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與五臟,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五味與五臟。
《素問 宣明五氣》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五味適度護五臟,五味偏嗜傷五臟。五味具體如何分入五臟呢?我們又如何保護五臟呢?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如何保護五臟。
《“皇帝內經”-素問》”經文翻譯:
黃帝說:五臟除與四時相應外,它們各自還有相類的事物可以歸納起來嗎?歧伯說:有。比如東方青色,與肝相通,肝開竅于目,經氣內藏于肝,發病常表現為驚駭,在五味為酸,與草木同類,在五蓄為雞,在五谷為麥,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歲星,春天陽氣上升,所以其氣在頭,在五音為角,其成數為八,因肝主筋。此外,在嗅味為臊。南方赤色,與心相通,心開竅于耳,經氣內藏與心,在五味為苦,與火同類,在五畜為羊,在五谷為黍,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熒惑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脈和五臟,在五音為徽,其成數為七。此外,在嗅味為焦。中央黃色,與脾相通,脾開竅于口,經氣內藏于脾,在五味為甘,與土同類,在五畜為牛,在五谷為稷,與四時中的長夏相應,在天體為鎮星五味和,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為宮,其生數為五。此外,在嗅味為香。西方白色,與肺相通,肺開竅于鼻,經氣內藏于肺,在五味為辛,與金同類,在五畜為馬,在五谷為稻,與四時中的秋季相應,在天體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為商,其成數為九。此外,在嗅味為腥。北方黑色,與腎相同,腎開竅于前后二陰,經氣內藏于腎,在五味為咸,與水同類,在五畜為#,在五谷為豆,與四時中的冬季相應,在天體為辰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溪和骨,在五音為羽,其成數為六。此外,其嗅味為腐。所以善于診脈的醫生,能夠謹慎細心地審查五臟六腑的變化,了解其順逆的情況,把陰陽、表里、雌雄的對應和聯系,綱目分明地加以歸納,并把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記在心中。這些理論,至為寶貴,對于那些不是真心實意地學習而又不具備一定條件的人,切勿輕易傳授,這才是愛護和珍視這門學問的正確態度。
甘入脾,也就是說脾主甘味,因此脾氣虛、脾經弱時,適當多吃點甘味食物,可補益脾胃。中醫所說的甘味食物,不僅指食物的口感有點甜,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黃帝內經》中反復強調“甘入脾”,也就是說脾主甘味,因此脾氣虛、脾經弱時,適當多吃點甘味食物,可補益脾胃。如何保護五臟之脾呢?您可適當吃甜的東西如山藥、香蕉、大棗等,可補養脾胃,補充人體的熱量,解除身體疲勞。另外,甜味還會使人放松,所以工作壓力大的人適當吃點甜食可以睡得很香甜。甜食不一定是糖果、餅干、點心、水果,事實上很多含淀粉、果糖的食物就很適合。
咸入腎,中醫講的“咸”不是專指鹽,而略相當于現在講的“礦物質”,包括咸寒、咸涼、咸溫、咸干、咸平多種。咸味能滋養腎氣,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嘔吐、腹瀉、大汗之后喝一點淡鹽水,可以保持正常代謝。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黑屬水,黑能補腎。可見,黑色食物具有補腎的功效。其中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烏雞、墨魚、海藻、紫菜、茄子等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對強身健體、滋膚養顏有獨特功效。
酸入肝,也就是說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等,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治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的功效。酸的食物還可以解酒,促進膽汁和胰臟消化液分泌,以防胸脅滿脹。酸也能收斂,如男性朋友的前列腺肥大、女性朋友產后尿失禁、白帶太多,或拉肚子,通常都可以用酸來收斂。中醫學講到酸,都會連帶提到“澀”,酸、澀兩個合在一起,澀有收斂的意思。收斂包括傷口的收口愈合,食物中以酸梅最典型,醋也一樣。
辛入肺,“辛”即為辛辣,“辛”有尖銳而強烈之意。我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都是以辛辣為主的食物。辛味食物具有通利肺氣、通竅達表、通順血脈的“三通”的作用。辛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解痙,意思是說對于肌肉緊張引起的頭痛、偏頭痛、肌肉關節疼痛,或者心臟血管收縮痛,這時候給予一點辛五味和,往往可以收效。如今,正值秋季。秋季易傷肺。如何保護五臟之肺呢?深呼吸、穴位按摩等方法均有益于保護肺。
苦入心,中醫認為,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平時適當吃些苦味食物以清心瀉火,比如苦瓜、蘿卜葉、大頭菜等。苦味入心經、心包經、小腸經,所以心火旺(包括打針的過敏反應,紅腫熱痛等)或小腸經旺(小腸、十二指腸感染、發炎,引起拉肚子、潰瘍、糜爛,或熬夜后舌頭腫脹刺痛,好像被燙到一樣)時,可通過吃一些苦味食物來緩解。
《易經》的陰陽和五行相結合,所以飲食也與五行相對應,這就是五色與五味。五色是指青赤黃白黑,可以滋補肝心脾肺腎,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可滋補肝心脾肺腎。五味分入五臟,各有陰陽偏性。“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人體作為內外統一的有機整體,通過五味、五色調和并且順應五態,就可以調整人的容顏和身體。
青入肝,所以喝酒時如果配一點青梅子,那么青色和酸味就會對喝酒者的肝起到雙重的保護作用,從而減少酒精對肝的損害;
紅養心,紅色的食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心臟最有益處,如山里紅、桃子、紅心蘿卜、西瓜等;
黃養脾,如南瓜、黃豆、玉米等黃色食物就可以起到養脾的作用;
而白色的東西養我們的肺,大家都知道,白色的蘿卜可以化痰,而藕、梨、白色的肉也是可以潤肺養肺;
黑色是養腎的,黑色的東西對于補腎、抗衰老是最有效果的,多吃點黑色的食品,如黑豆、黑芝麻、桑椹、木耳、香菇、黑米、黑魚,可補腎.
