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動車,助動車和電動車一樣嗎,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助動車,助動車和電動車一樣嗎。
助動車,助動車和電動車一樣嗎。
圖片來源:東方IC
潘高峰/文
五一將至,新修訂的《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即將實施。
根據這個號稱“史上最嚴”的“條例”,不少地方開始用對機動車的要求來管理非機動車。比如駕駛非機動車不能打手機和瀏覽電子設備,比如斑馬線上禮讓行人,又比如騎行時必須佩戴安全頭盔等。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過千萬,實際在用的約有800余萬輛。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面廣量大的騎行者,管理起來會不會法不責眾?新規會不會遇上執行難?很多人對此持觀望態度。
昨天聽到一個數字,有些震驚:在遠離市中心的近郊金山區,電動自行車安全頭盔佩戴率竟已達到97%以上,位列全市第一。也正因為如此,近一年來,金山區涉電動自行車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下降了近四成。
這個97%是如何做到的?要知道,這是在新“條例”正式實施前無罰則條件下實現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一罰了之”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新規深入人心,需要更多“繡花”般的精細治理。
好習慣養成絕非一蹴而就。早在去年4月1日,金山區就從“生命至上”的高度,發動各方來推動這件事。一年多以來,從“要我戴”到“我要戴”,觀念轉變的背后,既有不厭其煩的水磨工夫,也有絞盡腦汁的創新舉措。
首先當然還是笨辦法。比如,金山區有不少地方是農村,村道路上有“大喇叭”,每家每戶還有“小喇叭”。各村就通過“小廣播”開展“洗腦式”宣傳,要求騎電瓶車外出必須佩戴安全頭盔。
又比如許多企業和工地,電動自行車代步者人數眾多,交警和派出所民警一家家上門,用“算賬式”宣傳打動人心——“一個頭盔100多塊,但工人上下班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要算工傷的呀,嚴重一點的,企業承擔的各種費用要幾萬、十幾萬,而且工人上不了班,還耽誤工程進度,不劃算。”你別說,這樣的宣傳真的有效,一家生產電纜的企業,馬上買了1500余頂安全頭盔免費送給員工。
針對電動自行車騎行的最大群體——快遞和外賣小哥,同樣的“小算盤”也很管用。“發生交通事故時,60%左右的人會頭部著地,胳膊、腿斷了還有康復可能,頭部要是受傷,可能人就沒了。”“你們別總是想著接單越多,賺的越多,出了交通事故,接不了單,那就是零收入。”
交警還定期參加快遞、外賣企業“晨會”,宣講交通安全法規和交通安全知識,指導企業制定相關安全制度,甚至還動員快遞、外賣企業將宣傳單放在遞送物品的袋子里,讓走街串巷的小哥成了佩戴安全頭盔的流動宣傳員。
除了挖空心思的宣傳,還有想方設法的創新。比如,針對不少員工容易忘戴頭盔,金山分局交警支隊和山陽派出所在一些企業和工地設置了“共享頭盔”專用柜,工人上班戴安全頭盔,到工地后才能去專用柜換上安全帽。換下的安全頭盔,正好可供下班的員工使用。一些工地出入口,除了設置各種交通安全提醒標志,還安裝了感應式提醒喇叭,電動自行車經過工地出入口時,就會自動發出佩戴安全頭盔的提示語。
金山區還在主要路口設置了交通安全“勸導站”,安排民警、輔警執勤。一旦發現未佩戴安全頭盔的騎行者,就帶到勸導站里,登記人員信息后,播放一段5分鐘左右的佩戴安全頭盔宣傳片,結合實例講解交通安全知識。
這些勸導站里,同樣設置了“共享頭盔”,未佩戴安全頭盔的市民,可以先行借用,限期歸還。考慮到疫情防控,“共享頭盔”還搭配了一次性浴帽,每用一次還要消毒處理,確保衛生。
這些點點滴滴的做法,見心思,有溫情,讓人敬佩也讓人感動。上海是一個崇尚法治的城市,但上海的社會治理從來就不是“一刀切”,而是在取得最廣泛的社會共識之后,再精心布局,全力推動,以取得最佳效果。這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些年,上海干成了不少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禁燃煙花,比如垃圾分類等。這也讓我們堅信,在繡花治理的經驗積累下,在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推動下,上海管好機動車之后,同樣有能力啃下非機動車管理這塊“硬骨頭”。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助動車,助動車和電動車一樣嗎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