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派(“蒙派營銷” 基因并未消失),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蒙派(“蒙派營銷” 基因并未消失)。
近期傳統醫藥、保健品領域的一些熱點事件,將已經長久游離于主流視線之外的“蒙派營銷”重新拉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國保健品、藥品領域營銷中的蒙派營銷基因,或是一切的起點所在。
曾操盤過“婷美”、“格蘭仕”產品,深諳蒙派營銷的著名營銷專家趙強表示:“從過往的歷史上看,其營銷模式帶有很多的蒙派營銷色彩,比如擅長開發概念、重視終端銷售、猛打廣告等。目前的很多人都在指責這種營銷風格,但是這三種營銷方式現在依舊存在,只是被延伸到很多行業中了。比如目前很多互聯網企業也在大量燒錢,甚至每天就燒掉幾千萬元,也在開發概念、重視終端、猛打廣告,蒙派營銷模式其實并沒有消失。但是,某些產品沒有意識到應該在目前的傳播環境下進行細致的‘自我管理’,從而導致了這場難以挽回的災難。性格決定命運,企業的性格可能也會決定企業的命運?!?/p>
蒙派緣起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貫穿整個90年代,改革開放的政策進一步加快,創業、致富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很多希望改變命運的國家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的員工紛紛辭職創業,經商熱成為當年的時尚。
與中國東南部如溫州、晉江、深圳等以加工、制造業為核心創業內容的城市不同,山西依靠煤、焦炭等當地獨特資源起家,成就了不少腰纏萬貫的“煤老板”,而地處中部的武漢等地,憑借五省通衢的地理優勢,開發了中國最多的“招商項目”,“湖北幫”、“孝感幫”就是其中的代表。
“蒙派”一詞緣起呼和浩特,主要以代理或包銷藥廠的保健品或特類藥品起家。為什么“蒙派”會在呼和浩特這個城市匯聚成名?內蒙古策劃行業的知名人士大可夫子對中國經營報《等深線》(下稱《等深線》)記者說:“呼和浩特雖然是內蒙古的首府城市,但當年其實是資源匱乏的。說起內蒙古,‘東林西鐵,南糧北牧’。而呼和浩特正地處內蒙古中部,仔細琢磨并沒有什么自然資源,不像鄂爾多斯那樣‘羊煤土氣’,更不像包頭那樣‘揮土如金’(包頭市有大量的稀土資源)。由于自然資源短缺,國家當時并沒有在呼和浩特有過開發大型國營工廠企業等的大投入,當地年經人就業自然就成了大問題蒙派,他們沒事干,待業在家,為解決吃飯問題,就不得不尋找新出路。”
1988年由內蒙古包頭市的吳炳新、呼和浩特市的烏力吉和許彥華組成了中國保健品市場的“開山派”,共同代理生物制品“楊振華851”,幾年之內就雄霸中國市場,成了各霸一方的保健品大亨。
而吳炳新組建的三株集團的“三株口服液”也確實達到了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巔峰;烏力吉組建的馳譽集團在華北、東北、西南和中原一帶,被業內人士稱為“蒙古王”;許彥華組建的華泰集團,幾千名員工在東北、西北和山東一帶打天下,產品“血清口服液”轟動了中國醫藥保健品市場。
此外,沈陽飛龍的“延生護寶液”、貴州的“長壽長樂補酒”“的確神酒”“減肥袋”“溶栓膠囊”“都瑞口服液”等,都使大量“蒙派”的領軍人物脫穎而出。
在山西赫赫有名的內蒙古人李貴平、內蒙古烏盟地區的金火集團的杜海軍、被貴州媒體多次贊譽報道的蒙超公司的張偉、惠豐集團的鎖占榮、華聯集團的張云飛、日升集團的滿都拉,在當年資產都已經過億元,在內蒙古被譽為“蒙派的少壯派”。
截止到2003年,“蒙派”代理商和員工數大約已經超過30萬人,他們經銷的城市遍布全國各大省會、縣市。在過往的二十多年間蒙派,呼和浩特已然成為中國最大的醫藥保健品經銷商之都。在“蒙派”領軍人物的帶領下,以呼和浩特為代表的內蒙古人,組成了以中國保健品經銷為主要創業項目的“內蒙軍團”,開疆辟土,縱橫天下。
火爆的內蒙古“藥交會”
1999年,“蒙派”經銷商大軍的一員、呼和浩特市青年高遠(化名)在坐火車回家的路上,突然冒出個主意:“為什么不在自己的家鄉開醫藥保健品展會呢?”這個蘋果掉在腦袋上的想法,讓高遠在火車上一夜未眠。
他對《等深線》(ID:depthpaper)記者表示:“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有回家過年的習慣,一般在年三十之前到家,正月十五之后再出門。過年期間,主要是走親訪友、喝酒吃肉,一般這樣的生活過到正月初五之后,人們就厭倦了,開始想來年的打算。我的想法是,如果在正月初六到十五之間,在自家門口辦個展會,一來經銷商全在家,二來廠商正好能對接經銷商資源,展會生意一定會好?!?/p>
