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作為我國極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又叫七姐誕。每到七夕,星河璀璨,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不息,人們也沉浸在這充滿詩意與傳說的氛圍中。但你是否好奇,七夕節為何還有七姐誕這一別稱?它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和古老傳說?要探尋這些答案,就不得不追溯七夕節的由來。從遠古時期的星象崇拜,到后來逐步發展成充滿浪漫與民俗意義的節日,七夕節歷經千年演變,承載著無數動人的故事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1、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2、起初的乞巧節并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七姐”。因而七夕節首先是女子的節日,而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對象,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一如意郎君。
3、據《東京歲時錄》載:“七夕家家錦彩,結為乞巧棚?!逼涫r可見一斑?!捌蚯伞被顒?,其實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
4、漢代就已有乞巧習俗;南北朝時,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到唐代這一習俗尤盛,以丟針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曬與日光下,然后丟枚小針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針影形狀以卜驗投針女子智愚巧拙。到了明清,七夕節又演變為“七娘會”,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約一起,用通草、彩紙、米面等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宮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陳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評賞,然后一起比賽穿針、祭拜織女。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