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這顆孕育無數生命的藍色星球,其內部結構猶如一部神秘的天書。你是否好奇地球分為哪三層呢?了解地球的分層結構,不僅能滿足我們對地球內部奧秘的探索欲,更對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從宏觀角度看,地球主要由三個主要圈層構成。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深入探究這三層分別是什么,以及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獨特的特征和作用,揭開地球內部結構的神秘面紗。
1、地殼
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也是(地球上絕大多數有機生命)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地殼實際上是由多組斷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塊體組成的,它的外部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因而地殼的厚度并不均勻:大陸下的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我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達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殼厚度僅約5~10公里;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17公里,這與地球平均半徑6371公里相比,僅是薄薄的一層。
地殼上層為花崗巖層(巖漿巖),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下層為玄武巖層(巖漿巖),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理論上認為過地殼內的溫度和壓力隨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1℃。近年的鉆探結果表明,在深達3公里以上時,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處溫度已達200℃。
目前所知地殼巖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于20多億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頭丹麥格陵蘭的巖石也只有39億年;而天文學家考證地球大約已有46億年的歷史,這說明地球殼層的巖石并非地球的原始殼層,是以后由地球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和造山活動構成的。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震波在其中傳播速度比較均勻。地球厚度變化有規律,其規律是: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地殼由90多種元素組成,它們多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氧、硅、鋁、鐵、鈣、鈉、鉀、鎂8種元素的質量占地殼總質量的98.04%。其中氧幾乎占1/2,硅占1/4。硅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2、地幔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巖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巖石圈。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幔上層物質具有固態特征,主要由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
3、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5000℃以上,壓力達1.32億千帕以上,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國一些科學家用實驗方法推算出地幔與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以上,外核與內核交界處溫度為6300℃,核心溫度約6600℃。
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播,表明了外核的物質在高溫和高壓環境下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它們相對于地殼的“流動”,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地球內核呈固態。(軟流層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