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嘛天津人都不推薦你去吃狗不理包子?,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為嘛天津人都不推薦你去吃狗不理包子?。
原創 衛奕奕 三個料理人
▲圖/攝圖網
有沒有哪種食物能代表天津?
拿這話去問天津人,答案基本都是“煎餅馃子”。
要是去問外地人,十有八九的回答都是——狗不理包子。
初到天津的許多外地游客,總是迫不及待地去狗不理打卡。
結果滿腔的熱情瞬間就被服務員大姐的白眼、人均小兩百的消費和粘牙糊嘴的包子澆個冰涼。
甚至,連一向“坑爹”的天津出租司機都diss狗不理:傻子才去那兒吃呢!
其實,天津人是真的很愛包子,不過如今,并不包括狗不理。
01別拿包子不當干糧
包子在中國已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各地也許多富有特色的包子。
生煎包、小籠包、叉燒包、破酥包、烤包子……這些包子有的拿來當點心,有的拿來做小吃,還有的直接就是主食。
而在天津,包子就是不折不扣的主食。
▲圖/網絡
在天津早餐界,因為有煎餅馃子、鍋(g?。┌筒?、油條、漿子(豆漿)、燒餅等等,包子的存在感,沒有很多外地人想象中的那么強,大多是隔三差五拿來換換口兒。
但到了正餐時間,幾個包子,一碗綠豆稀飯,再加一兩個涼菜,就是許多天津人家日常的一頓簡餐。
說是簡餐,但在制作上花的工夫卻一點都不少。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天津包子,要過三道坎:一拱肥半發面、水餡兒和十八個褶。
▲熱騰騰的包子。圖/東方IC
一拱肥半發面,就是將酵母和面粉用清水和勻,發酵一段時間。待面肥花拱起時,再兌堿搋(chuāi)透,略餳后,再揉面、搓條、下劑、搟皮。
這樣做出來的包子皮,柔韌而有嚼勁,不透油、不掉底。不會像大發面的包子一樣,把湯汁吸干;也避免像灌湯包,為了保留湯汁而面皮發死。
水餡兒,豬肉肥瘦比例3:7或者4:6,剁成肉末,用豬骨、豬肚調制的高湯和醬油調餡兒。
按一個方向、一定比例,將高湯和醬油分多次徐徐攪入剁好的豬肉末里,再放小磨香油和姜米蔥末。
做好的水餡兒包子,包子餡兒已成肉丸,但依然松軟。咬一口滿嘴湯汁,香而不膩。
▲水餡包子。圖/網絡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就曾提到過天津包子的湯汁極多,一口下去能噴到對面人臉上。要是不小心流到袖子里,能一路燙到后背。
而十八個褶則是對包子外觀的要求,也不是非得十八個,有店家能包出二十個褶甚至二十二個褶。
▲薄皮大餡兒十八個褶,就像一朵花。圖/網絡
在包子鋪叫上二三兩包子,再來盤熬高湯的大骨頭上剔下來的拆骨肉,只需要點上少許醬油,就足夠鮮美了。
夾起一個包子,一口咬破,吃得滿嘴流油,不怕燙的話,趕緊吸溜一口,再多的形容詞都顯得多余,就一個字“香”。
就上一口綠豆粥或是小米粥,清香沖淡了油膩,讓你迫不及待地想再咬一口包子。
就這幾樣,你吃撐到扶墻,也花不了幾個錢。
▲現包現蒸現吃,才是對包子最大的尊重。圖/網絡
天津有個歇后語:狗不理的包子——一屜頂一屜。一方面是說,當年狗不理的生意紅火;另一方面則是說,天津的包子得趁熱吃,不回籠,因為涼了再回籠的包子,就保證不了口感和質量。所以,在天津的包子鋪,只要不是生意太差的,你總能看到有人在包包子。
涼包子或是吃剩的包子打包回家,也別上鍋再蒸或是微波爐加熱,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用油煎,做成“油煎包”,別有風味。
02天津還有多少好吃的包子?
