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牌裝修公司,上海頂級裝修公司,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上海品牌裝修公司,上海頂級裝修公司。
上海品牌裝修公司,上海頂級裝修公司。
張園俯瞰(視覺中國)
上海張園,位于靜安區的核心地帶,是由吳江路、石門一路、威海路及茂名北路圍合而成的街坊。它曾經是近代上海著名的公共娛樂場所“張家花園”(又名味莼園)的所在地,后又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演變為里弄街坊,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可謂上海極其珍貴的城市及建筑遺產資源。
回望張園的城市空間以及建筑發展史,考察其私園、里弄以及花園住宅的衍變,我們或許能夠找尋到張園留下的建筑遺產之于這座城市的意義。
早期為上海私家園林之最,也是當時上海最著名的具有娛樂性質的經營性私園
1880至1890年代,上海掀起營造經營性私園的熱潮。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的申園,是上海最早的經營性私園,由公一馬房業主集資而建,占地12畝,位于靜安寺邊。同年,無錫旅滬知名人士張叔和重金在距離申園不遠處從英國僑民手里買下21畝農莊土地,用以其老母頤養天年,取名“味莼園”,俗稱“張家花園”。隨后的若干年,張氏逐漸擴展張園,使得全園面積達61畝,為上海私家園林之最,也是上海最著名的具有娛樂性質的經營性私園。
1893年地標建筑“安塏第”的建成更令張園在上海聲名大噪。據熊月之《張園,晚清上海一個公共空間研究》一文記載,此樓由有恒洋行英國工程師景斯美(Thomas William Kingsmill,1837-1910,上海最早的建筑師事務所有恒洋行創始人)設計,浙西名匠何祖安承建,1892年9月12日動工,歷時一年,1893年10月初竣工。景斯美以英文Arcadia Hall名其樓,意為世外桃源,與“味莼園”意思相通,中文名取其諧音“安塏第”。其建筑以不同形狀的屋頂結合錯落的塔樓和煙囪,構成了華麗的立面變化組合,當時登上塔樓,可以眺望這個租界區域。
作為一個經營性私園,晚清是張園的黃金時代,匯集了游玩攬勝的游客。尤其是張園作為清末民初租界內進步人士理想的集會場所,記錄了章炳麟、吳敬恒、蔡元培、馬君武、沈步洲等近代著名人物疾呼變革、傳播革命思想的歷史,以及霍元甲驚走英國大力士、擊敗日本柔道會首領的重要歷史事件,擴展了張園作為經營性私園的內涵,使得張園成為當時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動場所。
后來,許是厭倦了張園的熱鬧,張氏收回了張園出租的經營權,在園子里享受清幽之境。隨著彼時市民公園以及城市公共娛樂空間的升級換代,經營性園林的功能逐漸被替代。到了1918年,張園同其周邊的“愚園”一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上海經營性私園作為一個過渡形式,逐漸為公園及新興的室內游樂場、電影院等公共娛樂場所所取代。
1919年,張氏去世之后,張園的土地逐漸被購去做地產開發。而“安塏第”也于這一時期拆卸。張園作為經營性私園的歷史也就此結束了。
早期張園“安塏第”明信片
1920年代起轉身為里弄住宅,細分地塊形狀大小各不相同,開發的住宅產品異常豐富
根據同濟大學盧永毅教授的研究(《張園地區歷史建筑研究》,2015),隨著上海公共租界不斷向西拓展城市邊界,1920年代的張園地塊成為地產商眼中的熱土。張園也從作為一個完整的經營性私園地塊逐漸根據土地經濟利益拆分為20多塊小地塊并進行住宅開發。其中,最大的一塊面積為4.9畝,最小的一塊面積僅為0.5畝。
1910年代年慕爾鳴路(今茂名北路)的修通使張園獲得了臨街界面,這能吸引房地產開發商的興趣,于是靠近此路的地皮從張園被劃了出去,再分成三塊出售。接下來的1923-1927年間,陸續建成了德慶里一至六弄以及榮康里三條弄堂和震興里的三條弄堂。
在1926年普益地產所繪制的上海地價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園當時的土地價值。比起外灘區域,地價是很低的,但比起租界以西的愚園路等區域,地價又相對較高。這樣一個地價的估值也影響到了張園的再開發模式。作為住宅為主的街坊,張園的里弄建筑不像是地價較低的愚園路一帶以聯排大型的里弄開發為主,而是體現了見縫插針、精打細算的多樣化小地塊開發的特點。