中醫認為,咸、甜、酸、苦、辣分別與人體的腎、脾、肝、心、肺相對應,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五味適量,對五臟有補益作用,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但是如果五味過量,便會打亂人體平衡,損傷臟器,招致疾病。《彭祖攝生養性論》中說:“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咸多傷心。”《黃帝內經》中也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都是說的這個意思。
酸多傷脾。酸味可以補肝,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就會克伐脾胃(木克土),如果我們吃入的酸味食物過多,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由于脾主肌肉,其華在唇,酸味的東西吃得過多,就會使肌肉角質變厚,即“肉胝皺”,嘴唇也會失去光澤,并往外翻,即“唇揭”。同時還常出現飯量減少、飯后胃脹、大便稀,說話聲音低微等脾氣虛的癥狀。
甘多傷腎。甘味可以補脾,過多的辛味食物會引起脾氣偏勝,就會克伐腎臟(土克水),如果我們吃入的甘味食物過多,就會損傷腎的功能,由于腎主骨藏精,其華在發,因此甜味的東西吃多了就會使頭發失去光澤、掉發。同時還常出現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等腎精虛的癥狀。
咸多傷心。咸味可以補腎,過多的咸味食物會引起腎氣偏勝,就會克伐心臟(水克火),如果我們吃入的咸味食物過多,就會損傷心的功能,由于心主血,《黃帝內經》中所謂的“脈”就是指血,咸味的東西吃多了,就會抑制血的生發,使血脈凝聚,臉色變黑。同時還常出現心悸、氣短、胸痛等心氣虛的癥狀。
苦多傷肺。苦味可以補心,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心氣偏勝,就會克伐肺臟(火克金),如果我們吃入的苦味食物過多,就會損傷肺的功能,由于肺主皮毛,苦味的東西吃多了皮膚就會枯槁,毛發就會脫落,即“皮槁而毛拔”。同時還常出現咳嗽、咳痰等肺氣虛的癥狀。
辛多傷肝。辛味可以補肺,過多的辛味食物會引起肺氣偏勝,就會克伐肝臟(金克木),如果我們吃入的辛味食物過多,就會損傷肝的功能,由于肝藏血,主筋,辛味的東西吃多了,會導致筋的彈性降低,血到不了指甲,手爪會干枯。同時還常出現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視物模糊等肝血虛的癥狀。
總之,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適可而止”,飲食也是這樣,不能說想吃什么了,就多吃、天天吃,而要適度,達到一個平衡。
地食:人以五味
《黃帝內經》中有:“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里的“食”字讀做“s ”,是給別人吃的意思。大地給與了人類“酸、苦、甘、辛、咸”五味。
中醫認為,五味與人體的五臟、自然界的五行、空間中的五方相對應。酸對應五臟中的肝、五行中的木、五方中的東方;苦對應五臟中的心、五行中的火、五方中的南方;甘對應五臟中的脾、五行中的土、五方中的中;辛對應五臟中的肺、五行中的金、五方中的西方;咸對應五臟中的腎、五行中的水、五方中的北方。
“酸”字在《說文解字》里的釋意是酢c ,就是醋的意思。“酸”是春三月之味,具有“收”和“澀”的特性。
“苦”有肅降的作用,黃連之苦可使氣機下沉,胃氣下行,故黃連可治療因胃氣上壅造成的打嗝等病癥。
“辛”在《說文解字》里指的是椒,即花椒或姜一類的東西,吃了這類東西后能使人流淚。辛味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
“甘”在《說文解字》里是美味之意。“甘”有滋補調和、緩急止痛的作用,即甘緩。
“咸”具有使東西變軟的特性,也具有潤下的作用,即讓東西往下行的作用。
五味過重會傷身
古代養生家彭祖的《彭祖攝生養性論》里說:“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咸多傷心。”
“咸多傷心”。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咸東西吃多了就會抑制血的生發和輸布,使血的黏稠度增加,易導致心臟病。
