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數碼相機排行榜,國產數碼相機,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國產數碼相機排行榜,國產數碼相機。
國產數碼相機排行榜,國產數碼相機。
等了挺久,終于湊齊了5臺國產手機。而這5臺國產手機基本上都以攝影作為其主要的賣點。比如徠卡多年的傳統霸主華為Mate,比如有了蔡司加持的vivo X系列,比如聯合了哈蘇的一加,比如采用了超大底的小米 11 Ultra,以及OPPO的旗艦機Find X系列。
這其中按照我的理解,傳統來說華為Mate并非特別以攝影作為賣點,華為P系列才是真正的攝影旗艦。不過Mate 40 Pro+確確實實相比P系列還有進步。所以選擇Mate沒問題,嗯,在P50系列發布之前,這就是最強的。
而vivo X系列則肯定是主打攝影的。在X70系列出來之前X60 Pro+應該就是vivo現在最能打的攝影手機了。
一加 9 Pro據我了解是一加真正擼起袖子準備大干特干攝影,而聯合哈蘇也表現出了非常強的野心。
小米在硬件方面則一直很下功夫。這次1/1.12英寸大底,包括已經不在乎設計而努力打造了一大塊凸起的攝影模塊,都表現出小米 11 Ultra就是奔著攝影來的。
至于OPPO Find X3 Pro,我覺得這是這次橫評里面最“不重視”攝影功能的手機了,Find X3 Pro更像是一個綜合旗艦。不過顯然也是在攝影方面下了功夫的。全鏈路10億色是OPPO的一個重要宣傳點。
當我們看到一張非常厲害的照片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贊嘆,但是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是什么原因讓我們贊嘆。其實總結起來大抵是這樣3個原因。
1、非常好的審美,抓住了平凡生活中不凡的時間或者空間片段。
2、有規劃有計劃,在特定時間到達了特定地點抓取了美好的畫面。
3、利用攝影技巧將還不錯的場景和瞬間更加“有攝影技巧”地表達。
對于第一點來說,這里面有天賦,有人生的沉淀,有知識的積累,也有攝影經驗的不斷增加。總之,這是不可能換一個拍攝設備或者學習了就能立刻提升的。
而對于第二點來說,這需要耗費時間和財力。如果你有時間,有錢,那么看到別人拍攝到的好場景,你如果知道在哪,那就去蹲就行了。現在很多年輕風光攝影師就是這么做的。不斷打卡前人的拍攝地。這一點也與拍攝設備和技巧關系不大。
而第三點呢,恰恰與第一點或者第二點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基礎技巧就是能夠保證不把好的審美或者好場景拍毀掉。高超的攝影技巧則可以讓好的審美和好場景更加動人。這一點又正好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賴器材彌補的。
所以攝影器材好不好,它幫不了你提升審美,幫不了你到達美好場景和瞬間,不過可以幫助你實現更好的攝影技巧。這才是評測攝影器材的根本,對于手機來說更是如此!
通常一個攝影師要用4個方面的技巧掌控攝影。熟悉攝影筆記的小伙伴都知道“取景、曝光、虛實、構圖”,攝影師就是通過這4個方面來控制一張照片的。所以不管是相機還是手機,我們對于攝影器材都有這4個方面的使用需求。
此外,畫質是一切攝影器材的基礎。所以作為一個評測,畫質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這個評測我們將分為5個部分:畫質、取景、曝光、虛實、構圖。
這5個部分評測又包含很多設計到手機拍攝功能的方面測試。咱們一部分一部分進行吧。
注意,所有對比圖片的順序都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一加 9 Pro、小米11 Ultra。
畫質可以說是一個攝影器材安身立命之根本。想一想,10年前的相機其實畫質拿到今天來說,都是可以用的。而10年前的手機畫質,只能用慘不忍睹四個字形容。這10年,手機的進步可以說非常大了。
1.1 清晰度
咱們評測的這5款手機,可以說是各自的旗艦級手機了,不管是不是完全主打攝影旗艦的,只要掛上旗艦兩個字,起碼在主攝方面,白天拍攝的清晰度都會讓你覺得非常好。簡單說一般人甚至很難從清晰度分辨出手機和相機拍攝的照片。所以咱們要多方位全面對比。
1.1.1 白天
圖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這5張照片中,我認為一加 9 Pro有比較明顯的加銳的感覺,我不喜歡。其它四款手機我認為清晰度方面差別不大。
圖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各款手機邊緣成像相比中心成像都有一定程度的清晰度下降。不過一加 9 Pro反而因為銳化的原因,看起來好一些。但是質感不好。
1倍主攝可以說是大家拍攝時最為常用的。5款手機在白天的拍攝效果我覺得都襯得上各家的旗艦名號。我相信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這5款手機的1倍主攝白天拍攝的效果,都能滿意了。
在這組對比中我最喜歡小米和OPPO。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超廣角鏡頭白天拍攝的結果中,我覺得OPPO和一加的清晰度感覺非常一致。都有一點明顯的銳化的感覺。
圖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超廣角邊緣的表現,各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畫質下降。沒有誰好誰壞,反正都一般。
5款手機的超廣角鏡頭在白天拍攝的表現都差強人意。在雙主攝概念被營銷之前,其實華為Mate 40 Pro+的超廣角也是稱得上“主攝”的。都沒大毛病。我覺得大家基本在一個水準上,相差不大。
非要說好,我覺得OPPO Find X3 Pro和一加 9 Pro可能觀感上更加討好吧。
華為Mate 40 Pro+拍攝
接下來是華為Mate 40 Pro+的3倍攝像頭和10倍攝像頭白天的表現。相比較主攝與超廣角的成像,不管是3倍攝像頭還是10倍長焦,我覺得畫質都有一個明顯的下降。10倍只能說一般。能不能用呢?當然,畢竟誰也不是100%去看手機的原圖。3倍差得比較明顯,有很強的涂抹感。其實3倍可以是很好的人像焦段,應該重視啊。
我還是希望華為可以提高這兩個攝像頭的成像效果。華為的影像既然領先了這么多年,我覺得嚴格要求點也沒問題。
vivo X60 Pro+拍攝
vivo X60 Pro+的2倍攝像頭的調教真的是用心,白天表現非常好。我覺得單純從清晰度來說,不輸自己的主攝和超廣角的效果。如果我們以效果來論,是不是該說三主攝了?
