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聯書店(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北京三聯書店(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
編者按:著名出版人、國務院參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樊希安以親歷親炙者身份,全面、客觀、翔實地記載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至2014年改革和發展的事跡,其中包括大三聯聯盟的形成、京滬港聯手共慶三聯八十華誕、三聯國際公司創立等涉及大三聯格局形成的重要事件,以及京三聯自身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24小時書店的創立和發展,以《鄧小平時代》為代表的重點圖書品種的成功經營等,為中國當代出版史增添了重要史料。
2010年10月26日,在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合并成立三聯書店62 周年之際,“2010京滬港三聯書店高層年會”在北京召開。此次年會是三家高層首次聚會,會議交流了各自經營發展的情況和經驗,圍繞如何加大交流合作力度進行了深入研討,達成了諸多共識,發表了《京滬港三聯書店關于弘揚光大三聯品牌堅守文化使命的共同宣言》。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倡議發起舉辦三家三聯高層年會,建立牢固的合作聯盟,是基于什么考慮,又欲以何為?作為發起單位的發起人 ,我確實有一些思考。在詳細道來之前,先說說三聯書店的歷史和三家書店的相關情況。
出版界許多人都知道,北京、上海、香港三聯書店同根同源,三聯人更把三家視為兄弟,深知彼此之間有著血濃于水的關系。
1948 年前后,為了保護進步文化人士,避免黑暗勢力對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領導層和員工的迫害,黨組織指示三家書店的主要骨干轉移到香港開展業務,爾后又指示三家書店合并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名字就是從上述三家出版單位名稱中各取二字組合而成的。
1948 年 10 月 26 日北京三聯書店,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召開全體人員大會,宣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成立。胡繩、徐伯昕、黃洛峰、沈靜芷在會上講話 。會后派陳亞為專程赴滬,傳達三店合并的決定 。這次成立大會也是三聯同人開赴解放區的誓師大會。會后大批同人分批奔赴解放區,或潛返上海,迎接上海的解放。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同時成立,后改為“三聯書店香港分店”,經理張明西 。張明西北上后,楊明任經理,藍真任副經理(后接任經理)。藍真參加了三店合并成立三聯書店大會。他回憶:“那個時候成立是在香港皇后大道54號2樓生活書店門市部,當時門市部很小,大概有二十多個書架長和寬 。成立大會有四十多個人參加 ,三聯書店的一些領導都集中在香港,形式非常簡單。前面擺了一幅紅體字——團結就是力量。這六個字我一生都記得,是兩個小青年寫出來的。我們就在這個底下唱《團結就是力量》。”1949年5月,按照黨的指示,三聯書店總管理處遷往北平。留下六個人堅持香港三聯,其中就有藍真。
全國解放后香港三聯繼續在香港做面向海外的出版發行工作,在港澳工委的領導下,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求生存、求發展,成為香港的重要出版機構。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香港三聯得到更大發展,到2010年底,營業收入超過港幣實洋3個億,建立了一支兩百多人的編輯出版隊伍 ,三聯的出版物在港澳地區、東南亞以及日本、美歐都有很大影響,在海外的作者、讀者中建立了廣泛的聯系。還在海外設有分支機構,積極向海外拓展業務。
回頭再說北京三聯書店。1951年1月,按照出版總署出版發行分工專業化的方針和組織中國圖書發行公司的決定,原三聯書店分為五個機構:發行部與商務、中華、開明、聯合書店合組中國圖書發行公司;社會科學圖書的出版工作,并入新成立的人民出版社,保留三聯書店名義,出版一部分圖書。文學藝術類圖書的出版工作,與新華書店文藝編輯部及上海群益出版社合并劃歸人民文學出版社;科學技術出版社,歸機械工業部領導;《學習》雜志社歸中央宣傳部領導。總管理處工作人員一部分隨機構調整分到各單位,一部分人上調領導機關和支援兄弟單位。當年8月,三聯書店編輯部、出版部正式合并到人民出版社。至此,三聯書店作為一個獨立的出版機構已經不復存在。在業務存續期間,主要是翻譯出版供國內參考的外版書和特殊需要的圖書。
1980年代初,經過“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思想比較解放,環境相對寬松,一些三聯老前輩要求恢復三聯書店。胡繩、徐伯昕、錢俊瑞、徐雪寒、周巍峙、沈粹縝(韜奮生先的夫人)于1983年11月23日向文化部黨組、中共中央宣傳部寫報告,要求為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提出:“三聯恢復獨立建制后,應為直屬文化部的事業單位。總店設在北京(主要搞編輯出版,兼辦郵購和批發業務)。分店設在上海(不辦出版,只辦發行)和香港(辦出版兼發行,目前已在香港工委領導下開啟工作),將來可逐步在其他有關省市(例如重慶,在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南方局和周恩來副主席曾親自領導三聯的重慶機構)設立分店。”還就恢復獨立建制后的出版方針、資金來源、辦公地點提出了具體建議。這些同志的建議受到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及文化部黨組的重視,積極創造條件向前推進,并及時向中共中央宣傳部提交報告。
