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韻彌香加盟(八馬茶韻 恒久彌香),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茶韻彌香加盟(八馬茶韻 恒久彌香)。
現代化的鐵觀音全自動加工生產線。
制茶工藝大師易長青。
工作人員介紹鐵觀音全自動加工生產線。
百茶園。本版圖片均由記者李克君攝
有這樣一棵茶樹,誕生至今近300年,譽滿全球,飄香寰宇;有這樣一個家族,數百年只做一件事,孜孜不倦,樂此不疲;有這樣一份事業,整個家族世代為之奮斗,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鐵觀音、王氏、做茶三個名詞數百年來緊緊相連,茶與家共存共榮,整個家族血脈流淌著鐵觀音的神韻。這個家族就是安溪茶鄉大地上自古流傳的“王說”中的王氏家族。
這個家族的先祖,對鐵觀音充滿虔誠和期待;這個家族的后輩,對烏龍茶傾注心血和執著。它與鐵觀音的傳奇已載入中國茶文化史冊,在它成為中國茶葉品牌翹楚時,茶客們一邊品味著獨特的蘭花香和觀音韻,一邊追尋著傳奇背后的辛勤與不易……
9月14日,“宋韻中國 茶和天下”汴梁晚報記者萬里尋訪茶葉路特別報道組一行,在安溪縣委新聞報道組張曉斌、泉州晚報記者謝偉端的帶領下來到八馬茶業(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龍門生產基地,參觀鐵觀音初制工藝和國內最先進的烏龍茶精制工藝生產線,感受鐵觀音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八馬茶業近300年的茶緣。
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巖山(今西坪鎮南巖村)有位仕人王仕讓茶韻彌香加盟,清康熙廿六年(公元1687年)生于安溪縣崇信里堯陽鄉,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以五經應試中副貢,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王仕讓平生喜愛收集奇花異草,曾筑書房于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書軒辟有一個花苗圃。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春,王仕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到南巖山麓游覽,在一片荒園層石間,發現一株生態獨特的茶樹,香氣撲鼻,于是移植于南軒的苗圃里。經過細心照料,壓枝繁殖,精心培育,枝葉茂盛,圓葉紅心。采制成茶,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炊之后,氣香味醇。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王仕讓奉召赴京師,在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時,攜茶相贈。方苞品飲后,認定氣味非凡,確為珍品,遂轉獻內廷。深諳茶道的乾隆帝飲后甚喜,召見王士讓,垂詢堯陽茶史,王仕讓奏稟此茶發現始末。乾隆帝細察、掂量此茶葉,認為此茶葉烏潤結實,茶沉如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便賜名為“鐵觀音”。
先祖王仕讓成為鐵觀音的發現者之后,王家便與鐵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段傳奇的家族史也由此展開。
憑著對先祖的敬意及對茶事的執著,八馬先輩于民國年間創立了聲名顯赫的老字號“信記”茶行,立志將鐵觀音乃至中國茶推向全世界。歷史走到鐵觀音第十代傳人王滋培的時代已是民國時期。此時中華民族備受西方列強侵略,民不聊生,滿目瘡痍,安溪西坪堯陽的民眾同樣饑寒交迫。為了生計,王滋培把茶園和茶廠交給親人管理,率先在廈門開辦“信記茶行”專營鐵觀音,不久又在泰國開辦了一家,將鐵觀音傳到東南亞。“信記”,顧名誠信經紀,王滋培以名副其實的誠信經營使“信記茶行”聞名東南亞,王家也因經營茶業而富甲一方。
王氏家族數百年只做一件事——做茶。鐵觀音第十一代傳人王學堯與父親王滋培一樣視鐵觀音為生命,由于悟性特高,善于研究,年少時就成為鐵觀音的制茶高手,他做出的鐵觀音是茶客們爭購珍品。1952年,安溪縣唯一的茶廠——國營安溪茶廠成立了,經過嚴格的政審、考核,王學堯成為安溪茶廠的首席評茶師,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榮耀。王學堯在國營茶廠將鐵觀音加工技藝和審評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評茶公正準確,拼配加工技術精湛,為國家的茶葉出口創匯盡職盡力。作為一代茶師,他盡心培養實踐型人才,為安溪茶葉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鐵觀音第十二代傳人王福隆,是王學堯的大兒子。王學堯原本不愿意讓他繼續干茶葉這個苦累活,供他讀書希望走仕途之路。或許是鐵觀音的魅力,抑或是對家族幾百年做茶的眷戀,王福隆畢業后毅然選擇回鄉做茶,此時已是上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時代。家里的幾畝鐵觀音茶樹自然歸屬集體所有,王福隆成為大集體的社員。因他文化高又聰慧,生產隊安排他負責茶葉技術,主要操手鐵觀音的關鍵工藝——做青。得益于世代傳承,加上刻苦鉆研,他成為遠近聞名的做茶高手,由他做出來的鐵觀音質量上乘,品質優異,也獲得最高工分10分。1975年,福建省要創辦農場和國營安溪第八茶廠,到西坪篩選招聘有技術的茶師,王福隆在眾多的報名者中脫穎而出,不久便被提拔為主評茶師。與他父親一樣,王福隆成為國營茶廠主要技術負責人,是安溪鐵觀音老一代的著名茶師。