但是相比較下來,5倍潛望式長焦就有點拉胯了。湊合能用,比起華為3倍的清晰度好一點,但是不如華為10倍的。
OPPO Find X3 Pro拍攝
OPPO Find X3 Pro的2倍攝像頭白天拍攝的效果是意外地清晰。也可以考慮做成一個人像鏡頭啊。而5倍是混合變焦的結果了,因為拍攝頁面有這個檔位,我也拍攝了一組。當然,混合變焦效果是不會多好了,和真實的光學效果差不少的。
一加 9 Pro拍攝
一加 9 Pro有3.3倍的變焦檔位,成像看著雖然清楚,可是有明顯的涂抹感。細節可以說都被抹煞了,毫無質感可言。
這一點可能會有點分歧。一般用戶可能會覺得這樣看上去銳度高的還挺好看。但是專業一些的攝影師會覺得質感的確實是個嚴重問題。
我雖然覺得細節損失很可惜。但是整體看起來還是比較討喜的。
小米 11 Ultra拍攝
小米 11 Ultra在1倍之后直接就是5倍潛望式鏡頭,效果也是一般。但是也算是目前很好的長焦表現了。
我以打分的形式讓大家更加直觀地看一下我對于這5款手機白天拍攝在清晰度方面的主觀評判。
我以小米 11 Ultra的主攝表現作為這次測試最好的表現,算是天花板的,以5分表示。那么不同的手機不同的攝像頭的表現大抵如下面的列表。
白天 | 華為 | vivo | OPPO | 一加 | 小米 |
主攝 | 4.9 | 4.9 | 5 | 4.7 | 5 |
超廣角 | 4.6 | 4.5 | 4.7 | 4.7 | 4.6 |
中焦 | 3.5 | 4.5 | 4.4 | 3.7 | |
長焦 | 3.7 | 3 | 2 | 4 |
我要強調一下,這是我的純主觀判斷。
小米 11 Ultra顯然是平均分最高的產品了。但是我覺得這里不應該看平均分,因為顯然提供了更多的用于提供不同焦距的攝像頭本身就大大增加了提升畫質的難度。我覺得看總分更加合適。
此外,有人說如果長焦畫質不好,不如不加。那么3款有潛望式長焦的手機——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小米 11 Ultra,他們的表現都可以讓我接受。其中vivo X60 Pro+的5倍效果是最差的,但是我也覺得可以用成像一般來形容,我說的最差也只是相比較而言。其實獨立看這個攝像頭完全可用!
1.1.2 暗光
說完了白天的表現,我們說說這5款手機在夜晚的表現。這組測試我完全用默認的拍攝模式。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有了大底的小米確實看上去效果最為自然。不過華為和vivo的細節表現也讓我覺得真不錯。OPPO暗部細節吃得比較嚴重,清晰度不錯,但是動態范圍比較小。而一加還是有明顯的銳化痕跡,明暗過渡很硬。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大傳感器的好處在暗光處就表現出來了。華為Mate 40 Pro+和小米 11 Ultra都有不錯的表現。vivo X60 Pro+稍遜色一點,有一些涂抹感,細節有損失。OPPO Find X3 Pro和一加 9 Pro,在畫面邊緣處已經表現出不太清晰的痕跡了。一加還是在加銳度,結果畫面顯得比較臟。
主攝夜景的整體表現,華為Mate 40 Pro+和小米 11 Ultra真的是很讓我放心。vivo X60 Pro+也不掉鏈子,對于暗部的表現還貢獻了更多細節。基本這3款屬于一個集團的。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超廣角鏡頭的暗光表現,我覺得大家集體掉鏈子了,都一般。但是vivo的效果是明顯好于其它4款的。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到了邊緣成像,畫質進一步掉鏈子。我以為vivo能挺住,給我們樹立一個榜樣,結果邊緣表現真的也一般了,很強的涂抹感。反而是小米沒一瀉千里。
綜合來說小米和vivo的夜晚超廣角邊緣成像還可以吧。
從超廣角的暗光表現來說,我覺得vivo X60 Pro+算是矬子里拔將軍,小米 11 Ultra也算是咬著牙硬撐著。華為Mate 40 Pro+算是湊湊合合的樣子。OPPO Find X3 Pro畫質感覺比較粗糙了,邊緣成像更是有要崩盤的跡象。一加 9 Pro似乎對銳度特別追求,但是在這樣的暗光下也許這個追求就不是壞事兒了。當然要承擔相應的后果,一方面我覺得畫面暗部沒細節,亮部又太亮,畫面對比度太高了。另一方面銳化會讓畫面顯得有點臟。
華為Mate 40 Pro+拍攝
上圖是華為Mate 40 Pro+的3倍和10倍攝像頭拍攝效果。我覺得暗光的時候成像風格比較接近了,就是我盡量呈現多的細節給你。但是銳度方面我已經支撐不住了……
vivo X60 Pro+拍攝
vivo X60 Pro+的2倍鏡頭再一次給了我驚喜。雖然我覺得稍有明顯的銳化痕跡,但是效果真的不錯。當然了5倍繼續拉胯,只是放在大家都拉胯的暗光表現中,顯得沒那么差了。
OPPO Find X3 Pro拍攝
OPPO Find X3 Pro的2倍攝像頭,以及5倍數碼變焦之后的效果,已崩潰。
一加 9 Pro拍攝
一加 9 Pro的3.3倍變焦效果,已崩潰。
小米 11 Ultra拍攝
小米 11 Ultra的5倍潛望式攝像頭夜景效果,真的還湊合。銳度和細節感覺都還繃著勁呢。就是暗。小米成像整體偏暗。
我同樣再打一次分吧。記住暗光和白天不是一個起評標準。咱們還是要給廠商們留點面子的。所以我還是選擇暗光時最好的成像給一個5分吧。
暗光 | 華為 | vivo | OPPO | 一加 | 小米 |
主攝 | 5 | 4.8 | 4.2 | 4.4 | 5 |
超廣角 | 3.5 | 4 | 3.2 | 3.5 | 4 |
中焦 | 3.2 | 3.4 | 2.5 | 2.5 | |
長焦 | 3.3 | 3 | 2.5 | 3.3 |
要說暗光依然是手機的命門,畢竟體積小,傳感器再大,也沒到1英寸的。而1英寸基本上是現在還說得上的相機的下限。不管是RYYB還是微云臺,或者超大底,這些技術無非都是讓手機能多吸點光。
總結起來,到了暗光的時候,大家還是能明顯感覺到手機畫質明顯的下降。以上的打分依然是我主觀的評價。如果能達到3分,我覺得就還可以接受。
vivo X60 Pro+似乎是分數最高的。得益于在暗光時大家集體跳水的時候,還比較克制。華為Mate 40 Pro+超廣角中心成像真的不錯,但是邊緣暗部細節涂抹感太嚴重了。中焦和長焦似乎調教還是不夠。小米1 1 Ultra有的三個焦距我覺得表現都還不錯。OPPO Find X3 Pro和一加 9 Pro似乎要在暗光的算法上再努努力了。
當然了凡是3分以上的,你發個圖片去網絡真的沒問題。很少有人像做評測一樣放到100%去看原圖的。
手機里都有夜景模式,鑒于大家拍攝夜景時,往往是大場景比較多。所以廣角和超廣角鏡頭算是比較常用的。那么我只對比一下主攝和超廣角的夜景模式效果。
這里也要提一句,在夜景模式下,一加也只提供了廣角和超廣角的選擇。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在夜景模式下,我們可以看到華為Mate 40 Pro+雖然這兩年好了不少,但是依然有老毛病,夜景模式喜歡拍很亮。這樣畫面中的高光部分就明顯過曝了。反觀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小米 11 Ultra,高光部分控制都不錯。一加 9 Pro稍微過曝一點,不過也比華為強。但是小米整體偏暗,這樣夜景的色彩不及其它4家。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5款手機夜景模式真的都不錯。即使是畫面邊緣,也有真的不錯的成像。就算是大幅面輸出打印,我覺得也不成問題。非要挑毛病,還是一加9 Pro畫面顯得比較粗糙。當然了,大前提都不錯。
所以在夜景模式下,主攝的表現都很好。其中vivo X60 Pro+和OPPO Find X3 Pro我覺得比我預想的還好。華為Mate 40 Pro+高光部分容易過曝,而小米 11 Ultra整體表現偏暗。一加 9 Pro稍顯粗糙。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超廣角模式下,更容易看出曝光傾向了。小米 11 Ultra明顯暗了一些。華為Mate 40 Pro+高光區表現依然“澎湃”。一加 9 Pro稍顯“激進”,仍然是vivo X60 Pro+和OPPO Find X3 Pro最讓我滿意。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夜景模式下超廣角邊緣中,華為Mate 40 Pro+和vivo X60 Pro+高光區表現容易搶戲。OPPO Find X3 Pro和一加 9 Pro表現真的不錯。
所以整體看下來,夜景模式時各家超廣角鏡頭拍攝的效果也都挺好的。對于一般拍攝來說,絕對都是好機器。其中表現最好的是OPPO Find X3 Pro。要給算法工程師加個雞腿了。
大家拍攝夜景的時候,我非常建議大家一定要用各款手機的夜景模式拍攝。效果更好。
1.1.3 高清模式
現在手機的攝像頭都是好幾千萬像素的。但是實際成像基本都集中在1200萬像素上。因為像素4合一之后,往往會帶來更好的畫質。而那么高像素,對于手機本身來說意義卻是不算大。
所以我一直支持手機高像素的原因也是可以通過算法N合一,提高畫質。
但是因為有了高像素,所以在光線條件好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試試高像素模式。一下子拍攝到好幾千萬像素的照片。目前華為Mate 40 Pro+只提供了主攝的高像素模式。其它品牌則在各個焦距上都提供了高像素。vivo X60 Pro+甚至提供了1億像素的模式。
不過鑒于這個模式需要充足的光線,所以我只測試白天主攝,將像素都選擇為5000萬左右。咱們看看結果。
整體看來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小米 11 Ultra真的不錯!一加 9 Pro依然是比較重的銳化的味道。
吐槽一下OPPO,把高像素模式隱藏得特別深。我找了很久很久……設計師應該去罰站!
