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妮((中法混血兒)),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丹妮((中法混血兒))。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討論上傳視頻
李丹妮,中法混血兒,父親李樹化是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母親是法國人。李丹妮在北京出生,畢業于浙大外文系,身材高挑,肌膚雪白,五官精致。
中文名
李丹妮
國籍
中法混血兒
出生地
北京
畢業院校
浙大外文系
1953年,當時才26歲的她,精通法、英、俄、中四國語言,被浙江醫學院聘為俄文老師。混血兒的美貌和聰明,在她身上顯露無遺。1956年4月,李丹妮隨父母回到法國。此后她進入法國里昂第三大學攻讀博士。但她一直未嫁。2010年9月21日,袁迪寶和李丹妮走進廈門市民政局,辦理了結婚登記。
異國男女定情西湖,半世紀后終成眷屬
57年前,法國女孩和中國小伙在西子湖畔定情,卻最終無奈分離[1]。
57年后,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終于修成正果,在中秋前一天喜結連理。
新郎叫袁迪寶,(2010年)今年82歲,廈門人,新娘叫李丹妮,今年83歲,法國人,雖然他們把家安在了廈門,但心中永遠忘不了那個相識、相知、相愛的地方——杭州。
這個月底,新婚二老打算重回杭州,這個見證這段異國情緣的人間天堂。
1953年,25歲的廈門人袁迪寶,經過幾年埋頭苦讀,終于考上了浙江醫學院(現浙江大學醫學院)。沒多久,在鼓浪嶼雞山路1號,在當時被視為“大齡青年”的袁迪寶,和姐姐介紹的護士黃秀雪結為夫婦。一個月后,袁迪寶獨自赴杭讀書。
他不會想到,在杭州,他會遇到一位用一輩子來愛的女人。而她,是他的老師。
她叫李丹妮,中法混血兒,父親是浙江美院教授,母親是法國人。李丹妮在北京出生,畢業于浙大外文系,身材高挑,肌膚雪白,五官精致。當時才26歲的她,精通法、英、俄、中四國語言,被浙江醫學院聘為俄文老師。混血兒的美貌和聰明,在她身上顯露無遺。
在學校里,袁迪寶每次俄文成績都拿滿分,引起了李丹妮的注意。“一進教室,就看到一雙特別明亮的眼睛。”多年后,李丹妮仍對她和袁迪寶初次見面的情景記憶猶新。
年輕時候的袁迪寶,濃眉大眼,英俊瀟灑。在班上,袁迪寶算是年齡最大的學生了。年齡相仿的他,和老師李丹妮,開始了亦師亦友的生活。
因為袁迪寶的努力和聰明,李丹妮不時會買些書籍或生活用品相贈。對于老師的好意,袁迪寶心懷感激,卻始終沒有動過別的念頭。
1953年一個冬天的早晨,窗外飄起了雪花,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寶凍得瑟瑟發抖。下課后,李丹妮悄悄遞給他一個紙包。袁迪寶打開一看,原來是一件藍色的毛衣。暖意和愛意,將寒冷擋在了窗外和心外。
這對男才女貌的年輕人,情不自禁地相戀了。
李丹妮最愛杭州的西湖。天氣晴好的日子,她就會帶上糖果點心,相約袁迪寶漫步西湖。蘇堤春曉、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曲院風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南屏晚鐘……這些如詩的名字,似畫的風景丹妮,無不成為了他們日后最美好的回憶。
李丹妮住在燈芯巷29號,袁迪寶時常會前去拜訪,舊居見證了他們愛情的甜蜜。
相識、相知、相愛,若能相守,有情人終成眷屬,該有多好。然而,袁迪寶差點忘了,他已經有了一位妻子。
終于有一天,袁迪寶鼓起勇氣,把自己已婚的事實告訴了李丹妮。李丹妮聽后非常痛苦。這位中法混血女孩,骨子里有著法國人的浪漫多情,卻也有中國人的傳統與癡情。她希望,袁迪寶能跟她一起去法國,但袁迪寶不忍拋棄發妻。
1955年,袁迪寶所在的衛生系被合并到華西醫科大學,他隨學校去了成都。
離別在即,兩人又一次相約花港觀魚。李丹妮剪下了一縷金發,脫下戒指,交給袁迪寶。“他心碎的眼神啊,幾十年了,我從來不曾忘記。”李丹妮不知道,在袁迪寶的眼里,同樣留下了她黯然的身影。
這一別,兩人從此再也沒有見面。1956年4月,李丹妮隨父母回到法國。此去一別,就是半個多世紀。
離別之初,袁迪寶和李丹妮仍有書信往來。但文革開始后,兩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處。有朋友告訴丹妮,再給袁迪寶寫信可能會害了他。從此,書信也中斷了。袁迪寶的姐姐將丹妮的信,連同丹妮的金發、戒指,都小心燒毀了。
文革結束后,這對仍深愛著對方的情人,再次提筆,給遠方的愛人寫信。然而,信還是被退了回來。
唯一的聯系方式中斷了,從此,音訊全無。
袁迪寶每次出差到杭州,還是必定要到丹妮的舊居前徘徊,寄托思念。
而李丹妮則小心翼翼整理出所有袁迪寶曾經寄給她的舊信,每日誦讀,并虔誠禱告來排解感情。此后她進入法國里昂第三大學攻讀博士。但她一直未嫁。“這輩子只有一個人愛過我,他一直住在我心里。”
但兩人都以為,這段緣分已了。
1994年,袁迪寶的妻子不幸離世,遠在法國的李丹妮卻一直未婚。這份感情,真的只能永遠深埋在心底嗎?
