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廣闊語境中,“雅”字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意義。“雅”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優雅姿態,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它可以體現為言行舉止的文雅得體,在與人交往中展現出謙遜有禮;也能反映在審美趣味上,對藝術、文學等領域有著高雅的追求。從詩詞歌賦里的雅致意境,到生活中品味高雅的生活方式,“雅”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究“雅”的含義意思,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有助于提升個人的素養與氣質。
1、雅,讀作yǎ或yā,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最早見于金文。《說文》中本意是烏鴉,讀作yā。后假借指正確的、規范的,引申為高雅、文雅等義,讀音轉變為yǎ。
2、形聲字。從隹,牙聲。牙為牙齒之象,于雅表音,雅與牙聲韻并同。雅的源頭、聲首是牙,見于春秋金文。可能是牙的象形性不夠明顯,故在戰國時或疊加象形字齒者,此后這兩種結構都曾作為聲首造字。古初以牙為雅,后乃為造今字。牙的異體字也曾造出形聲字,不過沒能持續傳承。以云夢秦簡為代表的從隹,牙聲結構居于主流地位,并被《說文》所認同和采納。隸變時,聲旁牙或作近似于“身”、“舟”、“耳”等,但最終還是與它們區別開來,楷書作雅,是小篆的筆意、筆勢變化而來。《四聲韻》中所收錄的是“疋”的本字、“雅”的同形字,假借用作雅,非雅之正字,故不列入雅字譜系。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