1984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作了同意三聯書店成立獨立出版社的批復。很快,文化部就對三聯書店籌備處的報告作了批復。
“報告”和對“報告”的批復中都明確提出“可以考慮建立三聯書店上海分店”,故此,在北京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的同時,上海三聯的組建也提上了日程。還重點提及了三家三聯的合作問題。時任上海市市長汪道涵明確表示支持重建三聯書店。
1985年4月29日中午,汪道涵同志在上海錦江俱樂部就重建三聯書店的問題,接見了香港三聯書店經理肖滋同志,國內重建三聯書店籌備處的許覺民、吉少甫同志,上海三聯書店籌備處的汪曉光、丁之翔同志。在吉少甫、許覺民、肖滋等同志匯報有關情況后,汪道涵同志提出以下意見:
在北京、上海重建三聯書店多個出版機構,香港早已建立了三聯書店,這就有條件建立一個港滬聯合出版公司,為溝通國內外文化和出版業務,提供一條特殊途徑,由此可開創一個新的局面,把出版工作推廣到海外去。香港三聯書店仍維持原有的書店外,再與北京、上海三聯書店合資經營一個公司,按中外合資搞有很多好處。國內的出版物通過香港面向海外六千萬華僑、華裔。三聯書店這塊招牌,起了獨特的作用。她不同于商務、中華,因為臺灣有商務、中華,而臺灣卻沒有三聯書店。京、滬、港三家三聯 書店可以彼此結合, 面向國內外讀者,國內的出版物得以通過香港再版或轉發初版到海外去,香港版的書在上海再版發行到全國,可以收到互助、互利的功效。這不僅是一個經營和賺錢的問題,我們主要目的不是在賺錢,而在于海內外文化出版得到交流……
三聯書店要像過去生活書店一樣,發展由小到大,就現有的基礎獨立起來,進一步搞聯合公司,把招牌掛出來,進行招股。京、滬、港有分有聯,海外以香港為主,國內以北京、上海為主。先小后大,不搞表面的聲勢,不要搞統一的大機構,不搞什么“大統一“,一統就會失去大家的積極性。可以馬上成立籌備處,搞一個門面,四馬路、淮海路或茂名路都可,在現有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埋頭苦干,不要做口頭上的理論家、決策家,而要做實干家。 目前可以先搞一個聯合小組研究,再逐步擴大。人才是個問題,可以招請一批北京、廣東、上海的相當于講師程度,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一二十個人即可,花二年時間學習編輯工作。
不久,國家出版局發文批準同意成立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1986年1月,北京三聯正式掛牌運營。8月,上海三聯被批準復建,這一年是三聯書店發展史上值得關注的一年。
北京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后,逐漸發展成為一家以出版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圖書為主的綜合出版社,出版物涉及哲學、歷史、文學藝 術、經濟、政治、法律和社會生活等領域。二十余年來,三聯書店秉承“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宗旨,恪守“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理念,堅持“一流、新銳”的標準,出版各類圖書5000余種。其中《陳寅恪集》《錢鍾書集》《我們仨》《新知文庫》等文化類讀物,暢銷不衰,深受各界讀者喜愛;《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文化生活譯叢》《學術前沿》《西學源流》等叢書和譯著,在介紹外國優秀思想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送》《老子十八講》《金庸作品集》《蔡志忠中國古籍漫畫系列》等面向大眾的讀物,在讀者中產生重要影響。三聯書店作為中國思想學術文化出版重鎮和品牌影響力最大的出版社之一,在業內和廣大讀者中享有盛譽,被譽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除圖書出版以外,三聯書店還著力發展期刊出版,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翼。在繼續辦好《讀書》,保持特色同時,從1994 年起,陸續創辦《愛樂》《三聯生活周刊》和《競爭力》雜志。《三聯生活周刊》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周刊;《愛樂》是古典音樂文化雜志的重要品牌;《競爭力》則是獨具特色的財經雜志。此外,三聯書店獲得音像電子出版資質,開始進軍多媒體出版領域,還于1996年創建北京三聯韜奮圖書中心,是北京具有影響力的人文社科書店之一。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北京三聯書店(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