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直解:九之略(茶的易簡之法),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茶經直解:九之略(茶的易簡之法)。
一、《茶經·九之略》直譯
就制茶工具來說,若是開春寒食節的時候,在郊野寺廟或深山茶林里,大家齊力采摘,將摘下的鮮葉就地蒸、搗,再用火烘干即可。這時,棨、撲、焙、貫、棚、穿、育等七種制茶工具便可以省略。
就煮茶器具來說,若是在松林之間,器具可以放在石頭上,具列便可以不要。若是用木柴燒火,用有足的鍋煮茶,風爐、灰承、炭撾、火鉗、交床等便可以省略;若是在水泉、澗溪之旁煮茶,水方、滌方、漉水囊就可不要;若是人數不多,僅五人以下,并且茶細嫩而干燥,可以碾成精細的茶末,不必過篩,那么,羅篩就用不著了;倘若需要攀藤爬崖到山洞中去煮茶,可以先在山下或洞口炙茶并碾成細末,或用紙盒裝上磨好的茶末,碾和拂末就可以省略掉。省去了這些器具,剩下的瓢、碗、莢、扎、熟盂、鹺簋用一個簡單的竹筐即可裝下,那么都籃也就不需要了。
但是,在城市里貴族大戶家里,二十四種器具,如果任缺一件,那就算不上品茶。
二、《茶經·九之略》直評
本篇是《茶經》的第九章,共223字,主要講制茶工具和煮茶器具的省略情況。陸羽雖然為茶事確立了規則,確立了采制茶的程式和煮飲茶的禮儀,但并不希望大家將他確立的規則奉為不變的教條,而應該依照具體地點和時間的具體情況活用他確立的這套茶道規則。
陸羽為茶確立的是一套與時俱進的方法論,而不是永恒不變的形而上的教條。這也是為什么陸羽能成為茶圣,為什么《茶經》能夠永續流傳,常讀常新。陸羽茶道的真正核心即是這套統和了變與不變,相對與絕對的茶事規則。當年周公旦制禮作樂解9茶,奠定了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也就是為整個國家制定了標準和規則。但是后世腐儒曲解禮樂文化的真諦,將儒家的禮制精神教條化,使其成為近代五四知識人口中罪惡昭彰的“封建禮教”。
陸羽制茶器旨在弘揚茶禮,但同樣遵循了“禮不下庶人”的說法,生活簡單樸素的下層民眾如果飲茶,不一定要二十四器,不一定要局限于程式繁復的茶禮。但是都城里物質財富豐厚的王公貴族如果飲茶,二十四器就必須備齊,以彰顯完整的茶禮。否則,茶事就廢掉了。禮的本質是對物性本能的規范,要通過對物質的規范達至精神的高度。在中國人看來,禮是溝通物性和神性的一條路徑。通過茶器來表現茶禮,通過茶禮來彰顯茶道,也就是陸羽茶道的修習路徑了。
本篇主要從制茶工具和煮茶器具兩方面來介紹茶事的省略,并且以最能代表茶禮的茶器為主,著墨最多。制茶工具方面,陸羽介紹了一種特殊情況,即寒食節在寺院制茶時,直接將茶采下來,蒸熟解9茶,搗爛,烘干即可。其他的打孔,烘焙,保藏等環節都可省略。介紹煮茶器具省略時,陸羽提到了在山林,山洞中煮茶的情況,可見當時羽人雅士們的獨特情調了。
三、《茶經·九之略》原文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于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復以火干之,則又棨、樸、焙、貫、棚、穿、育等七事皆廢。
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礪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莢、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合廢。若援藟躋巖,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莢、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ju)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茶經直解:九之略(茶的易簡之法)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