臨街地塊開發完成后,街區內部的細分地塊也漸漸在1920年代至1930年開發成了各式里弄。在張園地塊中部,則形成了一個總弄,即今天泰興路的延伸段威海路590弄,寬達9米。在總弄之下,有設置主弄與支弄。其中總弄與主弄可供汽車進出。街區的弄網結構豐富而自有其生成邏輯。至1940年代,張園區域的里弄建設基本完成。
張園區域的細分地塊形狀大小各不相同,開發的住宅產品也異常豐富。尺度上來說,從單開間到五開間都有。風格上來說,從1920年代早期盛行的古典主義、折衷主義到1920年代晚期盛行的裝飾藝術主義一應俱全。多樣的戶型平面和多種風格特色的建筑組團吸引了城市不同客群對于住宅的需求。
張園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山墻(攝影:壽幼森)
集上海里弄建筑之大成,其中建于1928年的“張園大客堂”頗具特色
從建筑的類型上來說,張園里弄建筑包括了石庫門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里弄公館以及花園住宅四大類型。可謂是集上海里弄建筑之大成。
石庫門住宅是張園建設的最多的住宅產品。其中有三堂兩廂五開間的大宅,也有像沿茂名路一側的聯排石庫門住宅如震興里。張園的新式里弄則比較少見,多是單排里弄,不成體系。其與石庫門里弄的區別主要在于入戶處由高聳的石庫門天井改為了更親切的院子。
在張園的石庫門住宅中,里弄公館比一般石庫門住宅更為考究。所謂里弄公館,一般為里弄開發者的自用住宅。其建設、開發與相鄰的里弄同步。風格上與里弄建筑類似,但為獨棟住宅,體量比單元住宅更大,裝修也更為豪華。
建于1928年的“張園大客堂”是比較知名的一例(590弄72支弄1號)。“張園大客堂”地塊由東西兩座多進式三開間石庫門住宅并置,中間設一輔弄,類似避弄。其中東側的石庫門院落則細分為南北兩戶各出入口。西側住宅則毗鄰590弄,帶有更多公共屬性,開間更寬,帶有里弄公館的特征。據說其主人是從事銀行金融業的張姓人家。細究其平面,則更像是脫胎于傳統江南多進式住宅的平面,只是在用材以及建筑風格上引入了近代石庫門建筑的特征。在1930年代中后期,西側公館曾租設私立光明小學及中學。1942至1946年間,復旦大學學生程迪和還在這里租房開辦了“樹群義務夜中學”。而在2010年代,這棟公館主要以“張園大客堂“聞名,成為南京西路街道的張園綜合活動中心。
另外一處里弄公館案例則是位于590弄南側,由大耀建筑公司設計,1932年建成。其主人原為王憲臣,為麥加利洋行的大班。其地塊布局與“張園大客堂”類似,東側沿590弄的41號辟為多進式的里弄公館,緊鄰里弄公館西側的35支弄則建造有三棟南北毗鄰的三開間石庫門住宅,據說是王氏給子女居住的。
姜建忠油畫《張園》
現存“花園住宅”中,最出名的或許是被稱為“斜橋弄巨廈”的吳氏大宅
張園的花園住宅同一般意義上上海的西式花園洋房有所不同。它的所有者多是華人大班家族,體現了當時華人富商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這些花園住宅建筑面積比一般的花園洋房更大,故有稱之為“巨廈”者。
比如張園590弄77號王氏住宅,占據了單個地塊,獨立開發,不帶配套的里弄住宅,建筑面積超過2000平米。這棟建筑的戶主是王俊臣。王俊臣當時是花旗洋行的買辦。據王氏后人回憶,當時王有三房太太,子女眾多,加上40余名傭人,一大家子居住在這一大宅之中。有趣的是,其平面格局和“張園大客堂”一樣,也是兩棟三開間的大宅一東一西并置,中間留有一條輔弄。而立面上則把這兩棟樓通過中軸線的穹頂整合為一個立面,一樓則為外廊。其設計者為Graham Brown & Wingrove Architects。圖簽時間是1921年。
張園現存“花園住宅”中,最出名的或許是被稱為“斜橋弄巨廈”的吳氏大宅了。此建筑由當時滬上炙手可熱的建筑師鄔達克于1931年設計。而建筑的主人正是早先王俊臣在花旗洋行的副手吳培初。1932年,吳培初接替王俊憲繼任花旗洋行買辦。斜橋弄巨廈也于同年建成,風頭一時壓過同在張園的王氏大宅。而巧合的是,斜橋弄巨廈也采用了兩個三開間并置的平面布局。在統一的折衷主義立面之內,西宅的內部裝潢偏向中國古典元素,而東宅室內則與外部的西式風格保持一致。這一獨特的建筑布局以及風格的選擇也與同樣子女眾多的吳培初的自身需求息息相關。鄔達克在此建筑中再度體現了其以客戶為本的設計理念,并融入了他雜糅的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筑技巧。1949年以后,吳氏將此建筑賣出,隨后的半個多世紀,一直作為公惠醫院使用。