如今我們吃到的天津包子,多以豬肉餡、三鮮餡和素餡為主,其實天津的包子還有千百般變化。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天津包子的鼎盛時期,包子鋪遍布天津城。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許多包子鋪使盡渾身解數,將無數種食材藏于包子皮中天津狗不理包子,讓人每咬一口,都能感覺到驚喜。
▲肉皮包。圖/網絡
肉皮包
精選鮮嫩肉皮刮凈,浸泡去除腥氣,加入桂皮、大料、豆蔻等香料,煮至七八分熟,晾涼后切成小碎塊。
隨后加入料酒、香油調餡,拌入蝦仁、蝦子或是蟹黃提鮮,有的包子鋪還會加點菠菜,為的是增加香氣、化解油膩。
蒸好的肉皮包,入口黏滑,因為刮凈了油脂,雖然嚼著有些糊口,但并不會感到油膩。
▲石頭門坎的素包展示。圖/東方IC
素包
天津的豬肉包子講究“一咬一兜油”,而素餡包子從食材上來講,天然就處于劣勢。
不過,在天津人用盡心思之后,這素餡兒也成為天津包子的一大經典。
素餡包子的餡兒,是以木耳、香菇、花菜、豆皮、口蘑、豆腐干、面筋、豆芽、粉皮、腐乳、麻醬、香油等十九種食材混合而成。
素包子做起來頗為麻煩,因為其中許多食材需要事先處理:香菇、豆干要事先用油煸炒;用醬豆腐熗鍋,香油調味。
天津早餐中的卷圈兒便用了這種素餡兒的簡易版。
▲卷圈兒。圖/網絡
包好的素包子皮薄餡大,個頭比肉包子至少大一倍,一個90克的素包,餡料就得占到60克。咬一口,有麻醬的香氣和蔬菜的清新。
天津最有名的素包子,當屬石頭門坎的素包。石頭門坎的字號本叫真素園,有了“石頭門坎”的別名則相傳是因為它在天后宮旁的原址有一道防水用的石頭門坎。
▲鴨油包。圖/網絡
鴨油包
天津有一家經營掛爐烤鴨的老店——正陽春鴨子樓。
除了烤鴨,這家店還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美食——鴨油包。
鴨油用的是烤鴨時滴落的油脂,將它進行過濾,再用蔥、姜、八角等香料煉制,煉好的鴨油祛除了鴨油的腥氣,更加清香。
將鴨油與豬肉、大蔥和餡,就是鴨油包的餡料。
與十八個褶兒的水餡包子不同,包好的鴨油包是類似樹葉的橢圓。也有說法認為,這種包子是模仿宋代道士帽的形狀,也叫道士帽包。
不過吃起來,鴨油包也是“一咬一兜油”。有一次在正陽春的外賣窗口買了兩個鴨油包,路上咬了兩口,結果油脂順著胳膊就淌下來了。
其實,這種充分利用食材的思路,在很多地方的飲食中都能見到。英式烤鵝就會把土豆墊在鵝肉的下邊,來吸收鵝肉的油脂和汁水。
▲毛蚶。圖/Flickr
麻蛤包
天津有句話說: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這也算天津人好吃海鮮的一幅真實寫照。
包子里自然也不能少了海鮮的存在。蝦仁、海參、麻蛤、貝柱、蟹黃、皮皮蝦……都能包進包子,最有天津特色的應該算是麻蛤包。
麻蛤,其實就是毛蚶。毛蛤吐凈沙后,從殼中取出剁碎,蝦泥和豬肉三七開和餡,加入剁碎的麻蛤,再稍放幾縷韭菜。
出鍋的麻蛤包,貝類的鮮美、豬肉的香氣、蝦泥的細膩,達到了完美的平衡,讓人欲罷不能。
除此之外,三鮮包、醬肉包、菌菇包、素韭蝦包……只要能做成餡兒,沒有天津人包不出來的包子(當然,黑暗料理除外)。
03天津人為什么這么會包包子?
天津包子的餡料如此豐富、精細,與天津衛歷史上的漕運文化息息相關。
公元7世紀初,大運河正式貫通,天津成為河海聯運的重要港口。到明清時期,運河航運達到頂峰,大量南方勞工隨著運河北上,將江南、淮揚一帶的飲食也帶到天津。當年,天津還有個別稱叫“小揚州”。
▲天津之眼附近的三岔河口,北側連接通往北京的北運河,南側是通向杭州的南運河。圖/網絡
天津的包子也是隨著大運河從南方而來的,所以它看起來跟北方山東的大包子沒什么相似之處,反而更像南方的湯包。
包子的主要消費人群就是沿運河北上的勞工和船員,因為包子菜飯合一,頂飽抗餓,吃起來不用碗筷,能最大程度的節省時間。
從清末到民國,雖然運河漕運的地位不斷衰落,但包子依然成為當時天津最流行的主食。
▲圖/網絡
包子的技術壁壘沒那么高,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各家店鋪都想盡辦法在皮和餡上下功夫,比如水餡包子,也正是因為狗不理才逐漸發展成型的。
至于為什么叫“狗不理”?根據狗不理創始人高貴友之孫高煥章的說法,“狗不理”是他祖父的小名。
其實狗不理真正的字號是“德聚號”,只不過人們都習慣于叫它的別名。
在民國時,狗不理確實是天津最有名的包子鋪之一。
▲郭德綱《叫賣圖》選段
傳統相聲《叫賣圖》里就說,賣包子的都要吆喝,但“狗不理”它不吆喝,因為它是坐商。
不過在當時,天津還有很多知名的字號:狗不理、同義成、三合成、保發成、同合成、德發成、天利成……
就連梁實秋也說:“天津包子也是遠近馳名的,尤其是茍(狗)不理的字號十分響亮。其實不一定要到茍(狗)不理去,搭平津火車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販賣包子的高舉籠屜到車窗前,伸胳膊就可以買幾個包子。”
那天津的包子界,什么時候開始變得狗不理一家獨大了呢?
