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撤資中國的背后(李嘉誠撤資香港背后:港已經從重商轉變為仇商),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李嘉誠撤資中國的背后(李嘉誠撤資香港背后:港已經從重商轉變為仇商)。
李嘉誠曾是一代“香港夢”的代表,但現在卻備受質疑。圖為他的蠟像。(CFP/圖)
香港再不是“李家城”
李嘉誠,從“超人”到“萬惡的資本家”
在香港的騰飛期,李嘉誠白手起家創立了一個龐大商業帝國,成為憑借自己的奮斗實現“香港夢”的典型代表,深受敬仰。但隨著香港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拉大,掌控著港島經濟命脈并且深深影響公共政策的財團廣受抨擊,李嘉誠首當其沖。
李嘉誠們與香港,曾經互相成就,現在卻開始彼此折磨。更糟糕的是,就在這個多年被稱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地方,這種折磨,還看不到盡頭。
華人首富的一舉一動,萬眾矚目。更何況,最近一兩個月來,85歲的李嘉誠罕見地動作頻頻,不僅事涉數百億資產跨洋變動,而且關系到是否要撤離其發家與繁榮之地:香港。
1940年從廣東潮州逃難到香港的李嘉誠,白手起家創立了一個旗下公司市值約1萬億港元的商業王國。愛他的人,視其為“超人”;而討厭他的人,則將他稱為“奸商”、“吸血鬼”、“萬惡的資本家”。
他曾經堅稱“愛國、愛港,永不遷冊”香港人將公司遷移注冊地簡稱為“遷冊”,但2013年7月底,李旗下和記黃埔發布公告出售百佳超市——百佳陪伴了香港人40年,是他們最為熟悉的超市。不過,10月18日,和黃再次公告暫停出售。
10月9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已將香港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國慶長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電能實業宣布,拆售旗下的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內地,他以60億元人民幣的底價叫賣其在上海陸家嘴開發的首個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OFC”,同時宣布拋售位于廣州的西城都薈廣場。
故事的另一面,則是李家在歐洲的頻頻收購:
從2000年至今,李家父子布局“購買英國”——他們已經或者即將控制英國天然氣近三成的市場,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此外,港口、機場與金融市場業務也在李氏收購范圍之內。
在歐洲大陸上,李嘉誠還分別以13億歐元和97億港元的巨額出資,拿下了奧地利3G通訊業務,以及荷蘭最大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35%的股權。據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868億港元。這其中,歐洲地區占比高達96.75%。
根據李家旗下主要平臺和記黃埔2010年中報,公司息稅前利潤中來自香港的部分占到了36%,總額高達65.5億港元;到2013年中報,香港資產貢獻的利潤卻只占其中的17%,總額下降到49.8億元。
一買一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意味著什么?
180度轉彎
作為一代“香港夢”的代表,李嘉誠曾是萬人敬仰的偶像。
李嘉誠12歲跟隨父親逃避戰亂,來到香港。此后,他打過工,跑過堂,靠塑膠花生意發家,打造了一個市值約1萬億港元、分支機構遍布53個國家、關聯公司超過90家、擁有逾23萬雇員的巨型商業王國。
“那個年代,香港是來者不拒——李嘉誠、包玉剛等,就是在這時候來的香港。”中原地產創始人施永青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施祖籍寧波,3歲時來到香港,現在是地產界領袖之一。二戰后的這些新移民,支撐起了香港經濟的騰飛。
這一代企業家與香港之間,互相成就了彼此。也正因如此,他們與香港之間的感情異常深厚。
就在2012年8月的中期業績會上,李嘉誠還表白說:“我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為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我說話很少那么堅定。”
但僅僅一年之后,李就開始售賣香港資產。是什么原因,使他出現了180度的大拐彎?