然后就是華為,超廣角模式提供一下高像素模式好不好啊?
好了,到這里必須要做一個畫質方面關于清晰度的總結了。
華為Mate 40 Pro+整體表現非常穩定。作為傳統影像強牌,華為的畫質一直是行業的標桿。不管是白天還是暗光,都有穩定且優異的輸出。
但是我很希望能好好調教一下3倍鏡頭的成像。畢竟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焦距,不能僅僅是連接1倍主攝和10倍潛望式長焦的一個鏡頭而已。
vivo X60 Pro+并沒有在拍攝畫質上有什么太多宣傳,但是得益于自己算法調教,以及超穩微云臺的加入。這款手機的整體畫質表現非常優異。尤其是2倍鏡頭的調教給我極深的印象。讓我們知道即使非超規格大底,一樣可以通過算法優化得到好的結果。
下一步是不是要考慮不要給潛望式長焦減配了?還有,一定要注意邊緣畫質。
OPPO Find X3 Pro和我之前評測時的印象一樣,不管是1倍主攝還是超廣角主攝,畫面的清晰度都有很好的呈現。這也是OPPO這個廠牌手機一貫的特點。
但是我很希望OPPO可以通過后期的系統升級,強化一下暗光時的成像。對于用戶來說,可以用夜景模式彌補,OPPO的夜景模式真不錯。
一加 9 Pro作為一個新興力量,我覺得至少畫質的整體表現還是對得起自己1加旗艦的地位的。銳化是一把雙刃劍,在一些情況下可以讓畫面看起來更加悅目。
但是另一方面,稍微專業點的攝影師都不太喜歡過于銳化的畫面。這也讓畫面看起來有點臟。畫質方面我期待看到更多進步。
小米 11 Ultra大底真的沒白加。平均分的話,小米應該得分非常高,各個方面的表現都稱得上優異。
但是默認拍攝時整體畫面往往偏暗。還有就是如果有一個2倍鏡頭我覺得更好。后面凸起已經那么厚了,還有一個副屏,為什么不考慮塞一個好一點的2倍鏡頭呢?
從清晰度方面來看這5款各家旗艦手機,我覺得一般消費者來說,都會很滿意畫質表現。不會挑出太多毛病。對于攝影愛好者或者專業點的攝影師來說,也大抵能夠滿足。評分中低于3分的,我覺得攝影師們需要注意一下,那是我覺得不太好的分數。
1.2 色彩
色彩這件事,我覺得從來都是見仁見智的。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同一個人不用年齡段可能也會不一樣,甚至心情不同的時候喜好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我看來,單純談論色彩本身就是很難的時。只要器材沒有大的色彩問題,就沒問題。對于相機來說,色彩傾向本身影響更小,因為相機拍攝是一定要后期的,后期調節時色彩是重要的一項。
但是考慮到手機,很多人就是喜歡直出。那么從我這么多年教學經驗來看,大家喜歡真實中偏鮮艷一點的。
1.2.1 色彩準確度
![]() | ![]() |
![]() | ![]() |
華為Mate 40 Pro+各個默認焦距拍攝
我們先看華為Mate 40 Pro+的表現,之前總說華為偏色華為偏色。我覺得色彩不偏,不過P40系列可能因為RYYB總被吐槽會發黃,所以特別注重藍色。P40系列的手機用起來,藍色總是特別藍。而到了Mate40這一代,我覺得色彩一下子自然多了。當時評測的時候,也說這是這一代最大的進步。色彩真的不錯。
![]() | ![]() |
![]() | ![]() |
vivo X60 Pro+各個默認焦距拍攝
vivo X60 Pro+色彩準確度一直不是問題。成像的表現一直以來都是自然中透著比較明快的。
不過vivo X60 Pro+整體的色彩表現有點“尼康”——就是偏黃。但是對于膚色來說,又很“佳能”——白里透紅。這個后面人像模式會講到。所以拍攝風光的時候,我希望vivo可以調整調整算法。
![]() | ![]() |
![]() | ![]() |
OPPO Find X3 Pro各個默認焦距拍攝
全鏈路10億色是這次OPPO Find X3 Pro的一大特色。從手機上看確確實實會覺得色彩很好。要我說OPPO Find X3 Pro是這次手機橫評中最好的色彩,也沒問題。但是……
色彩這件事兒感知度真的不是很高。不同的光線條件,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取景范圍,都可能很影響最終的色彩結果。我很佩服OPPO可以在色彩方面下大功夫,這是我覺的影響不是很明顯。這個在本文后面我會詳細說對于攝影到底什么影響更大。
![]() | ![]() |
![]() |
一加 9 Pro各個默認焦距拍攝
一加 9 Pro有了“哈蘇色”,我覺得主觀上確實好——半有依據半心里作用吧。不管怎么說吧,顏色還是很正的,而且確實自然。
自自然然真的挺好。
![]() | ![]() |
![]() |
小米 11 Ultra各個默認焦距拍攝
小米 11 Ultra色彩也沒啥問題。目測沒什么偏色的情況。
我經常看到很多人說這個手機顏色如何如何,那個手機顏色如何如何。作為從相機拍攝開始的攝影師,我還是認為色彩這件事兒只要不出大問題,一般感知度并不強。這5款手機色彩表現都不錯,都沒什么問題。
1.2.2 飽和度
![]() 華為 | ![]() vivo |
![]() OPPO | ![]() 一加 |
![]() 小米 |
在同一個場景中,有不那么藍的藍天,有花,有草。咱們看看各款手機的表現。
華為Mate 40 Pro+是比較暗淡的,太真實并不討好。
vivo X60 Pro+還是有一些偏黃。色彩飽和度算是自然吧。
OPPO Find X3 Pro表現最為鮮艷,而且我覺得不過分,很悅目。我喜歡。
一加 9 Pro算是自然吧。我也覺得挺好的。
小米 11 Ultra稍微有鮮艷的傾向,也算是自然吧。
所以關鍵是,你們喜歡哪個?
