們可以選擇培養有自信的孩子,我們也可以選擇培養會比賽的孩子。作為家長,也就是說作為個人,選擇培養會比賽的孩子是有情可原的,因為每個人都想自己的孩子成為那“精英一族”的少數。但作為制度,要只注重培養會比賽的孩子,那就很成問題了。因為那樣就會忽略了大多數,就會實際上剝奪了大多數人受到平等教育的權利。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如此競爭(如此競爭如此競爭小品劇本)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