事實證明,高遠這個創意是個好主意。
1999年冬季,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辦了第一屆“藥品交易會”,高遠給各大藥廠發出去的參展邀請函直擊廠家“痛點”,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家藥廠全都犧牲了“春節”奔赴經銷商聚集地呼和浩特。
如果按國際標準,展會給一個城市帶來的經濟效應是1︰9。在冬季氣溫降到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天寒地凍的呼和浩特,突然來了這么多“有錢人”,這可把當地政府人員高興壞了,酒店火了、餐飲火了、土特產火了。
之后的幾年中,高遠以及他創辦的“高遠集團”(化名)多次受到政府表彰。高遠表示,從1999年開始到2003年間,在展會期間,單說酒店行業,如巴彥塔拉大酒店、昭君酒店等,價格至少都翻了兩三倍。而參展人數也是年年遞增,展會規模也不斷擴大。2003年交易規模比歷屆都大,全國30多個省310家客商參展,這次參會者總數達10萬人次,成交規模達數億元。
由于需求巨大,高遠的高遠公司將展會名稱改為“內蒙古醫藥、保健品、新技術產品交易會”,并實行例會制,即每年“春交會”和“秋交會”各一次,時間定為每年的2月7日~9日和8月1日~3日。
高遠的蒙交會將“蒙派”營銷又提上了一個高度,也促成了當年醫藥保健品行業無比繁榮的景象。
“歌舞騎射”的粗獷營銷
《等深線》記者曾在2002年到2005年現場參加了四屆“蒙交會”。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那屆,在早上會場開場前,內蒙古展覽館門前已經聚集了近萬名參展商,全都是前心貼后背地排著隊,簇擁形成黑壓壓的一大片。展館上下到處彩旗飛揚,天空中的廣告氣球、建筑物上五顏六色的廣告,幾乎將人的視野全部遮掩。展覽館門前停滿了格式各樣的大車,每輛大車上都安了一個帶擴音器的大喇叭,用最大聲量播放著招商廣告。
而氣球和條幅上的廣告,也寫得極為過分,比如“××專治晚期肺癌,無效雙倍退款”“前十名現場簽約獨家代理,同時贈送豪華轎車一輛”等。展會9︰00舉行開幕式,在展覽館門口的舞臺上,各位領導開始講話,然后是現場頒獎。之后,展覽館大門打開,人們像沙丁魚一樣被成團擠入會場,周圍的幾十名協警根本不是洶涌人潮的對手,被擠得東倒西歪。
當時每年必到蒙交會的北京某展覽公司總經理趙龍對記者說:“當年的蒙交會由于現場成交量大,把全國各類保健品展的老板也吸引過來了。這樣,蒙交會其實就變成了一個更大產業鏈的展會,人們都到這里找商機、賺快錢?!?/p>
而“掙快錢”的保證是整個產業鏈的流通順暢,就是要能夠保證廠家、總經銷商、各地代理商都掙到錢,這樣才能皆大歡喜,各家得利。
曾經的“蒙派”經銷商楊曄對《等深線》記者表示:“蒙派大佬創造了一套全新的營銷模式:精選產品、買斷代理、廣告轟炸、熱線開通、逐個蠶食。所謂的‘精選產品’、買斷代理就是要選那些還沒有打開市場但前景十分廣闊的產品,然后把代理權拿到手。而廠家認為只要保證產品質量和出廠價,其他諸如廣告投放、核準零售價、開發市場、運輸、工商稅務、衛生檢疫等事情,全都由內蒙古經銷商負責安排?!?/p>
此外,“蒙派”營銷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忠誠”,首先要交朋友,而朋友必須要互相忠誠。
忠誠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要跟內蒙古朋友喝酒,很多當年跟蒙派做過生意的老板對此都印象深刻。一位河南經銷商告訴《等深線》記者:“內蒙古有一個著名的宴客的地方叫‘蒙古大營’,這個地方都是一個個蒙古包,最大的蒙古包可以坐二三十個人。我幾乎每年到那個地方都會不省人事,喝的酒一般是50多度的‘河套王’、60多度的‘草原白’、70度的‘悶倒驢’?!?/p>
“一般喝之前主人都會安排好司機,告訴房間號,因為一般人都是站著進去、橫著出來。橫著出來之后,主人也不會只將你送到酒店就算完事了,還有一個服務叫‘洗死尸’,就是給你送到酒店之后,有專門的服務人員給你脫光了洗澡,洗完澡后用大毛巾包好,兩個人一個抬頭、一個抬腳,給你抬到客房里。這個俗稱‘洗死尸’?!?/p>
“蒙古大營”往往指設于蒙古包內的大型酒席,桌大客多,熱鬧非凡 圖片來自網絡