色彩方面,在我很長一段時間的拍攝中,我真的覺得不是一個感知度特別高的事兒。所以我覺得大家不用太糾結于此事。
1.3 畸變
畸變這個詞今年也總被提到。很多人會把畸變和透視效果搞混。簡單說畸變會讓畫面中的直線變彎,越靠近邊緣越彎。廣角鏡頭往往是像畫面外面鼓,叫桶形畸變。長焦鏡頭的畸變則是往畫面中心縮,叫枕形畸變。但是枕形畸變一般都不會太明顯。明顯的往往是桶形畸變,尤其是超廣角鏡頭上。
所以我們在一個有線條的地方拍一組超廣角鏡頭的對比。很容易就看出來誰畸變明顯了。
這個最大的圖就是小米11 Ultra。其它4款手機畸變都不明顯。那么其中OPPO Find X3 Pro和一加 9 Pro都宣稱加入了自由曲面——大家可以理解為更小效果更好的非球面鏡,這對于矯正畸變肯定是很有幫助的。
其實對于手機,包括卡片相機,后期根據已知的畸變結果進行算法的矯正更為常見。會損失一點畫質,但是問題不大。畢竟相機都這樣,也沒必要太苛求手機也要做到純光學矯正。
當然,肯在這件事上投入的OPPO和一加,我還是要點贊的。
那么說回小米,咱們光學不矯正,算法也不矯正,就不合適了。小米10至尊版的時候,0.5倍超廣角的畸變也是特別明顯。難道小米不在意這件事兒?
以上畫質部分就都說完了。畢竟這個價位的手機,非要找出誰在畫質上不可接受,我覺得那您的要求可能太高了。基本上符合各家旗艦級定位。
而且手機廠商各自不同方向的嘗試對于提升畫質也實實在在有幫助。比如大底、RYYB、微云臺,確實可以讓暗光環境下拍攝出更好的畫質。自由曲面確實有更好的畸變控制。更高的色深讓色彩看起來也確實舒服一點。OPPO在色彩方面真的很用心了。
但是接下來我更希望各個廠商能夠重視自己的短板。比如華為Mate 40 Pro+能不能加強3倍的調校。vivo X60 Pro+可以不可以重新升級潛望式長焦。OPPO Find X3 Pro能不能重視弱光畫質表現。一加 9 Pro可以不可以不太依賴銳化,調整算法。小米 11 Ultra注意一下超廣角畸變問題。
有不少人問我,怎么看到小米 11 Ultra和索尼黑卡比較。其實這是很沒道理的事兒。手機和相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沒什么可比性。發布會現場的實驗——其實我都沒看是什么。但是我都敢說,如果換個人來做,可能是另一種結果。所以真的別太在意畫質的比較。手機現在畫質真的好很多了,好到我覺得可以接受了,還不錯啊。但單純論畫質,還是屬于菜雞互啄的階段。
這張照片是索尼RX10M4拍攝的。也是1英寸的傳感器。你說手機怎么比?都是不同維度的東西。
也有人說再貴的手機也比不上2000多的單反。其實也不是啊。手機能刷微博,可以看視頻網站,可以打游戲。這些相機也做不了。
所以明白我說的不同維度是什么意思了吧?大卡車和小跑車是沒有可比性的。
取景是攝影四大技巧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了。之前我們提到的好的審美以及到達好的畫面,都包含在其中。但是對于器材來說,取景范圍的控制才是最重要的。
2.1 焦距
取景中和器材相關的最為重要的就是取景范圍。當然,俗話說“變焦可以靠走”,但是對于攝影師來說,更希望自己有不同的焦距來實現不同的取景范圍。比如對于使用相機拍照的攝影師,不同的鏡頭可以讓攝影師擁有不用的焦距。而不同的焦距往往決定了攝影師可以拍攝哪些題材。
換而言之,如果攝影師的攝影器材焦距不全,有的題材,您壓根拍不了。而更多的“鏡頭”往往能讓攝影師拍到,甚至是拍好。
我之前特地在微博上做了個小投票,其實目的就是在這篇文章中可以讓我們知道到底什么焦距是大家比較需要的。
對于一般人來說24-70這類的標準變焦鏡頭往往是最為實用了,這也是為什么這類鏡頭可以成為最為常見的套頭。(所以別抬杠,這是都不需要統計就極為明顯的數據。)
作為手機的第一個攝像頭,使用廣角,也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犧牲一點畫質,稍微數碼變焦一下,我們大體就能得到類似標準變焦鏡頭的效果了。
幾年前開始,手機廠商已經開始給用戶提供不同的焦距,但是與投票結果不同,超廣角鏡頭是手機上最為常見的第二鏡頭配置。去年開始,超廣角甚至升格為第二主攝了。其原因也很好理解,因為超廣角鏡頭更加容易實現在手機這種小空間內。
從統計結果來看,其實大家對于長焦的需要是非常明確的。但是相比起來,手機實現長焦往往是要用潛望式攝像頭來實現。成本高是一定的。這個成本不僅僅是硬件,還需要高超的設計。
對于一款主打拍照的手機來說,如果沒有10倍混合變焦,顯然在2021年是不合適的。甚至說作為攝影手機,10倍潛望式也應該普及了。
這樣說來,OPPO Find X3 Pro作為一個均衡的旗艦機,沒有配備潛望式攝像頭還算是說得過去,因為我不認為這是攝影旗艦。一加 9 Pro主打的就是影像,還聯合了哈蘇,卻沒有長焦,就真的是重要的缺失了。我覺得這一點來說,就是不合格!如果說長焦無用,請拿出證據,我保證分分鐘把臉打腫。
此外,我們看到投票中,定焦鏡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相機用戶來說,有了大三元之后,最需要的可能就是人像定焦鏡頭了。
50mm定焦鏡頭可以完美覆蓋人像和人文的題材,這也是為什么投票中排名第二的原因。
超廣角鏡頭排名第三,手機目前基本都有超廣角鏡頭,不表了。35mm定焦排名第四,85mm排名第五。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顯然,對于擁有5倍潛望鏡頭的手機來說,中間段配備一個2倍鏡頭(約50mm),既可以避免大數碼變焦比的出現,又可以擁有一個50mm的人像人文鏡頭。對于擁有10倍潛望式鏡頭的手機來說,中間段配備一個3倍鏡頭(約80mm),也在避免大變焦比之余,有了一個人像鏡頭。
所以鏡頭多是好事兒嗎?當然是好事!
