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利潤( 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茶葉利潤( 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茶葉暴利的爭論一直存在,但是誰也不愿買這個賬:
種茶的說我只比種糧食強那么一點點,搞不好都老本貼進去,哪來的暴利?
做茶的說可憐我就掙個辛苦錢,一年忙一季,晝夜不得眠,掙得不夠一年花。
賣茶的吆喝更厲害了,我一月房租那么多,還養著一個人,一斤不賣也得花一樣多的錢,哪來那多暴利啊?如今的錢不好賺啊!
整個茶葉鏈,從種茶,到做茶,再到賣茶,都在叫屈,都沒掙錢,也都沒暴利。那么,一斤茶葉憑什么賣幾千幾萬元?成本都知道,最貴也就三五百元,了不起800元到頂。明前、雨前茶就不說了,成本高,鮮葉都得五六百。可是隨后的夏茶秋茶,還有掃地茶,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更有那山民茶農自產自銷的,基本都成本價賣了。但是最終到消費者手上,并沒見到價格多大變化,還是幾百上千。當然也有很多的所謂自產自銷,網上推賣,99元一斤,99元4斤,難道這些也是暴利嗎?茶葉的世界真是看不懂。
很多人的疑慮就此產生:99元4斤送茶具還免快遞費,尚且有證據說是暴利,那幾百上千萬元一斤的當然更是暴利。可是暴利究竟在哪里?本文試圖揭開一角,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上圖是一棵茶樹,哪位知道名字)
一、茶葉鏈各環節成本分析
為了便于闡述茶葉是否暴利部分,成本部分就概括性的介紹,不做細致分析。
第一,種茶成本。茶園的核心成本構成分三部分,人力費、材料費和管理費,其中材料費屬于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主要是茶苗。管理費包括土地使用費、肥料和藥物費等,一年每畝百元左右。最大頭的是人工費,主要表現在茶葉采摘。按照每畝出產鮮葉300斤,每斤100元,今年豫南信陽毛尖采摘人工費每斤50元。30000元毛收入,現場扣除采摘人工費15000元 ,鮮葉毛利潤15000元。大致就這個樣子,全年刨干打盡,凈落個每畝10000元。如此匡算,種茶確定沒有暴利。
第二,做茶成本。一般的茶廠都有自己的茶園,成本會有所降低,利潤有所增加。不過為了方便,還是按著簡單匡算。茶廠做茶,4斤鮮葉做一斤茶,鮮葉400元,炒茶人工100元,豫南大都是小型茶廠,炒出來就賣了,行業內把這種炒好就賣的茶葉叫毛茶,初級加工的意思。這樣的茶葉最多賣到800元,一般在600-800元之間。去掉直接成本500元,稅收、人情,一斤茶葉毛利最多200元。按10000斤年產量,毛利200萬元,全廠一年下來的投入和費用,就花的差不多了。如此算來,做茶也沒有暴利。
第三,賣茶成本。這個環節更復雜,還是要提綱挈領的敘說。賣茶成本就三個主要的內容,買茶、運輸和房租,其中的運輸、房租等構成銷售費用。按照銷售商解釋,假如買進茶葉500元每斤,一般會賣到800元,費用分攤下去會有20-30%利潤,根據銷量還有浮動。譬如實現年銷售10000斤,實現利潤200萬元。如果年銷售1000斤,就是利潤20萬元。其實不是這樣算的,實際情況銷售1000斤不僅不賺,或許還虧本。因為他的成本有兩部分組成,動態的和固定的。動態成本里面有庫存占壓,季節性價格波動等,固定成本里有人工費,銷量少了,都會造成實際成本上升。怎么算,總體20-30%的毛利率也不是暴利。
(頂峰時候這個茶餅能換回一件茅臺)
二、茶葉的暴利到底在哪里
算了一圈,算不出暴利在哪里,但是確實存在暴利,還不是個別現象。所有信息反映,高檔茶葉、低檔茶葉,不同品種,都有暴利。最大的可能,就在銷售環節。我們從根源上尋找線索。
第一,茶葉的暴利說法起源在哪里?