而忠誠的另一個表現則是對“背叛”的懲罰。因為保健品經銷很多都是一手錢、一手貨,很多“區域代理商”或“手下”在利益面前,往往只記得內蒙古人“仗義”的一面,而將他們血液當中爭強好勝的“嗜血”本性給忘了。
一位曾經在“蒙派”營銷隊伍中做過高管的人士表示:“‘蒙派’營銷,要達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不僅要有合同制度,有時候為了穩定市場,還會采取一些近乎準軍事化的非常規手段進行管理。比如有些區域代理商或手下受利益驅動,違反了合同規定,做了竄貨(跨區域銷售),這時總經銷就會派‘執法隊’來做出懲罰,而‘執法隊’近乎于‘黑社會’。如何處理,可以想象。因為所有的老大‘執法’的目的都是‘殺一儆百’,‘殺雞給猴看’?!?/p>
蒙派營銷的套路
蒙派營銷在區域經銷上充分體現了蒙古族游牧的特點。傳統意義上的經銷,習慣在自己擁有地緣優勢、地政關系、網絡渠道資源優勢的地方經銷產品。而蒙派營銷則打破了這一常規定勢,他們敢于開拓自己不熟悉的新市場,離開家鄉銷售產品,而且不拘泥于一個市場,就像古老的蒙古族拉著勒勒車,趕著牛羊游牧于一個個草場之間。
勒勒車 圖片來自網絡
對于這種營銷手法,曾經研究過蒙派營銷的洪立認為:“游牧民族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他們的包銷產品在市場上的穩定發展。蒙派的經銷商有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果在一個市場產品不能按照預期完成銷售的時候,游牧民族的本性便呈現出來——背著貨四處轉悠,影響其他區域的銷售。而對于某些季節性產品,比如減肥保健品,春末到秋初的時候賣得火火的,但冬季一撤柜,經銷商就立即走人了,消費者在使用中出現問題需要得到幫助的時候,原來的購買點可能已經撤柜了,可想而知這種短期行為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恐慌。”
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7年這段時間,被蒙派稱為“長弓”的直投廣告和“夾報”(報紙中的廣告頁)也是蒙派善用的營銷工具。每到一個地區后,就會大量購買當地發行量大的報紙廣告,一次性十幾個整版地購買,后來由于報紙成本提高,很多經銷商就直接聯系報紙發行商,用很低的價格在報紙中做“夾報”。這種被稱為蒙派“長弓”的打法,在當年非常有效。
當然,同一個年代的電視廣告也是被蒙派青睞的傳媒資源。國內著名營銷機構蜥蜴團隊創始人何豐源表示:“直到如今,電視廣告資源依然是很多保健品企業所青睞的廣告形式,因為年青人已經基本轉移到了移動互聯網上,而老年人依然是電視最大的受眾。
而在電視、直投和夾報中的廣告內容,也是蒙派營銷關注的重點,叫作“開發概念”或是“二度創作”。何豐源總結蒙派一貫有效的打法之一就是“癥狀明確,人群模糊”:將癥狀明確后,猛打廣告,達到擴大目標人群的目的。比如“胃酸、胃脹、胃痛、請用某某某”就是蒙派打法。不過,這樣的廣告并不為很多人認可,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爭議。
設立專柜是保健品營銷中最為實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蒙派營銷中,如果能在當地幾個主要終端設立專柜,基本上就掌握了銷售額的80%。專柜的設計分不同的層次,最好是承包一定的陳列面積,由經銷商經營,并爭取派駐人員裝束與藥店的正式營業員一樣,這樣派駐人員的推薦將更加可信,并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關鍵的市場情報和消費者反饋。
從2010年開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的興起、政府監管的逐步完善,提起“蒙派”營銷的人越來越少了,“蒙派”營銷的效果也大不如前。很多當年叱咤風云的行業老大有的轉行、有的出國、有的退休,他們以前培養的很多團隊成員,如今也已融入各個行業,并給這些行業增添了不少“蒙派”的基因。
目前轉行營銷策劃行業的某蒙派領軍人士表示:“總體來說,‘蒙派’基因其實完全是被現實的市場培養出來的,貓走的路完全取決于耗子。大家在總結歷史的時候,不能用現在的成熟來苛責過去的缺失,而應該用過去的經驗去指導未來的方向,這才是正確的營銷方法,也可能是蒙派營銷在過往歷史中的價值。”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蒙派(“蒙派營銷” 基因并未消失)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