咱們先看看各款手機有的焦距——超廣角和1倍主攝取景范圍的差異。
超廣角取景范圍中,最大的這張依然是畸變最大的小米11 Ultra。肉眼可見的彎啊。不過確確實實是最廣的。我看到有人說裁切一下就不彎了,我告訴你這是不可能的。該彎還是彎的。除非你裁切到幾個像素。
所以感慨一句啊,要是小米好好矯正畸變多好啊。
然后取景范圍廣的就是華為Mate 40 Pro+和vivo X60 Pro+。
廣角范圍最窄的就是OPPO Find X3 Pro和一加 9 Pro。
對于超廣角來說,取景范圍自然是越廣越好。但是也不必過于苛責OPPO和一加,因為沒差多少。不對比的話,感覺不出來。
主攝鏡頭的取景范圍,最廣的是vivo X60 Pro+。其次是OPPO Find X3 Pro、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華為Mate 40 Pro+是視野最窄的。
不過還是那句話,差異不算明顯,感知度不高。
除此之外,vivo X60 Pro+和OPPO Find X3 Pro都擁有2倍鏡頭。這個中焦距其實拍攝人像,人文,甚至建筑都是很好用的。
OPPO Find X3 Pro 2倍鏡頭拍攝
華為Mate 40 Pro+擁有3倍等效80mm左右的鏡頭。這其實可以作為一支很好的人像鏡頭。但是可惜的就是P40 Pro+也有這支鏡頭,當時我就和華為建議過將這支鏡頭往人像鏡頭方向調校。但是人家沒聽我的。甚至在人像模式下,就算你選擇3倍拍攝,依然是主攝鏡頭把畫面放大3倍。
華為Mate 40 Pro+人像模式下選擇3倍 依然是6.67mm(等效23mm)的主攝像頭拍攝的
我很奇怪為什么在人像模式下放棄了這么好的人像鏡頭。結果這個3倍鏡頭僅僅是作為大變焦的過渡。聯系上之前評測畫質部分,也是比較拖后腿的。華為接下來應該好好考慮補齊這個短板。
一加 9 Pro的3.3倍變焦倍率更是一言難盡,僅僅作為最長焦距,但是畫質也太一般。一加 9 Pro給我的感覺就是和長焦有仇一樣。微博上經常看到有人說一加9沒有長焦的問題。懟你的網友,未必是真恨你,恨鐵不成鋼也有一個“恨”字。
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和小米 11 Ultra都有一個5倍的檔位。等效差不多125mm左右,其實屬于中長焦。配合一下數碼變焦,可以達到10倍的混合變焦。一般來說10倍的效果還是可以的,不拍攝那種細節極為豐富,或者發個微博朋友圈什么的,都沒什么大問題。
vivo X60 Pro+ 10倍混合變焦
不過OPPO Find X3 Pro已經是混合變焦才能達到5倍。所以可以說OPPO Find X3 Pro是沒有長焦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并不把OPPO Find X3 Pro看成一個攝影類的旗艦手機的原因之一。
最長的就是華為Mate 40 Pro+了,有10倍的潛望式長焦。純光學等效焦距已經達到了真長焦標準。
華為Mate 40 Pro+拍攝
效果自然是更好一些。我認為未來能達到10倍的潛望式長焦鏡頭應該成為攝影旗艦手機的標配。
就像這張OPPO Find X3 Pro拍攝的照片,當時我發在微博很多人覺得很美。但這張是名副其實的長焦。是OPPO Find X3 Pro配合了施華洛世奇的望遠鏡拍攝的。
所以大家覺得長焦到底有用沒用呢?我沒想到這都能成為靈魂的拷問。
最后說說微距。
![]() 華為3倍鏡頭微距 | ![]() vivo 2倍鏡頭微距 |
![]() OPPO 微距 | ![]() 一加 2倍微距 |
![]() 小米長焦微距 | ![]() |
這個功能大多數廠商差別不大。值得一說的就是小米的長焦微距。其實焦距往往決定我們的拍攝距離。所以相機中常見的微距焦距大多都是中焦或者中長焦。廣角微距也有,但是沒那么廣泛。所以小米的“長焦微距”概念,思路是非常正確的。
有意思的是除了微距,OPPO Find X3 Pro還提供了顯微鏡功能(圖6)。可以呈現出30倍和60倍的微觀世界。我很喜歡這個功能。
取景可以說是攝影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別看畫質部分篇幅大,主要是想對比細致一點。但是在畫質可接受的范圍內,誰比誰好一點,或者誰比誰差一點,并不會太影響我們拍攝。
而少了某個攝像頭直接帶來的結果就是可能一部分題材你就拍不了了。比如一加 9 Pro可以說與雞蛋黃一樣的太陽永遠沒機會在一起。拍月亮恐怕也就是天上第一個小白點。如果缺失了50mm的2倍鏡頭,拍攝人像要么向透視效果妥協,要么和畫質妥協。
為什么焦距這么重要?你就問問買單反微單的這些人,鏡頭重要不重要就懂了。
這一局華為Mate 40 Pro+和vivo X60 Pro+明顯勝出。小米 11 Ultra就差在一個中焦。OPPO Find X3 Pro有中焦,然后放棄從長焦有點可惜。一加 9 Pro再說長焦沒用的話,我覺得就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最后夸一句OPPO,顯微鏡真的挺好玩。
盡管手機早就可以簡單地曝光控制——調節明暗,但是每次我線下講課的時候,都有差不多一半的人是不知道的。點擊手機取景畫面中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是一個對焦的過程。但是有沒有注意到旁邊出來個小太陽?往上滑,畫面變亮。往下拉,畫面變暗。
所以我一直覺得手機的攝影功能要做得簡單。但做得再簡單,也要去教育用戶如何使用。
3.1 專業模式
絕大多數手機都有專業模式。通過專業模式,我們往往可以更加好地控制曝光。比如拍攝銀河的時候,往往就是一個參數,調節到了就拍出來了。但是通過拉小太陽去調節曝光,卻實現不了。
大家現在會覺得專業模式除了蘋果誰都有啊,挺普通的一個功能啊。但是我要告訴大家,這個功能很多手機做得都不夠完全。比如早年vivo X27 Pro,這可是vivo的影像X系列啊,超廣角在專業模式下,曝光時間最長只能到0.6秒。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紅米某部我記不清型號的手機上。我猜早年很多型號的手機都有這樣的問題。
而對于現在這5款手機來說……
華為Mate 40 Pro+可以實現全部攝像頭專業模式全功能。
vivo X60 Pro+可以實現全部攝像頭專業模式全功能。
OPPO Find X3 Pro可以實現全部攝像頭專業模式全功能。
一加 9 Pro只能實現廣角主攝專業模式。
小米11 Ultra可以實現全部攝像頭專業模式全功能。
其中華為Mate 40 Pro+和vivo X60 Pro+,變為專業模式之后,切換攝像頭的區域大抵和普通模式相同。所以我們很容易明白在什么地方切換攝像頭。華為是一模一樣,而vivo X60 Pro+是從倍率變成了攝像頭名字和圖標,但因為位置不變。所以這兩款手機在專業模式下,100%不會讓你摸不到頭腦。
小米11 Ultra變為專業模式之后,攝像頭切換放在了參數后面,如果你要切換勢必會去找,倒也不難發現。第一次使用,可能會稍微愣一下。但是我覺得還好。
這方面OPPO Find X3 Pro設計就比較迷了。在普通模式下0.6、1、2、5的變焦區域變成了1、2、5,我自然以為1倍攝像頭,2倍攝像頭,以及5倍混合變焦切換。也以為超廣角沒有專業模式。但是實際情況是,鏡頭的切換跑到了界面上方。1、2、5倍的切換是針對當前攝像頭的。也就是超廣角、廣角和2倍鏡頭,在專業模式下,還可以在自己焦距基礎上,實現1、2、5倍的不同取景范圍。我覺得可以扣這個功能設計的獎金了,反人類的設計。
至于一加 9 Pro,切切實實沒找到打開除了1倍主攝以外其它鏡頭專業模式的方法。應該就是沒有。
我不好評判專業模式大家使用的頻率如何,以我本人感受來說,一般我是用不到的。但是真到了需要的時候,結果用不了,我會很抓狂。當年vivo X27還是提供了超廣角專業模式的,但是因為最長曝光時間只能達到0.6秒,已經讓我想在香港街頭摔機器了。
使用頻率是用戶的問題,但是有沒有,這是廠商的問題。
![]() 華為Mate 40 Pro+主攝專業模式 | ![]() vivo X60 Pro+主攝專業模式 |
![]() OPPO Find X3 Pro主攝專業模式 | ![]() 一加 9 Pro主攝專業模式 |
![]() 小米 11 Ultra主攝專業模式 |
尤其是對于拍攝銀河這類題材來說,專業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圖1到圖5,仍舊是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的順序。這5張照片是通過專業模式拍攝的。都拍攝下了銀河。但是我覺得華為Mate 40 Pro+好得很明顯。
此外,一加 9 Pro只有主攝可以使用專業模式,這一點要改進啊。與攝影旗艦的調性不符!