其實在上世紀40年代,受到大環境影響以及經營不善,狗不理曾經倒閉關張。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天津市長李耕濤提出恢復傳統食品,將“狗不理”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并把同義成、同合成、三合成等包子鋪合并到“狗不理”,以“國營天津狗不理包子鋪”字號開張納客。
后來還有外地的國營飲食服務公司來跟狗不理包子鋪聯營,把狗不理包子開到外地,天津狗不理包子越叫越響。
▲1991年,天津,“狗不理”包子出籠時,服務員用電子喇叭維持秩序。圖/網絡
2000年,馮鞏、郭冬臨在春晚的相聲《舊曲新歌》里提到“皮薄、大餡、十八個褶”的狗不理包子,讓它火遍大江南北。
就這樣,狗不理包子成為天津美食的一個符號。
04為什么天津人不待見狗不理了?
現在去天津,還要吃狗不理的話,如果你有天津朋友,他一定會勸你:No Zuo No Die,Why You Try?
直至上世紀80年代,狗不理在天津還是能打的。但90年代之后,狗不理改制,奔著高大上、國際化去了。
檔次上去了,價格也自然水漲船高,一個包子折合下來十幾塊錢,夠在外邊吃一頓包子了。
狗不理堪稱包子界的LV,可口味非但沒有什么變化,甚至還有下降。
一方面取消了高湯和餡,說那是“歷史誤傳”,另一方面改變肥瘦肉的比例,那種“一咬一兜油”的體驗沒有了。
當然,即便是保持原來的口味,這種多肉、多油的傳統味道,能不能贏得現代人的青睞,也是個未知數。
狗不理的目標客戶,也由本地人變成了外地游客:多花50塊錢可以體驗包包子,包廂進餐有人打著快板唱,袁世凱怎么把狗不理獻給慈禧老佛爺的。
咱就不說100多年前的晚清了,就是現在,在天津買了剛出爐的包子,坐著復興號高鐵回北京,那這包子也失去了最佳口感了。
▲狗不理也有英文名。圖/網絡
再加上,游客生意多是一錘子買賣,服務體驗并不好,失去本地人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民國時期,在天津兜兜轉轉的富賈、政要都不少,沒誰跟包子發生一段奇緣。一說檔次,全搗騰到慈禧太后那兒去了。
說到底,包子還是一個平民美食,做得再講究,大家對它的期待也是日常的味道、家常的味道,沒人指望它跟珍饈一樣。
話劇《寶島一村》中有一幕:
1949 年,錢奶奶和女兒、女婿從北平一路顛簸南下,落腳到臺灣嘉義的眷村。閑暇時,天津人錢奶奶向“本省人”朱太太傳授包子的訣竅:肥肉跟瘦肉的比例得根據季節變化來調整天津狗不理包子,夏天肥瘦比例三比七,冬天肥瘦四比六。可惜朱太太依然似懂非懂,錢奶奶念叨著:“天津,我家,我老家……”她向著北方高聲大喊,最后黯然垂淚。
包子,和絕大多數天津美食一樣嗎,都是日常、接地氣的存在。天津人對生活的希望與熱情,都融入到這些家常食品中,雖然樸實無華,但該講究的絕不打折扣。
失去了這些,也就失去了天津包子的靈魂。
- The End -
文 | 衛奕奕
封面圖 | 攝圖網
- 參考資料 -
[1]《天津往事:藏在舊時光里的秘密地圖》,何玉新著
[2]《水餡包子,天津獨有》,天津濱海廣播
[3]《閑憶衛城——論包子,天津只有狗不理么?》,澎湃新聞
[4]《雅舍談吃》,梁實秋著
[5]《迷失的天津包子:“狗不理”的前世今生》,中華工商時報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為嘛天津人都不推薦你去吃狗不理包子?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