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此句出自《荀子·勸學》,意在強調實踐與親身體驗的重要性。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雖能通過網絡獲取海量知識,但虛擬世界無法完全替代親身經歷。只有真正攀登高山、涉足深溪,才能直觀感受天地的廣袤與深邃,獲得心靈的啟迪。
1、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2、出自《荀子》的《勸學》,原文節選如下: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3、譯文: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4、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并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后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