3.2 延時攝影
延時攝影是現在各種手機都有的功能。這個功能就是間隔固定的時間,一張一張拍攝,而每張照片將會變成視頻的一幀。最終形成一個類似于快放的視頻。間隔拍攝時間的長短,也對應了延時攝影的不同題材。
這個功能我想大家用的不多吧。主要原因是延時攝影往往依賴于穩定的三腳架。其實大可不必,找個地方能讓手機穩定呆住就行。比如一個礦泉水瓶,里面插三根木棍,就可以方便地把手機架住。
去年新智彗星可以說是天文的大事件了,畢竟6800年才來一次。天氣晴好的話,我們甚至可以用肉眼觀察到。
視頻加載中...
這段視頻就是手機和相機拍攝的延時攝影混剪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手機拍攝。當時使用的是華為P40 Pro+拍攝的延時攝影。
而這不是你想拍就能拍的,不但需要手機有延時攝影的功能,還需要這個功能也提供專業模式,簡單說就是不但我們可以控制間隔時間,還能讓我們控制每張照片——也就是視頻每一幀到底曝光到什么程度。因為很多星體是非常暗的,需要更強的曝光。
目前這5款手機中只有華為Mate 40 Pro+和小米 11 Ultra提供了這個功能。這也讓銀河延時拍攝成為了可能。
視頻加載中...
華為Mate 40 Pro+延時攝影專業模式拍攝
視頻加載中...
小米 11 Ultra 延時攝影專業模式拍攝
在我測試這兩款手機的時候,華為穩穩地拍攝了。因為從華為Mate 30 系列開始就有了延時攝影的專業模式。P40系列已經幫助我創作了不少星空的延時視頻了。
但是小米 11 Ultra卻讓我崩潰了。我調節了N次,一直都是黑乎乎的。我不確定是我操作的問題,還是真的是這個功能沒做好就上線了——似乎小米有這樣的前科。總之在折騰了一個多小時之后,我覺得是這個手機的問題。
其實這個功能非常簡單,當時拍攝時我遇到了幾個小白攝友,正好有用華為手機的。我大概花了1分鐘教給了他拍攝方法,他就會了。所以一般的手機用戶不用覺得這是多么高深的技術。其實手機攝影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所有復雜的操作變成簡單的操作,甚至就是一個開始鍵一個結束鍵搞定一切。
我非常建議手機廠商們利用強大的算法,研發專門的黃昏到星空到黎明延時攝影模式。對于攝影師來說,我們往往需要分段拍攝黃昏和星空,或者星空和黎明。如果手機算法可以實現曝光的完全控制,我覺得那真的是極好的。讓普通用戶點擊開始就開始延時攝影,點擊結束,一段絕美的星夜到日出的延時攝影大片就出來了。
3.3 逆光
大光比強反差場景,其實很常見。雖然專業的攝影人都知道拍攝風光最好的時間段是日出日落,其實拍人也是。但是一般人出去玩或者參加個旅行團,到了能拍照的地方基本都是響晴白日的。
光線那叫一個強!
相機拍照的話,我們會考慮前期怎么拍,后期怎么修。但是手機的好處不就是計算攝影嗎。多張合成,HDR,那都是瞬間完成的。所以手機的逆光拍攝效果,往往比相機直出的好看百倍。
我給這5款手機從上到下排列。左邊是超廣角拍攝的,右邊是主攝拍攝的。
從上到下分別為: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 OPPO Find X3 Pro、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我覺得從實際效果來說,真的都不錯!
曝光方面,除了一加 9 Pro,各家都提供了比較完備的手動曝光功能——專業模式。而延時攝影方面,還是華為的天下。
這部分我覺得各家要是想提高,最簡單的就是向華為看齊就行了。這話說得不好聽,但是管用。
虛實可以說是攝影中利用技巧實現拍攝目的最有效的手段了。虛實結合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化的過程。藝術化往往會給我們一個直觀的感受,一種符號的表達,一種象征性的傳遞。讓我們一下子抓住拍攝者的意圖。
所以表達美,強化美。虛實那是重要的攝影手段。
4.1 模擬景深虛化
手機傳感器再大,那也是小底。真實的光學淺景深效果還是很難達到的。所以模擬虛化就成為了常規的手段。早期假的一塌糊涂,而從vivo X30系列開始,我覺得模擬虛化已經變得好看了。
一般來說,手機的人像模式都是默認模擬虛化的。所以我就用人像模式來測試這個效果吧,順便把人像模式的美顏效果也說說。
4.1.1 虛化美化程度
![]() 華為Mate 40 Pro+人像模式 | ![]() vivo X60 Pro+人像模式 |
![]() OPPO Find X3 Pro人像模式 | ![]() 一加 9 Pro人像模式 |
![]() 小米 11 Ultra人像模式 |
我選了一個暗光區域來拍攝一組人像模式的照片。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一加 9 Pro,都可以虛化得比較明顯自然。
其中vivo X60 Pro+、一加 9 Pro在虛化的同時會強調光斑,讓畫面顯得更加好看。這是我很喜歡的。
而華為和小米隨著虛化加強,只會讓光斑變得更虛弱。嗯,虛化效果唯美方面,華為和小米一定是理工科生!
4.1.2 摳圖準確性
自然光下,我特地選擇了最可怕的大太陽天。看看誰可以把大光比也順便處理得不錯。
![]() 華為Mate 40 Pro+人像模式 | ![]() vivo X60 Pro+人像模式 |
![]() OPPO Find X3 Pro人像模式 | ![]() 一加 9 Pro人像模式 |
![]() 小米 11 Ultra人像模式 |
雖然我一直覺得模擬虛化方面華為是理工科生,但是理工科生的優點就是精確。摳圖方面華為確實做得很好。但是這個發黃的膚色,華為秒變“尼康”。
這一點在我寫的vivo X60 Pro+評測之后,vivo負責虛化組的小伙伴給我打過電話,他們也認為自己摳圖方面還不夠好。比如樹枝的虛化效果就非常混亂。但是我一直對于vivo的人像很喜歡。一方面是因為焦外模擬效果很美。另一方面就是美顏特別好看。我特別選擇了大太陽下面拍攝人像。你看5張照片中,就vivo拍攝的人物膚色發亮。而且白里透紅,特別“佳能”。
OPPO Find X3 Pro摳圖也在樹枝部分出現了小混亂。但是因為對于整個畫面影響不大。所以整體觀感還是很好的。整體降低畫面反差,做得也不錯。
一加 9 Pro的摳圖很不穩定,拍攝兩三張,就有一張人物輪廓有明顯問題的。但是好在挑那些人物輪廓摳的比較好的,整體效果就還不錯。
小米 11 Ultra人物輪廓摳圖稍顯粗糙,但是還好,影響不大。而背景的模擬虛化不少地方也會穿幫。但是也還湊合,影響不大。壓高光減少畫面反差的效果做得倒是真不錯。
4.1.3 是否可調節
拍攝完成后,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小米 11 Ultra都可以再后期調節虛化效果,以及對焦點位置。
簡單說可以先拍照后對焦。虛化效果也可以變化。這個功能我很喜歡。
這個功能華為和vivo做得一樣好。小米雖然也有,但是小米 11 Ultra調節背景虛化程度時,變化不是很明顯。感覺就是功能做了,但是沒做好。你看就是老毛病!