“苦多傷肺”。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苦主降,多食苦味的東西會降氣,導致氣血不能上行以滋潤皮膚,導致皮膚枯槁、汗毛脫落。
“辛多傷肝”。中醫認為:肝主筋。過食辛味的東西就會損傷筋脈的張弛性,使手的筋脈失去彈性,手指甲干枯。
“酸多傷脾”。中醫認為:脾主肌肉。酸具有收斂的特性,如果食用過多酸味食物,就會使肝氣生發太過而抑制中央脾土,影響到脾的健康。外在的表現就是肌肉角質會變厚變硬,尤其在秋季,多表現為嘴唇的不滋潤、外翻和腫脹。
“甘多傷腎”。中醫認為:腎主骨。甘味的食物吃得過多,就會抑制骨頭的凝斂功能,出現骨頭疼痛的癥狀。而腎也主毛發,腎氣虛弱的話,毛發就容易脫落。牙齒是腎的外現,所以愛吃糖的小孩兒易得齲齒。
中醫養生之道中對于飲食方面一再強調“清淡”二字,五味過重就會傷身。
“忌口”的秘密
綜上所述,五味與五臟有密切的對應關系,所以一旦我們患上了某種疾病,就要學會禁食某些味道的食物,這就稱為“五味所禁”,也就是俗話說的“忌口”。
《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中提到:“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假如你患上了肺病,肺主一身之氣,而苦味主降,食用了苦味的食物,就會使本來就不足的肺氣渲散出來,導致病情加重,對身體造成更大的損傷。同理,有肝病的話,就要禁食辛味;有心病的話,就要少吃咸味的食物;有脾病就不要吃酸的食物;有腎病就不要吃甜的食物。
道理還是在于平時要注意飲食的清淡問題。淡則養中土脾胃,就是養護了我們人體賴以滋養一切的“地”的問題。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心主脈,五臟于五體的關系
五臟與五官.五行 .五體.五志 .五色.五聲.五味的關系。
五官:舌 目 口 鼻耳
五行:火 木 土 金水
五臟:心 肝 脾 肺腎
五體:脈 筋 肉 皮骨
五志:喜 怒 思 憂恐
五色:紅 青 黃 白黑
五聲:笑 呼 顏 呻哭
五味:苦 酸 甘 辛咸
五指與五臟的關系
大足趾→金屬→肺→大腸(相表里)秋調肺憂傷肺色為白
二足趾→土屬→脾→胃(相表里)思傷脾色為黃
三足趾→火屬→心→小腸(相表里)夏調心喜傷心色為紅
四中趾→木屬→肝→膽(相表里)春調肝怒傷肝色為青
五足趾→水屬→腎→膀胱(相表里)冬調腎恐傷腎色為黑
一、營養均衡是關鍵
民以食為天,世界衛生組織營養專家公布:每人每天要吃30種以上不同食物才能達到身體需要。日本專家強調每人每天要吃至少50種甚至80種食物。因為飲食與健康有很大關系,所以這就是日本女性成為世界壽命冠軍的原因之一。西方營養專家將食物中的營養分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水七大類。其中纖維素人體不能吸收利用,但腸道的乳酸菌需要它,同時它還能促進腸蠕動,幫助消化和排泄。水是生命的載體,它占體重的60%以上。而其余五種營養元素按其作用在人體內的需求比例分別是:63。5%的碳水化合物,23%的蛋白質和12%的脂肪,其余兩種僅占1。5%的比例。要使我們日常生活中按上述科學合理的比例攝取營養的話,也必須由多種食物來提供,才能使營養達到均衡。但呼哪些食物,吃多少呢?對于非專業人員真的很難掌握。
中華五千年的食養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先早在數千年前就發現,自然界是個大宇宙,有有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人體是個小宇宙,有心、肝、脾、肺、腎五大臟器,它們是相對應的。食物也有五種屬性,按照各自的屬性營養不同的臟器。
脾胃屬土,對應消化系統,需要黃色微甜的食物來滋養;
肺屬金,對應呼吸系統,需要白色,微辛辣的食物來滋養;
腎屬水,對應循環系統,需要黑色,微咸的食物來滋養;
肝屬木,對應免疫系統,需要綠色,微酸的食物來滋養;
心屬火,對應內分泌系統,需要紅色,微苦的食物來滋養;
綜合前面的內容可以得出結論,我們每人每天要吃五色五味、五谷雜糧、高纖維、高碳水化合物、富含水分的食物,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還要保持清淡的口味,適量攝入肉食保持身體的熱量,每日食物至少要保證30種以上,才能做到均衡科學的營養。慈禧太后每餐吃108個菜,可對于普通人真是太難做到了。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五味與五臟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