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撤資中國的背后(李嘉誠撤資香港背后:港已經從重商轉變為仇商),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李嘉誠撤資中國的背后(李嘉誠撤資香港背后:港已經從重商轉變為仇商)。
“李氏力場”
壟斷,成為火力最集中的一個靶子。
以超市為例,全球許多國際品牌如家樂福、沃爾瑪,獨獨放棄香港,原因無他,香港市場早已被兩家巨頭——李嘉誠的百佳和香港置地旗下惠康超市所壟斷。據研究機構Euromonitor的資料,截至2012年,百佳和惠康共占本港超市73%市場份額,其中百佳市占率33.1%。
這兩家連鎖超市能成為龍頭,天時地利便是與從事地產的母公司關系密切——這兩家超市都開在“兄弟”公司物業中。
因此,這些連鎖超市不但在空間上壟斷黃金鋪位,而且對新進入者設置門檻,就連實力不差的老手也很難斗得過那些超級財團。
反壟斷,成為港人的普遍要求。但香港在這方面卻動作遲緩,成為少數在這一問題上落后于國際慣例的經濟體系。
早在1993年的殖民地時代,香港立法局就已經開始討論這一公平競爭政策,但直至2008年,政府才終于發表競爭立法建議的咨詢文件。直2012年6月,才通過《競爭條例》,這一進程,落后于許多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也落后于內地。
不少香港人認為,這是因為隨著賣地收入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原本應該中立的政府,變得分外傾向商界。而這些大財團,也依仗著自身財力,對公共政策的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
持這種看法的港人并非沒有依據,比如長期以來,政府不愿主動監管一手樓銷售。直至今日,香港地產商在賣樓過程中仍只需進行“自我規管”。
另一個讓香港底層民眾大為不滿的現象是,多家工會長期努力爭取最低工資立法,但進展緩慢。最低工資的規定已在其他華人地區實行多年,中國內地也于2003年底通過《最低工資規定》。但直至2010年11月,香港立法會才通過最低工資立法,確定香港的最低時薪為28港元,兩年后,因民眾不滿才又調至30港元。
而對于與最低工資配合的標準工時,港府也遲遲沒有討論。如此種種,讓許多港人認為香港財團們綁架了政府,間接或者直接干預了不利于既得利益集團政策的出臺。
《地產霸權》一書中引述《南華早報》在2010年3月的一篇文章指出,六大地產商的董事,在政府各個法定咨詢組織里擔任總共54個職位,比1998年時的16個有大幅上升,也就是說,地產商在政府法定機構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而一些丑聞,加劇了公眾的猜疑。例如,前地政署署長梁展文曾參與政府和某大地產商補地價的談判,退休后又加入該地產集團接受高薪厚職,因此數次被立法會傳喚解釋此事。雖然最終梁展文放棄了這份職務,但坊間的諸多懷疑并未消散。
事涉李嘉誠的一樁丑聞,則讓民眾對官商之間的利益糾葛充滿疑慮。1999年,香港特區政府在沒有公開招標的情況下,就把如今稱作數碼港的一塊珍貴地皮批給李澤楷的電訊盈科,當時承諾用這塊地皮發展高科技產業,但最終它卻變成了一片昂貴的海景豪宅。
“最近十多年來,香港社會對富豪的看法有很大變化。十幾年前坐出租車和司機講起李嘉誠,十個有九個會豎起大拇指,稱他做‘李超人’;今天要是坐出租車和司機討論‘誠哥’近日的事跡,我保證十個里頭有十個會一聽到他的名字就立刻大罵‘官商勾結’,甚至叫他為‘奸商’。”在《地產霸權》一書的導讀中,梁文道如此寫道。
在香港,甚至流傳著一個“李氏力場”的惡搞說法——香港市民虛構說,李嘉誠設立能阻擋熱帶氣旋吹襲香港的力場,保護香港不受臺風正面吹襲,即使有臺風襲港,都只會在周末或朝九晚五以外時段出現。
因為按照港府有關規定,如果天文臺掛出8號風球,所有打工仔是不用上班的,但如果取下,則要在兩小時內到公司報到。可是,自2004年以來,市民發現,許多臺風襲港,都“過門而不入”,或者掛的風球并不相稱。
天文臺隸屬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因此一些港人認為其偏重商界,罔顧香港市民安全。他們遂將怒火發在全港最大的老板李嘉誠身上,因而得出此惡搞名稱。甚至有網民制作出Flash游戲——只要開啟“李氏力場”,便能彈走臺風,以防止恒生指數下跌。無線電視劇集《沖上云霄II》中,張智霖飾演的飛機師有一句臺詞廣為流傳,調侃的正是“李氏力場”——“你不知道香港有堵墻保護嗎?”
