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椿,在歷史長河中有著獨特的印記。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于洪武十一年被封為蜀王,就藩于成都。朱椿自幼聰慧好學,性格溫和,禮賢下士,深受朱元璋的喜愛。在蜀地,他大力推行文化教育,廣聘名儒,興修水利,促進農(nóng)業(yè)發(fā)展,使得蜀地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yè)。他也十分注重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關(guān)系,積極促進民族融合。朱椿的一系列舉措對蜀地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被蜀人尊稱為“蜀賢王”。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他的傳奇一生。
1、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先后三次大封諸子為王,其中他第十三個兒子名叫朱椿,被封到了今天的四川,并且用古代蜀國的名稱命名為蜀王,而且蜀王成為了明朝唯一一個位于四川的親王,后世幾乎再也沒有親王被封到這里,只有憲宗的兒子壽王曾經(jīng)被封到四川,但是沒幾年,就被遷走了,因此一直到明朝滅亡,四川也就這么一位親王。
2、朱椿并沒有因為自己獨霸蜀地沾沾自喜從而驕橫跋扈,胡作非為,相反本來就品行良好,知禮懂法,不好權(quán)力爭斗的他對自己的處境十分警覺,畢竟整個蜀地就你這一位親王,天府之國被你一個人霸占,那個皇帝能放心,因此朱椿不得不走一條文治道路。
3、朱椿在蜀地大興理化文教,他本人拜名士為師,親近儒生,探討經(jīng)史,講學論道,從不聲色犬馬,因此被稱作“賢王”,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很滿意,稱他為“蜀秀才”,侄子朱允炆和四哥朱棣對他很放心,在他們叔侄看來朱椿就是個文人,一般來說文人武斗不行,畢竟“秀才造反三年不行”,這個人沒有野心。的確朱椿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四哥和侄子為爭奪皇位進行了四年大戰(zhàn),他一直保持中立,從不參與,因此一直穩(wěn)坐蜀王的寶座。
4、朱棣當上皇帝后,朱椿的王位終于穩(wěn)固了,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制度,蜀王這個爵位將由朱椿的后代世襲。
5、朱椿一共有六個兒子,他最喜歡的是長子朱悅燫,因為朱悅燫一是他的嫡長子,出身好。其母親是蜀王妃藍氏;二是朱悅燫非常像他,無論是相貌品格,還是學問,簡直和朱椿如出一轍,因此備受朱椿喜愛;三是朱悅燫受到朱棣和朱高熾的看中,朱棣依靠藩王馬上得天下,十分忌諱這些兄弟子侄效仿,而朱悅燫一如乃父就是個溫文爾雅的的讀書人,這樣的藩王最然人放心,同時朱高熾本人也為人厚道,和這位性格相近的叔伯兄弟十分談得來。因此朱悅燫無論從哪里算都是下一任蜀王,因此他早早的就被冊封為蜀世子,至于朱椿其他的兒子,早早地被封為了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