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數故事都在詮釋著它的魅力。在如今快節奏且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時代,謙虛的品質愈發顯得珍貴。它能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保持謙遜好學的態度,不斷汲取新的養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那些關于謙虛的小故事,去感受故事主人公們因謙虛而散發的獨特光芒,從中領悟為人處世的智慧。
1、諾貝爾是19世紀末的瑞典杰出化學家,一生貢獻極大,但十分謙虛。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來找諾貝爾。諾貝爾有禮貌地回絕了。他說:“我喜歡訂閱這本有價值、有趣味的書,但請您不要將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應當得到這種名望,不過我厭惡過分的詞藻。”諾貝爾的哥哥想編一部家族史,請他寄一份自傳。諾貝爾寫道:“阿道爾弗雷德·諾貝爾——他那可憐的生命,在呱呱墜地時,差點斷送在一位仁慈的醫生手里。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凈,從不累及別人;主要的過錯:終生不娶,脾氣不佳,消化力差;僅有的一個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惡:不敬財神;生平重要事:無。”哥哥反復勸說,并提出代為整理。諾貝爾執意不從。他說:“我不只是沒有時間,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寫什么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什么值得去寫?”諾貝爾一生不愿意宣揚自己。他驚人的業績與他不平凡的謙虛分不開。
2、清雍正年間,江水被推薦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見時,他緊張哆嗦,不能對答,于是推薦他的學生戴震。戴震口若懸河,分析問題切中要害,說得清清楚楚。皇上大為興奮。問戴震說:“你和老師比,誰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問:“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為什么?”戴震說:“老師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學問,超過我一萬倍。”皇上贊賞他的謙讓精神,賜為翰林。
3、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起義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禮賢下士,因而屢戰屢勝。但隨著起義隊伍的壯大,功績的顯赫,他的驕傲情緒一天天滋長起來,貪圖享受,拒聽忠言,居然殺害了向他進諫的忠臣李巖,以致軍心渙散,輝煌功業毀于一旦,落得個自身被害的結局。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