百佳超市已經陪伴了香港人四十多年,是他們極為熟悉的所在。要被李嘉誠出售的消息傳出后,港人議論紛紛。不過,現在已經暫停出售。 CFP/圖
政府正在越來越強勢
不過,2012年后,這堵保護墻似乎開始失靈。
這一年3月,依照基本法,香港換屆,梁振英當選。
而李嘉誠支持的卻是梁的對手、同為建制派愛國愛黨的唐英年。特首選舉期間,李嘉誠公開表示,不熟悉梁振英,“就像做生意一樣,不會支持不熟悉的人”。選舉當日,即便明知梁振英已勝算在握,李仍然將票投向了唐英年。
一位熟悉當地政治的學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唐英年是標準的世家子弟,而梁振英則算是平民出身,其父是一名警員。兩人迥異的背景,使得他們背后的支持者完全不同。
梁當選后,在2012年5月的長和系股東大會后會見傳媒時,李嘉誠指梁振英最重要是思考如何服務港人,創造安居樂業的環境,捍衛核心價值;他強調,核心價值包括法治和自由,一定要遵守基本法。對于土地政策,李嘉誠稱,如果推倒樓價,并不符合港人利益,認為土地政策要得體、有心,顧及整體港人愿望。
然而,話音剛落,2013年2月,梁振英便推出了香港有史以來最嚴酷的樓市調控政策:非港人購入工商和住宅物業,需要繳納15%的額外印花稅和雙倍印花稅。港媒將此稱為“雙辣招”。
梁振英數十年的好友,在香港特首選舉中傾力支持他的香港恒隆地產主席陳啟宗,在一個研討會上揚言,梁振英上臺后,香港將會變得更平等,而大地產商今后再不能吃“大茶飯”了香港人形容一本萬利的大生意叫做“大茶飯”。
陳啟宗的恒隆地產,在香港地產界排名前三,但卻是同業中的異類,至今已經連續10年沒有在香港買地開發,而是隔一段時間便看市場走勢,小批出售此前開發的豪宅。
陳的言論,一度在香港引發軒然大波。梁振英的樓市辣招,被認為是向香港地產業界富豪開刀,因為香港幾大富豪都是靠地產起家。
辣招出臺后,香港樓市進入冰封狀態。施永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半年內,中原地產在港的住宅市場交易量跌了將近一半,而他旗下的另一個地產中介公司,利嘉閣,則陷入了虧損邊緣。
李嘉誠同樣成為受害者,2013年2月,為規避買家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長實將位于葵涌的雍澄軒酒店房間分拆出售,引來港府調查,最終已經售罄的項目被迫取消,長實為此損失慘重,不但要退還投資者資金,還要支付利息,并賠償每個買家律師費等共1萬港元。
然而,梁振英的舉措還不止于樓市,在其他領域也頻繁出手,比如關閉內地孕婦赴港產子的大門、發布限購奶粉令,以及仿效內地的住房限購令,實行“港人港地”——屆時興建的住宅首次出售及其后30年的轉售對象,都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
“香港政府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勢。”施永青說。
香港曾連續18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將其譽為“自由經濟制度的堡壘”。但在2006年,他去世前一個月,卻在《華爾街日報》上寫了一篇文章,題為《香港模式的夭折》。事情的緣起,是時任香港特首的曾蔭權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香港政府將不再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這一政策由曾在仕途上的第一個貴人、香港前財政司司長夏鼎基提出,曾被寫入香港中學教科書。
但在高樓價、高失業率、貧富差別加大的香港社會,不少港人認為,當香港逐漸為大地產商的跨行業壟斷付出沉重代價時,港府卻以此逃避責任。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全面改革”口號的梁振英當選。而他上臺后,也正在力圖改變這一狀況。
2012年10月,梁振英出席立法會首次大會時就曾公開表示,市場不是萬能的,失效例子很多,“本港過去積極不干預政策含糊不清,亦有矛盾的概念,大市場小政府不能滿足需求”。