而OPPO Find X3 Pro和一加 9 Pro,我找了幾天,愣是沒找到這個功能。可能大抵差不多,真的沒有吧!2021年了……
在人像模式方面,我覺得華為的好處就是在于摳圖精確。但是問題在于人物膚色太難看了。這一點我一直在和華為提。焦外虛化自然,但是我覺得可以加點唯美。美,未必要真實。
vivo是比較得我心的。最主要的就是人物好看,尤其是膚色。同時虛化非常美。但是我不知道為什么X60系列這一代摳圖似乎比起X30和X50系列有退步。是換了算法了么?
OPPO和一加的美顏效果其實還可以的。但是后期調節虛化區域和虛化程度這個功能居然沒有。我覺得很不好。
小米手機我覺得和華為在拍攝人像上調性差不多。都是理工科思維,但是摳圖還沒華為做得好。人物膚色也不怎么樣。降低反差方面倒還可以。
模特小姐姐本人喜歡vivo拍攝的效果。嗯,記住,模特喜歡最重要。
作為攝影師我負責拍人。但是我也讓小姐姐自拍了兩組。好不好呢?您自己評判。
我能說的就是自拍時,都可以通過屏幕補光。華為、vivo、OPPO是有柔光環——屏幕上四周一圈變白。一加和小米則是按下快門后整個屏幕變白補光。
樣片順序依然是: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一加 9 Pro、小米 11 Ultra
![]() | ![]() |
![]() | ![]() |
![]() | ![]() |
![]() | ![]() |
![]() | ![]() |
反正小姐姐自拍的時候,拿到vivo、OPPO和一加時比較開心。
4.2 模擬慢門
手機因為光圈往往無法調節,所以只能以最大光圈姿態出現,論起來還都是大光圈。這樣一來,如果我們想拍攝慢門,似乎只有通過濾鏡一個手段了。對于相機攝影來說,大白天就算是縮小光圈往往也得不到長時間的曝光。不過相比起相機的身材,相機包里放兩片ND鏡往往不是什么大問題。
但是手機勝在便攜,在外加一個設備裝ND鏡,實在是毀了手機的便攜性。所以針對這個問題,很多廠牌的手機有了模擬慢門的功能。最早的努比亞(效果一般,縮小像素),到我覺得特別實用的華為、榮耀,后來很聽建議的小米,以及被我催了好多年終于有了的vivo,都可以看到這個功能。
很多人對于這個功能不以為然,但是如果您喜歡攝影,或者使用過這個功能,都會認為這是極為重要,應該說必要的功能。要不然攝影技術缺了一塊啊!
我測試的5款手機里,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小米11 Ultra都有這個功能。分別叫“流光快門”、“時光慢門”、“長曝光”。
小米10至尊版曾經傷過我的心。拍攝星軌的時候,畫面非常暗……聊聊兩三條星軌能看到。算法實在成問題。
小米10至尊版拍攝
拍攝成這樣的星軌,就是垃圾……
所以我找了一天天氣好去拍攝了星軌。
華為Mate 40 Pro+拍攝
vivo X60 Pro+拍攝
小米 11 Ultra拍攝
大家不用糾結鍋的顏色。這主要是周圍其他拍攝的人,有的不太講公德,用燈晃的。我們就看星軌。可以說華為、vivo和小米都有非常好看的星軌。
嗯,小米,你終于進步了。原來這個功能就是擺設,現在挺好,挺好。我很欣慰。
模擬慢門功能有什么好的呢?咱們直接看點樣片。
vivo X60 Pro+拍攝光繪效果
vivo X60 Pro+拍攝車水馬龍效果
華為P30 Pro拍攝的車水馬龍效果
華為P40 Pro使用車水馬龍功能拍攝的閃電
華為P20 Pro拍攝的絲絹流水
vivo X60 Pro+拍攝行人霧化效果
華為Mate 40 Pro+拍攝的絲絹流水
如果沒有模擬慢門功能的手機想拍攝這樣的效果,那就麻煩了。首先要有合適的配件。比如中灰鏡——用于減少通光速度,延長曝光時間。然后再使用專業模式,調節長曝光。
總之就和相機拍攝沒什么區別了。很麻煩,門檻很高。普通手機攝影用戶不太可能去嘗試。
而有了模擬慢門功能,用戶只需要點擊開始,就可以從手機屏幕中看到畫面的變化,如果有了自己想要的效果,點擊結束。直接就是上面大家看到的那些樣片了。我們不需要什么專業的攝影知識。手機的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搞定這一切。
這就是為什么我一直說,對于攝影手機,功能要比性能更加重要!
慢門是攝影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手法。沒有這個功能是不對的!手機的光圈是無法縮小的!所以慢門的實現,往往就是需要算法模擬。
OPPO Find X3 Pro是一個綜合型旗艦手機,并不是主打攝影功能,所以沒有還算是有借口(其實沒啥借口,這個建議我很多年前就和OPPO提過)。一加 9 Pro既然是要主打影像,這樣的缺失對于攝影創作是非常不利的!
華為Mate 40 Pro+、vivo X60 Pro+、小米 11 Ultra雖然都有這個功能,但是也有差別。
華為Mate 40 Pro+是可以在各個攝像頭實現模擬慢門的功能。而vivo X60 Pro+和小米 11 Ultra只能使用主攝。
我覺得這也是vivo和小米接下來要做的。
總結一下虛實部分吧。模擬大光圈主要用于拍攝人像,而人像功能并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衡量,往往要找感覺。為什么長久以來我一直比較推崇vivo的人像,不僅僅是調教很好的人像鏡頭,更重要的是對于“美”的理解。據路邊社小道消息,vivo有一個300人的攝影師團隊,就是告訴工程師什么是美的。
這也是為什么去年華為和vivo兩強相較的時候,vivo可以在人像上壓過華為一頭的原因,也是為什么vivo是我身邊常備的手機。
但是去年的手機中,模擬長曝只有華為立得住。小米雖然有這個功能,但是實在做得太差。嗯,今年趕上來了點。vivo也在今年初有了這個功能,而且效果不錯。當然,作為完備性方面,還是比華為差了半個身位。
從虛實這個大方面整體看來,vivo反而綜合實力更強一些。但是別忘了,好好練摳圖。
華為呢,被蓋住了風頭。就好好反思自己為什么這么多年了,流光快門功能沒新的突破。還有就是那個僵尸一樣的膚色,到底什么時候能改改?