我們都知道,40年前的茶葉就沒有暴利的說法,根本就沒有這回事。那時的茶葉跟煙酒糖鹽一樣,百姓生活必需品,國家對價格有管理,其實不用怎么管,很好的茶葉就幾塊錢一斤,沒人想著定價之外還能搞什么鬼。譬如茶葉,茶園是集體的、茶廠都是國營的,采茶給工分,炒茶有工資。用現在的價值觀衡量,一斤茶葉的成本就是個工分工資錢,合到塊把兩塊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然后經過當時農村財務管理的“預算”和“決算”制度,茶園和茶廠的收益保持在田農水平。那時的農村財務制度,沒有盈利的概念,講求的是收支平衡,所以始終沒有利益矛盾,社會穩定,人們安居樂業。在光山,茶葉就三幾塊錢一斤,好的雨前毛尖也不到10塊錢,擱到現在都幾千元的貨。
用那時的工資水平衡量,4塊一斤的毛尖茶,一個月工資可買到10斤,算是比較貴的了,但和現在比,卻很高性價比,當下一個月工資只買得一斤毛尖茶葉。問題的關鍵在于,此前的茶葉市場極其平靜,貨真價實,買賣公平,就沒聽說過假冒偽劣、以次充好、低進高出等等現象,當然也沒有暴利這個詞了。
這個古老的市場一直的波瀾不驚到2007年。這年讓全世界認識了原產于中國云南的一種茶葉,普洱茶的驚天亮相也讓世界牢牢的記住了它。當地百姓世世代代飲用的大碗茶,突然的一夜成佛,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價格飆升到三萬元每斤,整體漲幅超過股市。這個線索就應該是茶葉“暴利”的起源。
第二,說不盡的普洱茶。
在中國茶業史上,原產地、歷史最久遠、十大名茶,多么輝煌的過去,在普洱茶面前,變得都不值一提。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表明:幾塊錢的茶葉賣到幾萬塊還一茶難求,還有什么可以比。那么就來扒扒普洱茶的歷史,看看究竟怎么了。
“武侯遺種”。可能是多少年來,茶葉品種的豐富,人們居然不識普洱茶了,實在不應該。早在東漢時期,普洱茶就是我國的名茶,后來還贏得了“武侯遺種”的美譽。要知道古時候把一個飲食物種與偉大的人物關聯齊名,說明普洱茶在人們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當今商品廣告的名人效應,就是學來古人的智慧。武侯是諸葛亮的尊稱,他死后被劉禪封為忠武候。
“朝廷歲貢”。有正史記載的是清朝時期的《普洱府志》,說的當時普洱茶山八百里,種茶制茶十萬人。僅思茅一地就年產茶葉10萬擔。為什么如此大的規模?就是因為雍正皇帝的經濟改革,“改土歸流”,激發了農民活力,振興了農業,云南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普洱茶優勢,歲貢朝廷。因為路途遙遠,地方政府又故意大造聲勢,負責押送貢茶的官員,思茅通判又很會辦事,一路大張旗鼓,浩浩蕩蕩。搞得路人皆知,京城都以喝到普洱茶為榮耀。當時有個叫做阮福的人,在他的《普洱茶記》里寫得明白:普洱茶名滿天下,茶味最是香濃,在京城最為推崇。搞得雍正皇帝高興的不得了,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成立普洱府,提升普洱茶產地的行政級別和權力。
“享譽世界”。普洱茶這么張揚造勢,逐漸引得國外茶商的關注。在本來交易興旺的基礎上,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已經遠銷到歐洲。至此,包括本國西藏,周邊東南亞各國,日本、西歐諸國飲茶國家,都有了正常的普洱茶貿易。
第三,普洱茶炒到天價的蹤跡。
賦予了文化內涵,使其具有了資本的可炒作性質。普洱茶的名聲最早提升在清朝,直到上世紀末,依然是“飲品”本性,用來喝的一種茶葉。機會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出了個叫石昆牧的茶癡人,祖傳嗜茶,或叫“茶癡”也不為過。他1966年出生,7歲會品本島烏龍茶,17歲開始接觸普洱茶,20歲就對普洱茶頗有心得,融入了港臺普洱茶文化圈,一幫子大神玩起來。最終把古董文化、哲學思想和神學佛家等等都玩到茶里。賦予普洱茶以豐富的文化內涵。
形式上,把普洱茶嚴格分成三六九等,使其具有了資本的可操作內容。按著石昆牧的說法,普洱茶粗分“老茶”、“新茶”兩大類,老茶里又細分古董級、印級、年份級,然后還分名號、口感、色澤等等。本來普洱茶不同于其他茶葉的“老陳”特性,成了玩茶的核心品質,把個香港茶人保存的年份茶葉都給搜羅出來,搞到臺灣供他們品茶斗茶玩兒。以至于港臺流行說說普洱茶是“生于云南,藏于香港,揚于臺灣”。普洱茶問世千多年,終于在臺灣成長為一個可以炒作的資本類商品,為后來資本大舉進入做好了充分準備。
被資本盯上的普洱茶,終于成為炒作工具。我們都經歷過“蒜你狠”、“姜你軍”,當然還有更猛烈的股市血腥。那些普通農作物能夠翻云覆雨,并不是市場供求變化帶來的,突然成倍減產或者突然都把蒜當飯吃了,而是人為的原因。有人坐莊,拿錢先都買過來,冷庫里放著不賣,造成市場短缺和恐慌,認為沒蒜了,就都要買,買不到就抬價格,都競相抬價。當抬到相當程度時,莊家突然開閘放水茶葉利潤,一下子都賣掉,等到買蒜的人們還沒暈過來,莊家已經把蒜賣完了。這個壟斷買蒜賣蒜的莊家,用的就是資本市場的玩法,叫做“資本運作”。買蒜的錢還不是自己的,是從資金市場拆借來的,然后一買一賣,還本付息,自己撈到一大筆拍屁股走人。后來的共享單車、共享經濟也是如此,都是資本運作的結果。普洱茶更是如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港臺預熱,在完全具備資本可操作的工具要素條件下,2007年的資本大量進入,就把普洱茶很便宜的價格一下子炒到天價。遂使茶葉整體行業落下個“暴利”的名聲。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茶葉利潤( 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