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有著獨特的傳統習俗,其中做羹食便是一項頗具特色的活動。在寒冷的大寒時節,人們為何熱衷于做羹食呢?這背后其實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與養生智慧。羹食通常具有溫熱滋補的特性,能為人們在嚴寒中提供充足的熱量,抵御凜冽的寒氣。而且,從傳統習俗角度而言,大寒做羹食也是對過往一年的總結與慶祝,寓意著團圓美滿、溫暖過冬。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探究大寒做羹食的具體原因。
1、臘月時,老南京還喜歡做羹食用。北方的羹偏干豁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于赫稠或清淡,又不過于咸鮮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歡食羹的一個原因是取材簡單,可繁可簡,可貴可賤,肉糜、豆腐、山藥、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熱騰騰的羹,配點香菜,撒點白胡椒粉,吃得全身熱氣騰騰。
2、在江蘇一帶民間有“一九一只雞”的傳統食俗。雖然大寒節氣已是農歷四九前后,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雞湯。做雞必須用老付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構祀、黑木耳等同燉。雞湯美味滋補很適宜在寒冬時享用。但是最具南京特色的要數腌菜頭、燉蹄膀,這是南京人獨有的吃法,小雪時腌的青菜此時已是鮮香可口;蹄膀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膩,營養豐富。腌菜與蹄膀可謂葷素搭配,肉顯其香,菜顯其鮮,符合科學飲食要求,且便于家庭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