小米,終于知道自己做得不好,已經開始改了。這就是好事兒。多聽聽攝影師教育你,少聽米粉吹你的硬件參數,對你進步會比較好。
至于OPPO和一加,其實從人像表現來看,審美是在線的。但我覺得他們壓根沒明白虛實這方面對于攝影藝術表達到底多重要。所以,嗯,人像模式表現還不錯。就這樣吧。
構圖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審美能力。但是器材不重要嗎?也不是,器材可以很好地輔助我們達到我們應該有的審美。比如構圖輔助線,比如電子水平儀。
構圖輔助線其實每家都有,而且攝影最為重要的三分線肯定是有的。這樣我們很容易用畫面中的重要線條去卡三分線,或者以三分線作為基準,放到合適的位置。而三分法又是那么簡單易學。基本上用心的人拿出5分鐘學習下,構圖就可以超過80%手機用戶了。這個功能一定要開。一般就是在相機模式下點擊設置打開。
除了三分線,其實對于構圖來說還有一個功能非常有用——虛擬水平儀。通常來說,我們不管是拍攝自然風景,還是建筑,端平畫面是很重要的。就算是拍攝人像,背景也往往是自然風景或者建筑。
對于手機來說,本身有感知水平垂直的裝置,所以有虛擬水平儀只是工程師動動手的事兒。這5款手機都有虛擬水平儀,甚至我覺得現在所有的手機都有虛擬水平儀。
但是,只有Mate 40 Pro+、OPPO Find X3 Pro和小米11 Ultra這三款手機在普通拍攝模式時也提供了這個功能。
我很想問問,vivo和一加,是不是覺得“不專業”的拍攝模式,端不平也無所謂了?這個功能開放在普通拍照模式中很難嗎?哦,也別太冤枉了vivo,時光慢門中也可以打開電子水平儀。但是為什么不也放到普通模式呢?
其中OPPO Find X3 Pro的水平儀我覺得稍微有點不那么明顯,在一些比較難受的角度取景時,不容易看清楚。不過只要你有,在任何模式都有,我還是要夸你的。
而Mate 40 Pro+和小米11 Ultra不但很清楚,而且畫面中心點也很明顯。其中小米是有專門功能開啟顯示畫面中心的。這對于我們構圖都會很有幫助。
這種沒什么成本,卻很方便的功能,該給就給吧!
這段時間手機發布新機非常頻繁。看到了很多人在評測手機拍攝功能,我也比較有攻擊性地發過微博說“數碼博主懂個屁的攝影”,因為真的是這樣。我沒看到誰說攝影說到點上的。在我看來不是手機給了我們什么,我們去評測什么。而是攝影需要什么,我們去評測什么,如果手機沒提供,那就是最大的問題。
做得好與不好,是程度差別。做與不做,是有無問題。您這個月吃飯了么?吃了,棒子面就著野菜。是挺慘的。您再問問他,那他這個月吃飯了么?沒吃。餓死了。這就是差別。
畫質、取景、曝光、虛實、構圖,這5個維度并不是平等的。取景決定了你能拍什么,不能拍什么。曝光和虛實,決定了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畫質和構圖,只是說怎么能做得更好。
畫質是重要,但是到了旗艦級的比拼。說實話,最差的那一款,我也覺得還不錯。
所以對于目前的手機攝影來說,真正決定攝影師體驗的,是取景、曝光、虛實這3個方面的差異。做得好的就是好攝影手機。
我分別給每一款手機做一個總結吧。
華為Mate 40 Pro+
難聽的——這么多年了,人像膚色好好解決解決吧。還有功能性的進步這一年我是沒看到。咱們要來點新突破了。還有就是3倍鏡頭效果做得太一般了,余總知道嗎?
好聽的——至少你現在還是我的第一主力機,全面開放的功能,讓我在各種場景下都不會抓狂。而我本人呢,極少拍姑娘。
vivo X60 Pro+
難聽的——摳圖的問題怎么能有退步的感覺呢?照片色彩發黃不知道注意了沒有。水平儀的事兒我和vivo提過,上點心吧,這個分分鐘就能加上的。
好聽的——時光慢門功能加上真的好,雖然還不全面,不過效果真不錯。人像表現依舊出色,我很欣慰2倍人像頭依然存在,好東西!華為還是我第一主力機的重要原因是我那些銀行軟件暫時懶得搬家。而且我時時刻刻帶著你,你們是雙主力。
OPPO Find X3 Pro
難聽的——你并不是攝影旗艦手機。所以我對你要求沒那么高。暗光的問題看看怎么提高提高,雖然不算差的,但是畢竟一般人也會常用。
好聽的——雖然感知度不強,但是我要說你的色彩真的很好。還有一如既往保持了OPPO旗艦機高水準的清晰度。憑著兩點,一般人最常用的普通拍照模式,你表現得非常優異。
一加 9 Pro
難聽的——我只是把你當成剛剛入攝影門的手機品牌。我之前對你的期望都是因為你的三年影像計劃,這只是第一年。太多影像的需求你壓根沒搞明白。和哈蘇合作并不能讓你一下子就懂攝影了。想做攝影機皇,好好看看上面通篇的差距。
好聽的——如果未來三年都保持今年的進步,我覺得你現在走在了通往機皇之路。作為剛開始努力做攝影的手機品牌,這第一步我覺得還不錯。此外我覺得一加美學基礎不錯。
小米 11 Ultra
難聽的——功能不是做出來就完事兒了,還要能用。如果差到不能用,那真的等于沒做。功能沒做好就上線,這樣的話自己沒少聽到吧?我第一次這么深度用小米,給我的都是這個感覺。咱們要的安卓之光是持久穩定的,不是閃來閃去的。
好聽的——勇于堆料,別人想要什么功能馬上積極響應。這個真的好。只要有好的意見渠道,我覺得小米進步會非常快。
什么是攝影機皇?這個我無法給一個準確的答案。畢竟手機時時刻刻都在進步。我覺得華為P50系列又要發布了。我匆匆寫下這篇文章也是想在P50之前先來一次總結。新機器總會有,等下一臺一起做,那就永遠等著吧。
所以什么是攝影機皇?我覺得是未來各個品牌在影像上的不斷進步。
如果你非要我選一臺,指望著看我這篇文章換手機。這樣吧,如果我只能用一臺手機。我要去旅行了,可能什么都需要拍。我想在這5臺里,不,在現在的所有手機里,我會選擇vivo X60 Pro+。如果擺明不拍人像了,我肯定選擇華為Mate 40 Pro+。
vivo X60 Pro+ ≥ 華為Mate 40 Pro+ > 小米 11 Ultra > OPPO Find X3 Pro > 一加 9 Pro
本文僅僅針對手機的攝影功能,而且基本只局限于攝影。
手機是一個綜合性的產品。我在選擇手機的時候,攝影是我主要,甚至是全部的參考因素。
所以什么處理器啊,什么屏幕效果啊,什么品質感啊,外觀設計啊,都不在我的考慮范圍。比如一加手機外殼的質感,真的特別特別好。這都是本文壓根提不到的。
所以請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參考本文吧。
在寫本文之前我就說了,這篇文章可能至少得罪三家到四家手機品牌。應該會斷掉我一家到兩家的商業合作。當然,這個主要看手機品牌自己對于媒體的容忍能力,以及對于意見的容忍能力。
本文雖然是我主觀的感受,但是都是實話實說。
鑒于以后商業的飯越來越難恰。我把我的攝影課程放在了文末了解更多。如果您真的想花點錢學習攝影,而且是從0開始的。我保證我就是最好的。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國產數碼相機排行榜,國產數碼相機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