張園斜橋弄巨廈設計圖紙,民國《建筑月刊》刊
這些建筑遺產具有豐富多樣的細部與材料,體現近代建筑工藝以及審美趣味的變化
張園近代建筑遺產所留下的豐富的建筑類型,也當然具有豐富多樣的細部與材料。舉例來說,1920年代初期張園的石庫門建筑,其入戶門框采用的是金山石料(一種產自蘇州的優質花崗巖),石庫門的風格多為繁復的古典主義風格。到了1920年代中后期,石庫門框則更多會采用水刷石飾面,石庫門的風格趨于簡化,并出現了裝飾藝術風格的特征。這就體現了近代建筑工藝以及審美趣味的變化。
從外立面的用材來看,1920年代初期張園的石庫門建筑可以看到青磚與紅磚相間的砌法,到了中后期,則以清水紅磚為主。而像斜橋弄巨廈的外立面上,鄔達克則采用了在1930年代初期風行上海的本土飾面磚品牌“泰山面磚”,也體現了一時一地的建筑用材的特點。
建筑的細部與用材也與經濟性有關。一般而言,里弄公館的細部與用材會比石庫門里弄更為考究,而花園住宅則會更為精美。從室內的地面用材來看,張園的建筑也集合了當時流行的水泥花磚、拼花馬賽克、水磨石、大理石地面等等不同的材料。
同時,一棟樓的用材的考究程度也與其在空間的使用位置有關。上海交通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的杜騫老師在考察“斜橋弄巨廈”的地面用材時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即使是木地板,建筑師也會根據不同空間的重要程度配以不同等級的木種。比如在會客廳、藏書樓、主臥處采用橡木地板。在接待室、教學室、起居室等則采用硬木和柳安木地板。
張園77號有著西方古典風格的水刷石半圓形窗眉與圓窗(攝影:壽幼森)
凝結成的獨一無二的城市物質形態,構成上海近代風土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看到,“張園”在晚清與民國初期成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經營性私園,同時又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形成多樣里弄住宅地塊以及豐富居住空間形態,有著層疊的歷史厚度與人文記憶。這些都使得張園成為上海近代城市發展的活態樣本以及都市生活的生動寫照。無論是消失的“安塏第”,還是至今留存的石庫門里弄、公館以及“花園巨廈”,張園所凝結成的獨一無二的城市物質形態,構成了上海近代風土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張園區域的里弄建筑肌理完整地保留下來,而居住密度則較之里弄開發之初大大提高,七十二家房客共居一個石庫門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令張園一直是一個充滿煙火氣的里弄居住社區,承載著這個城市的集體記憶,同時也見證了上海住房緊缺歲月的辛酸。
上海石庫門里弄街區的更新案例,先后有新天地、田子坊、建業里、步高里、今潮8弄等知名案例。而張園街區在其人文厚度,居住形態的豐富性以及建筑的藝術價值上更勝一籌,其保護更新的難度也更大,這也令張園近年來啟動的“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保護更新工程備受市民關注。隨著上海張園里弄街區的城市更新的推進,今年7月張園西區保護性改造將正式亮相。而張園中區與東區等的保護更新,也將在未來如火如荼地展開。相信張園的保護更新也將續寫上海城市更新的新篇章,其未來令人期待。
作者:馮立(上海交通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設計總監)
策劃:范昕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上海品牌裝修公司,上海頂級裝修公司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