2013年初的香港國際貨柜碼頭罷工事件,被普遍認為是一根導火索。據港媒報道,3月28日,一批葵涌貨柜碼頭外判商工人非正式工人,不滿工資15年來有減無增,發起罷工,前后歷時40天,成為香港二戰后最長的一次工人運動。
世界上最大的這個私營貨柜碼頭,隸屬和記黃埔港口集團,碼頭工人大多受雇于外判商——從某種程度上說,李嘉誠并不是工人們的直接雇傭方,也非談判對象。然而,工人們卻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他。他們在位于中環的長實總部門前拉起橫幅:“全球華人首富,剝削工人致富”;“養起李,養不起家”。并將李嘉誠的大頭像畫成青面獠牙的“吸血鬼”模樣,五一勞動節時,甚至在門前舉行為李嘉誠“招魂”的儀式。
不僅如此,罷工工人們還前往李嘉誠位于深水灣的私人住所示威。并且發起“罷買行動”,在李嘉誠旗下商鋪“屈臣氏”、“豐澤”、“百佳”等門前堵塞行人,呼吁市民罷買長和系的所有商品。更有學生志愿者越過保安人員,進入長江中心7樓舉行董事會的會議室。
長江中心自此之后封閉底層通道,只剩一個狹窄的通道作為入口。這種情形,至今依然沒變——2013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記者在長實集團門前看到,每個門口都有兩個保安把守,需要亮牌才能進出。
“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施永青說,他也經常參加各種游行示威,但大家都會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表達訴求,而這一次,工人們似乎有些“過”了,“爭取權益可以,但不能搞人身攻擊”。
而李嘉誠的副手霍建寧更是對媒體直指,這是“‘文革’的搞法”。
外界很難知曉這一事件對李嘉誠的真正影響,只能看到一個顯著的變化是,他一改20年來的習慣,罕見地缺席了2013年的中期業績會。
過去,李嘉誠在集團發布中期業績和全年業績,以及周年股東會時,都會見傳媒。《信報》的一位財經編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全港大事,其盛況甚至超過新特首就職。記者會召開前幾天,媒體就需向集團的公關預約,憑預約獲得媒體標志貼,才能有資格去電梯口排隊。
往年發布會上,真正涉及長和系公司的問題其實鳳毛麟角,大多數都是詢問李嘉誠對香港各種事情的看法,比如樓價會不會漲,比如該不該修第三條機場跑道。這種感覺,就好像迷茫的人們求萬能的神明指點明路。以至于港人都戲稱,其一年三次的記者會就猶如一年三次的“港情咨文”。
然而,李嘉誠2013年卻缺席了這一盛會。
直至9月17日,李嘉誠突然出現在一個傳媒飯局上。據香港《明報》報道,該飯局原本是長實執行董事趙國雄邀約的傳媒午宴,臨近結束時臨時加座,打著藍色領帶的李嘉誠現身,滿臉笑容,和媒體聊了一個多小時,“無所不可問,無所不可談”。
但在這次聊天中,在座媒體人卻感受到,李超人對香港現狀處處表現出悲觀。
談到香港當下正熱的“占領中環”運動時,李嘉誠大搖其頭,稱這只會傷害香港經濟,激化社會情緒,他以“好靚的玻璃”比喻香港,“看著好靚,但不小心打爛它也好容易”。
對于撤資傳聞,他依然回應說不會遷冊,不過,這次又加了半句:“但生意規模大小會隨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經濟情況而作出決定,股東的利益,我也要負起絕對的責任。”
據《明報》報道,不知是否出于有意,臨走拍照時,李嘉誠還展示了一雙黑色的筆,上面刻著:“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出自《管子·乘馬》的這句話,前總理溫家寶曾在2005年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和農業界聯組會上引用過。
2013年4月23日,香港碼頭工人舉行抗議示威,李嘉誠的畫像被涂成魔鬼的模樣。 CFP/圖
“李家城”的焦慮
早在多年以前,李嘉誠就曾婉轉表示:若是香港人真的不喜歡他在香港投資,他可以把資金投到別的地方。
盡管那次后他立即表示十分愛港,不會撤資,但在過往多年中,他曾經多次重新調整投資重心。但不管如何調整,香港始終是李家的重地。李嘉誠從塑膠花發家,隨后涉足地產,并不斷擴張到金融等各行各業。
如今,香港人的生活已經與李超人緊緊地綁在了一起——賣家電的豐澤電器屬于他,藥房屈臣氏屬于他李嘉誠撤資中國的背后,把營業廳開在街頭的“3”品牌運營商屬于他,賣百貨的超市百佳屬于他。如果住在香港島和南丫島,你用的電也屬于他,房子也很可能是他開發的——多年來,香港一直流傳著一組數字,說李家旗下公司開發了香港1/7的住宅單位。
“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一名小學生曾在作文中如此戲稱。2010年,一個叫龐一鳴的香港青年,決心要對抗一下這種局面,他租住破舊的老房子,騎自行車出門,去街角士多店買東西。可是,最后他發現,總不能不用電燈和電話,甚至連常喝的屈臣氏礦泉水也屬于李家。
如此高度壟斷,漸漸引起香港人反感。
“我不喜歡他。”在位于中環的一個金店里,80后店員阿鏗直言不諱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的理由很簡單,干什么都沒得選,“你知道這種感覺多難受嗎?”