孩子們并不知道袁迪寶和李丹妮的故事。直到2010年春節,一位親戚來拜年,偶然說起袁迪寶年輕時是個大帥哥,還差點娶了個外國老師,三兒媳歐陽鷺英這才向公公求證此事,已經82歲高齡的袁迪寶無奈地點了點頭。
這段凄美而深刻的異國情緣,連兒孫們都為之動容。歐陽鷺英勸公公,再寫封信給丹妮老師吧。“以前你怕媽媽傷心,現在她都過世十幾年了,你還要辛苦隱藏這份感情嗎?”
沉寂的心再次被喚醒。袁迪寶花了幾個晚上,寫了相同內容的5封信,寄向了大洋彼岸。
5月1日,終于從法國來了一封信。袁迪寶雙手顫顫巍巍地接過這封信。里面是3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還夾著一張彩照。袁迪寶端詳著照片上熟悉而陌生的容顏,再看看紙上熟悉的中文筆跡,老淚縱橫。
像年輕時一樣,兩位老人重新開始了書信往來。
“親愛的丹妮:50多年前上帝叫我來認識你,是要我來愛你的。離別50多年后,再讓我們相見也是要我來愛你的。”
“親愛的迪寶:你給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我深知你是真正愛過我的人,正如我真正愛過你一樣。”
“親愛的丹妮:如果你愿意,來廈門后我們可以到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你來和我們同住,我的兒孫們一定會把你當媽媽、奶奶孝敬的。”
今年8月,袁迪寶的三兒媳去了法國,看望李丹妮。她還親切地稱呼丹妮為“丹妮媽媽”。
9月18日,廈門高崎機場,袁迪寶捧著55朵玫瑰,他的三個兒子各捧著一束鮮花,翹首以盼。
李丹妮在歐陽鷺英的陪同下走出機場出口。她不斷問歐陽:“我第一句話該說什么呢?”
可是,這份超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哪怕千言萬語,在此刻都會顯得多余。兩位古稀老人望著對方,什么話也沒說,就相擁在了一起。
9月21日,袁迪寶和李丹妮走進廈門市民政局,辦理了結婚登記。
9月26日,兒子兒媳們以及孫子們為二老舉辦了隆重的婚禮。
“我忽然又有了一個家!感覺非常非常好!兒子兒媳們都對我非常好!”新婚十多天來,李丹妮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場夢。夢里丹妮,她和袁迪寶真的生活在了一起。夢里,兩人回到了孕育他們愛情的故鄉——杭州。
“我們打算忙完手上的事情后,就回杭州看看,大概這個月底吧。”李丹妮告訴記者。
因為李丹妮的父親是美院的教授,與林風眠先生熟識,所以這次到杭州,除了故地重游外,李丹妮還想聯系辦一次畫展。
“杭州是我們的福地,也是見證我們愛情的地方,一定得回來看看。”
在里昂,中法事務協會獻給丹妮80歲生日的《混血兒》(由丹妮口述,一位記者筆錄)一書已經出版。書里記錄了丹妮一家的中國傳奇,對于丹妮的中國之戀,只是一筆帶過。如今,丹妮和袁迪寶有一個心愿,不僅把書翻成中文,而且把他倆的這段故事寫進去。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參考資料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丹妮((中法混血兒))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