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的特點,,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農業生產的特點,。
印度的國土面積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耕地,約占全球耕地總面積的8%左右。我們常說我國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18%的人口,其實印度也一樣,只不過是吃好吃孬、吃飽吃半飽的區別。但印度的領土面積只有我國的三分之一,簡單一句話,就是印度國土面積不大,但是耕地面積驚人!
印度的半機械化農業生產
印度的國土面積雖然并不算特別大,但是耕地面積與國土面積之間的比例非常高,超過了一半,而中國的這一數值僅為15%不到,美國也是占17%左右,俄羅斯的耕地,只有大約占10%。
而印度的耕地面積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60萬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23億畝以上,僅次于美國,超過了中國,成為世界上耕地面積第二大的國家,也有人說印度耕地面積實際是大于美國的,此處暫且不提。
印度農業生產力相對落后,生產水平較低,所以不管是在糧食畝產還是總產量方面,都不是特別突出。2018年,印度農業部門統計稱,2018/19年度糧食產量在2.837億噸,其中稻谷所占比例超過了40%,達到了1.15億噸左右。而我國的耕地比印度略少,但糧食產量卻常年保持在6億噸以上,是印度的兩倍多。
印度的耕地靠“神牛”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
我們國家之所以有很高的糧食產量,是因為我們大量地使用化肥。但是在印度自產的化肥是很少的,而進口的化肥對于印度農民來說價格又太高了。就連在我國十分廉價的基礎農藥和一些農業設備在印度都需要進口。
盡管印度在獨立后,也進行了“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并未使印度的土地占有狀況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仍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占有優勢。
印度的農業生產
據統計,印度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印度也大量出現農民工現象,不過他們的農民工在農村可謂“家徒四壁”,—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由于外出務工是常常會將僅有的少量土地賣掉,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工)的隊伍。目前,無地農占印度全國人口的35%。
由于印度的土地政策是和歐美一樣的政策,這就導致大量的貧困農民脫離了土地到城市生活。這些集中起來的土地是歸地主種植的,這些地主所生產的糧食自然不會是貧困的農民,因為他們即養不起食用糧食的牲畜更加不會是糧食的消費者。
土地所有制的頑疾也制約了農業科技的推廣,也無法釋放出農民的積極性,反倒會進一步阻礙糧食增產增收。
印度糧食產量不是特別高,人均糧食消費量低(僅為中國的一半左右),而且饑餓人口數量世界第一。目前,印度人口超過13億,在過去20年中,印度糧食產量增長了近2倍。可是,糧農組織在《2017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的估計,印度有1.907億人營養不良。根據這一標準,印度14.5%的人口營養不良。此外,15至49歲的育齡婦女中有51.4%貧血。
印度的人均食品消費
印度和我們國家的人口相差無幾但是卻有近1/3的人口處于溫飽線以下,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多少消費能力,自然更不會要求更多的肉類蛋白質因為他們沒有錢購買這些食物。他們不但沒有合理的飲食結構而且有時候還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饑餓去售賣糧食,因為糧食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所以他們就必須要節省出一大部分糧食用于商業貿易以換取現金。印度有這么多窮人緊衣縮食自然就不愁沒有糧食出口了,這和我們可以有天壤之別的。我們好多人家浪費的食物都夠很多人吃的了,看來我們國家浪費的毛病該改改了。
與此同時,印度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稻米出口國之一,但是本國卻存在著世界上總量最大的饑餓人口數量,真的是一言難盡啊。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農業生產的特點,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