在這種反感背后,是香港社會貧富差距的變化。
在香港,一方面是以李嘉誠為首的各大家族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卻是驚人的貧窮。2012年,香港反映貧富差距的實際基尼系數高達0.537,創40年來新高。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中非共和國。很難想象,這個亞洲最發達的經濟體內,還有10萬人只能住在用鐵絲網扎成的“籠屋”。
在一些香港人看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騰飛期已經遠去了。那時大家差得不遠,社會像一顆大橄欖。只要賣力工作,總能回報豐盛。而現在,隨著工業北上,政府對金融房產的大力扶植,底層人越來越像干巴巴的咸魚,受畸高的房價傾軋——香港是零售商鋪租金全球排名第二高的城市;居住成本第三高的亞洲城市;置業成本第四高的國際都市。
要命的是,港人不但在感受著香港社會內部的落差,還得接受外部落差。
2003年,香港與內地簽署CEPA協議,放開“自由行”。此后,每年四倍于香港人口的內地游客便蜂擁而至。曾經,他們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燦”、表叔,但是現在,他們是出手闊綽的“土豪”,買LV和黃金,就如同買白菜。
2013年,號稱要“復制一個香港”的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也讓港人迫切感受到壓力。過去的幾周里,香港政商各界都在討論這一話題。“上海的3年時間表,就是香港的deadline,還剩下3年時間去改善提升”,有業界專家在一次研討會上如此結論。
這讓很多港人大受刺激。港陸落差、生存空間擁擠、公共服務滯后……最后被簡化為對外來人群的敵意,比如排斥內地人、排斥菲律賓人。這在香港這個歷史悠久的多元化社會中,極為罕見。
“別看香港這十年來經濟好像一直在發展,其實是在倒退。”施永青說,“這種倒退,既有地位上,也有觀念上的。”
焦慮和失落的情緒彌漫在港島的每一個角落,港人試圖尋找癥結所在。
2010年,一本名為《地產霸權》的書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廣泛關注。依據這本書的論述,現時的香港社會,基本被六大家族——長和系的李嘉誠家族、新鴻基的郭氏家族、恒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的鄭裕彤家族以及九龍倉的包氏和吳氏家族現任主席為包玉剛的女婿吳光正和中電集團的嘉道理家族所操縱。在香港經濟起飛的時候,他們依靠自身的聰明和冒險精神,抓住機會壟斷了香港的地產市場。
作者潘慧嫻曾經擔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手長達八年,其后加入了另一個大發展商嘉里建設。其依托公開的經濟數據和自己的切身經歷,將十幾年來港人熟悉的大小事件串聯在一起,描繪了一幅觸目驚心的超級寡頭壟斷經濟命脈的景象。香港民眾似乎在一夜之間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地產霸權”四個字成為了高頻詞匯,屢屢被民眾引用。
而作為六大家族之首的李氏家族,更是成為了眾矢之的。許多港人堅信,香港社會的“淪陷”,作為既得利益者,李嘉誠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李嘉誠撤資中國的背后(李嘉誠撤資香港背后:港已經從重商轉變為仇商)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