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當代國學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36創(chuàng)業(yè)加盟網給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國學教育(當代國學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國學者,一國固有之學術。而“學術”包括“學”和“術”,“學”屬理論、思想,“術”屬技藝、工具。由此而論,國學大體可以認為是由“學”與“術”構成的博大精深的體系。這一體系,用梁啟超的話說就是“世界第一個豐富礦穴”(《治國學的兩條大路》,《梁啟超哲學思想論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而這個“豐富礦穴”中有怡人情者,有開民智者,有明事理者,有養(yǎng)身心者,有治國平天下者。但國學無不產生于特定的時空,也無不由特定的主體提出,從而表現(xiàn)出局限性;而且,我們從事國學教育的人員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價值立場、國學修養(yǎng)、傳播技能等因素的影響。這就意味著國學教育存在需要注意并克服的問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國學教育必須客觀地陳述知識與意蘊。國學知識是非常豐富龐雜的,因此在國學教育實踐中需要對國學知識和意蘊進行鑒別、梳理。我們認為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常識層面的鑒別,就是憑常識即可以判斷事物的精粗、優(yōu)劣。比如,“三從四德”,所謂“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儀禮·喪服·子夏傳》),所謂“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周禮·天官·九嬪》)。顯然,“三從”已不可能,而“四德”,特別是婦德的核心“貞順”,更不現(xiàn)實。“貞”是要求女子堅守節(jié)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要求女子“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逆來順受。無疑,憑常識就可以判斷“三從四德”已跟不上時代,它不僅是對女子身體的束縛,也是對女子精神的侵害。因此,當我們講到“三從四德”時,就必須客觀地解釋和陳述,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甚至故意混淆是非,頌為美德。二是理性層面的鑒別,就是依靠理性判斷事物的精粗、優(yōu)劣。比如,將“陰陽”理解成對女性的歧視,是重男輕女,是專制主義。這顯然是沒有接觸到客觀陳述的“陰陽”知識之結果,這就需要對“陰陽”進行分析,客觀地陳述“陰陽”的內涵、氤氳,從而明白“陰陽”是中國哲學中的基本范疇,是事物產生的內在原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動力,也是宇宙豐富多彩的根源。
二、國學教育必須使其思想內容與時俱進。以儒家“家”觀念為例,在宗法社會里,家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價值,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推動社會發(fā)展都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儒家的“家”觀念是特定時空的產物,而且非常龐雜,需要我們去分析、辯明。比如,《禮記·內則》云:“男不言內,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奠之國學教育,而后取之。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內言不出,外言不入。”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男子不談家務事,女子不談公務事;男女之間不能直接傳遞東西,不得已要傳遞國學教育,必須放在竹筐上,由男或女去取;居內的女子與居外的男子不能共用一口井,不能共用浴室,不能共用臥席,不能相互借東西,不能混穿衣裳;婦女的家務事不說給男子聽,男子的公務事不說給女子聽。無疑,這些禮節(jié)或規(guī)范在現(xiàn)代社會完全喪失了其存在的空間。因此,對于儒家的“家”觀念必須全面、深刻地加以分析和檢討,特別是要與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家”結合起來思考,不能籠統(tǒng)地、抽象地演繹儒家“家”觀念的價值。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家”發(fā)生了巨大、深刻的變化,發(fā)掘、宣傳儒家“家”觀念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不僅要檢討儒家“家”觀念本身內容的局限性,更應該以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家”為參照,豐富和發(fā)展儒家的“家”觀念。《禮記·學記》說:“大學之教也時。”就是強調教育必須按照時令(季節(jié))而展開,不同的季節(jié)安排不同的內容,要與時俱進。概言之,國學教育也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以對國學思想內容進行最佳調適。
三、國學教育必須選取最有效的傳授方式。其一是平等施教,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須做得個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傳習錄》下)這樣才能接地氣,才能為聽眾所接受。其二是因材施教。接受國學培訓的人員,其文化知識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在國學內容準備、設計等方面都必須有針對性,才會有積極效果。比如我們講儒學,如果聽課的對象分別是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那么我們準備的教學內容就應該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就是要求根據天生資質和文化知識層次的不同對人展開教育。其三是技藝施教。事實上,悠久的教育教學史中留下了豐富的教育技巧和教學方法,而現(xiàn)代高科技又為教學方法充實了新內容,因而當代國學教育可選擇的技巧和方法是多姿多彩的。
四、國學教育必須以宣傳真精神為訴求。這里的“真精神”,也就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國學中的精華,是“正能量”。當下的國學教育實踐中存在著種種違背國學“真精神”的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國學教育的娛樂化。比如戲說王陽明,有人在描述王陽明時,為了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和低級趣味,肆意編造橋段,極度夸張,虛構王陽明形象。二是國學教育的魚目混珠化。比如將糟粕當精華宣傳,神醫(yī)張悟本臆造中醫(yī)理論,“發(fā)明”雞血療法、甩手療法、綠豆茄子療法等,鼓吹“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三是國學教育的功利化,國學教育僅僅被作為牟利的工具。當今國學教育必須重視國學“真精神”、國學精華的宣傳和普及。儒學的仁義、誠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精神,道家的自然、質樸、寬容、謙下等品質,佛教的奉獻、慈悲、度人等情懷,都是國學中的真精神、核心理念,也是國學中的精華。即是說,所謂國學教育,最需要傳承的內容是這些,最需要普及的內容是這些,最需要發(fā)揚光大的內容還是這些。
(作者:李承貴,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國學教育(當代國學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chuàng)業(yè)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yè)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