從重商到仇商
“這很危險。”施永青說。這是香港當前的另一派批評之聲,認為港府是在迎合近兩年來持續發酵的民粹情緒。
李嘉誠的舉動,正是發生在香港變化的背景之中。
“我很理解李嘉誠為什么要這么做。”施永青說。他自稱與李嘉誠并無交情,但作為同是商場中人李嘉誠撤資中國的背后,他很理解。
據港媒報道,施永青從2012年開始,就拋售了至少7項物業,套現逾5億港元。和李嘉誠一樣,他對香港樓市并不看好。在專欄文章中,他甚至預言,2013年下半年香港樓市將會跌去兩成。
10月15日,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施再次強調這一觀點,他說,如果不是太太勸說,他可能還會拋售更多物業。
對香港的未來,這位地產界的風云人物疑慮重重。“現時香港每天都在吵架,什么問題,都開始泛政治化。”施永青說,香港現在有一股左翼思潮,只強調勞動的功能,否定投資的作用,甚至將投資邪惡化,“商人投入資金建設社會仿佛還要做罪人”。
他慨嘆香港已從“重商”轉變為“仇商”,“我們的意見領袖,簡單地把社會問題用階級矛盾的方式去解決,把矛頭引向社會的富裕階層,這是個非常壞的苗頭。”
在香港,現在已經有輿論提出向富人征收累進稅。在更早之前,多個社會團體甚至呼吁港府專門設立一個“李嘉誠稅”。
坊間傳言,李嘉誠對自己的形象在工潮中被丑化感到非常痛心。施永青認為,此言非虛,“人終歸是有感情的,特別是像李嘉誠那么在乎名譽的人”。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宏泰對此也頗為贊同,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嘉誠作為華人首富,金錢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了,“贏了很多錢,卻輸了尊敬,一定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在他看來,李嘉誠不可能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和評價,“我相信,晚上寧靜下來的時候,他一定會想一想這個問題——畢竟,他已經85歲了。”
鏈接
李嘉誠發家史
李嘉誠出生于潮州的書香世家。1940年,他12歲,跟隨父母離開被日軍占領的潮州,投奔在香港的舅舅。三年之后,父親去世,李嘉誠輟學打工,后來在一家生產塑膠褲帶的工廠做到業務經理。
1950年,22歲的他決定自立門戶,在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租下一間破舊的廠房和幾臺歐美廠商淘汰下來的舊機器,掛上“長江塑膠廠”的木牌。
長江塑膠廠主要生產塑膠玩具和塑膠日用品,大部分按照代理經銷商的訂單設計改型。這樣的工廠,在香港彼時已有三百多家。
做了七年后,他渴望有所突破。一日深夜,他從雜志上得知意大利一家公司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制成的塑膠花。意識到商機的李嘉誠馬上飛去意大利考察,回港率先推出這一產品,由此成為香港的“塑膠花大王”。
次年,李嘉誠涉足地產,此后便一發不可收,不斷擴展。1970年代,他從匯豐銀行手中買下英資第二大洋行和記黃埔,成為第一個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1986年,他首次登上香港首席財閥寶座,兩年后,又被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為世界華人首富,并且一當就是六年。
到現在,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李嘉誠打造了一個市值約1萬億港元的巨型商業王國。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李嘉誠撤資中國的背后(李嘉誠撤資香港背后:港已經從重商轉變為仇商)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