鐵觀音十三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禮將鐵觀音技藝發揚光大,創立了八馬茶業。源于百年前名揚東南亞的“信記”茶行的八馬茶業,是一家以經營安溪鐵觀音為主,集基地種植、新品研發、生產加工和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全茶類連鎖經營企業。“這里有全球首條鐵觀音全程自動化加工生產線,在國內是首創。原來一條生產線需要上百人,現在只需50人。”八馬茶業龍門店茶藝師廖雪花介紹說。目前,八馬茶業是中國最大的鐵觀音生產商、銷售商。300年來,王氏家族后人一直恪守八馬鐵觀音“24定律”制茶,層層磨礪,練就鐵觀音的傳統經典。八馬茶業旗下“賽珍珠”濃香型鐵觀音,憑借著“聞干茶炒米香、聞茶湯果味甜香、品滋味蘭花香”的獨特口感和通過日本肯定列表276項農殘與微生物檢測的超強安全性,贏得眾多意見領袖和富豪名流的喜愛。
八馬茶業的掌門人王文禮,在企業發展之初就深感品牌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十多年來,八馬茶業在王文禮的帶領下,辛勤耕耘,力創品牌,厚積薄發,成為中國茶葉最閃耀的明星企業。八馬茶業現已進入中國茶葉十強,將八馬品牌打造成優秀的民族品牌直至世界知名茶葉品牌是他畢生追求。他認為,茶葉要做大一定要走品牌道路。于是他將自己的品牌命名為“八馬”。“在古代,只有帝王將相、王公貴族才能乘坐八匹馬拉的大車。而且‘八’是一個吉祥的數字,更是中國人普遍喜歡的數字;馬,則是十二生肖里與人類最親切的動物,奔騰的馬會激勵人們永遠向前。同時,茶馬古道又能讓人們聯想到茶的悠久歷史。于是,王總就以‘八馬’作為企業的品牌名稱。”廖雪花說,鐵觀音是高貴的,以“八馬”命名,集中點明其“血統”高貴、品質純正的茶葉品質,表現八馬茶業的不同凡響。據了解,“八馬”是安溪民營茶企最早注冊的商標之一。為提升八馬品牌的知名度,八馬茶業學習法國葡萄酒莊園模式,在安溪打造了一個八馬鐵觀音茶葉莊園。依山傍水的八馬鐵觀音茶葉莊園內,標準化茶園種植區、古今鐵觀音制作區、中華茶文化博覽園區、仿古商業區、酒店會議中心區、研發中心區六個功能區,連同已經建成的八馬龍門精制廠,七個區域把鐵觀音的種植、初制、精制、茶文化集合在一起,讓人們“一站式”了解鐵觀音標準化生產的全過程。
王氏家族感恩圣眷,十三代傳人代代專注事茶,并堅持傳承家族秘制手工制茶工序,只為保留當年乾隆贊嘆的原味茶香。跨越四個世紀,昔日的皇室貢茶蛻變成今日的八馬鐵觀音品牌,尊貴猶勝當年。
尋蹤故事:制茶工藝大師易長青拜師學藝
記者 王蘭蘭
在安溪有很多專注做茶的茶人,安溪烏龍茶研究會會長、制茶工藝大師易長青就是其中一位。據說,已經成為制茶工藝大師的他,再次拜師學藝,傳承茶人精神。9月15日上午茶韻彌香加盟,“宋韻中國 茶和天下”汴梁晚報記者萬里尋訪茶葉路特別報道組一行,在泉州晚報記者謝偉端的帶領下來到茶博匯安溪烏龍茶研究會,聽這位制茶工藝大師聊制茶的故事。
易長青告訴記者,他原來從事其他工作,后來因為愛茶而做茶,一做就是18年。18年來易長青積累了豐富的制茶經驗。“鐵觀音制作技術環環相扣,每個細節都會對茶葉品質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環節都要特別用心。特別是炒青環節,應根據個人習慣,還要依據風口大小、滾筒大小等因素,確定炒青的時間和溫度。”易長青說,做茶關鍵還在于把握時機,他自己平時炒青時喜好聽聲音,通過聲音的差別來判斷變化。
易長青說,做茶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他的目的就是要傳承鐵觀音制作技藝,要傳承就要不斷學習,已被評為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的他,于2014年特意拜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及榮譽大師李宗垣為師,繼續學習。“學無止境,師從李老師,我系統地學習了茶葉知識,提升自己對茶葉的認知水平。”
易長青愛茶并用心做茶,他堅持傳統工藝制茶。據他介紹,安溪烏龍茶研究會主要由安溪的制茶大師和制茶能手組成,研究會成立后重點弘揚傳統工藝。目前,研究會內已有不少會員堅持傳統工藝制茶,在自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已不再使用空調,并實行四遍搖青法。接下來研究會還將組織茶農進行培訓,讓越來越多的茶農回歸傳統工藝。
記者手記:
制茶工藝大師切磋交流制茶技藝氛圍濃
記者 王蘭蘭
在安溪采訪期間,記者不僅感受到茶在當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感受到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以及民間制茶高手對茶的熱愛和執著。他們立足傳統、弘揚傳統,通過交流,相互學習借鑒好的制茶工藝,不斷推動制茶技術提升,提升茶葉品質。
據了解,安溪不僅成立了烏龍茶研究會,還成立了制茶工藝大師沙龍。大師沙龍定期組織“斗茶”大會等各類交流活動,各位制茶工藝大師把自己的好茶帶過來,通過品鑒切磋交流,提升自己的制茶技藝。除此之外,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以及民間制茶高手組建了安溪鐵觀音制茶專家服務團,到田間地頭傳授制茶絕活,形成了傳幫帶的良好氛圍。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茶韻彌香加盟(八馬茶韻 恒久彌香)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