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20190107151456)),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都城(20190107151456))。
2、周平王遷都洛邑的原因 (1)原來的都城鎬京,經犬戎之亂后,殘破狼藉。公元前 770 年,少數民族犬戎 攻破鎬京,經大肆掠奪后,一片狼藉,無以成都。 (2) 為避開犬戎, 擺脫困境。 鎬京已處于西北戎人的威脅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強, 遷都實為躲避少數民族“戎人”的侵襲。 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 (1)從軍事上來看,為了避開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北魏原來的都城平城地理 位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又不利于對整個北方的軍事控制, 同時不利于加強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管轄和治理。 (2)從經濟上來看,為了解決都城糧食供應的嚴重匱乏問題。平城地方寒瘠,雖然 從 398 年定都平城至遷都洛陽之時已有百年歷史,農業也有所發展,但糧食產量遠不夠供應軍需和不能滿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無水路漕運之便,從外面運入糧 食也困難,要解決糧食問題,就需要 遷到農業發達、運輸方便的地區。 (3)從政治上來看,一方面為了鎮壓中原地區日益頻繁的武裝暴動;另一方面為了 實現統一全國大業的需要; 再一方面為了擺脫平城地區鮮卑貴族盤根錯節的勢力網, 削弱他們對政治的影響力,尤其是盡快擺脫已故馮太后的陰影,不讓馮太后的勢力 繼續左右政局。
(4) 從文化上來看, 北魏雖然實現了北方的局部統一, 但民族之間存在著嚴重隔閡, 文化沖突劇烈,不利于接受漢族先進 的文化,改變鮮卑民族的舊俗,深化改革,使 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的姿態雄踞中原,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5)而洛陽是歷代帝 王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 深厚之地,遷都洛陽不僅有利于鞏固前期改革的 成果,還有利于進一步推行深層次的改革。洛陽曾是多個漢族王朝建都之地,孝文 帝要通過遷都洛陽取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在加上當時的洛陽 4、金遷都燕京的原因 完顏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孫,宗干的第二子。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聯 絡了駙馬等人發動宮廷政變,在宮殿刺殺了熙宗,登上皇帝寶座,史稱海陵王。繼 位后,為鞏固政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制都城,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為統 一江南,加速全國的封建化過程,更好地學習 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便將金 國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從今哈爾濱地區移向燕京(今北京),這就是金代史上的 “海陵南遷”。貞元元年(1153)三月 遷都燕京,下詔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汴 京為南京,中京(內蒙古昭盟寧城縣大寧城)為北京,上京會寧府,東京遼陽府,西 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為全國首都即從金代開始。
(1)金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金滅北宋后,與南宋劃淮河——大散關為界,占有 中國北部的疆土,所轄地域廣袤,而首都卻偏于東北一隅,物資運輸與公文傳遞多 有違誤,使節往來也艱于行旅,致使政令無法及時暢達內外。 (2)海陵王為了確保自己的皇位。海陵王完顏亮殺兄(即金熙宗)奪得皇位,而上 京會寧府的宮殿樓閣、佛寺道觀、市井 街巷,無不留有金熙宗風行君主制的痕跡, 上京皇族的懷舊和睹物思人,極容易形成一呼百應的政治氣候,給海陵王帶來滅頂 之災。因而海陵王想通過遷都,通過分化、分治、溶化的過程來達到完全解除女真 皇族的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確保皇位。 5、元世祖忽必烈遷都燕京的原因 (1)為了削弱反對派的勢力,擺脫反對派的牽制。一方面,忽必烈即位為大汗,并 未按蒙古慣例,經“庫里爾臺大會”推 舉,而是憑實力自立,很多貴族不擁護他。 另一方面,忽必烈自 1251 年受命統治漠南漢地以來,針對漢人地區的特點,重用 漢人,實行漢制,觸犯了蒙古貴族頑固派的利益,很多貴族反對他,甚至發動過武 裝叛亂。他決定以遷都來削弱反對派的勢力,擺脫反對派的牽制。 (2)統一全國的需要。當時在中國北方,從金國手中奪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統治,在 中國南方,對南宋政權尚有待于征服。
(3)燕京優越的地理位置。“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南控江淮,北連朔漠,欲經營 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可見,燕京的地勢水土,遠勝于蒙古草原。 6、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 (1)北京地理條件優越。北京“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關 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古北、黃花鎮險厄龍著。會通漕運之利, 天津又通海運,誠萬古帝王之都。”(2)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代了侄子建 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親信、勢力也大多集于此地。遷都北京可以擺 脫南京反對派舊臣的牽制。 (3)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防御力量。當時盤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屢屢騷擾明朝邊 境,給明朝造成最大的威脅。以南京為 都城來應付蒙古勢力卷土重來的嚴重威脅, 必然有鞭長莫及之危險。而北京地處北方咽喉要地。遷都北京,實行“天子戍邊”, 既可以加強對蒙古的防御和抗擊,又可以加強對東北和西北地區的管理和控制。 7、努爾哈赤遷都沈陽的原因 (1)從軍事上來看,沈陽在當時所處的戰略地位重要都城,“沈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 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鮮自清河路可進”。
(2)從經濟上來看,沈陽及附近能夠滿足都城人口的需要。“沈陽渾河通蘇蘇河, 于蘇蘇河源頭處伐木順流而下,材木不可勝用,出游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 可兼收矣”。 (3)從軍事上來看,當時遼東、遼西形勢嚴峻,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而被迫遷都沈 陽。努爾哈赤占據遼東之后,后金的八旗軍民隨之移居此地,與當地漢族雜居。遼 東漢民逃亡、 抗爭、 暴動持續不斷。 明朝軍隊袁崇煥等將的率領下也 “將興師大舉” , 同時邊外的蒙古各部也在伺機而動。這些都對努爾哈赤構成極大的威脅。 8、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的原因 (1)優越的地理位置。燕為“京都之首選”已成不刊之論,時人皆稱京師“誠萬古 帝王之都”。 (2)實現統一全國的大業。 (3)鞏固統治的需要。總之,清定都北京的原因與金、明、元大體相同。二、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的規律性認識 1、都城遷移的趨勢: 中國古代王朝的都城總體呈現出由西向東發展的趨勢: 西安——洛陽——開封—— 北京。其間,在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后,漢族政權的都城又出現由北向南遷移的 傾向。具體說來,從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區,都城的遷移呈現出 由西向東的趨勢: 西安——洛陽——開封。
從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離開中原移 到臨海地區,都城的遷移出現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動的趨勢:杭州——南 京——北京。 2、都城遷移的一般原因: (1)黃河流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是根本原因。 (2)經濟中心的東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 (3)軍事、政治斗爭中心的東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 3、幾點認識: (1)考察中國古代都城的遷移,不難看出其蘊涵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特點。因為都 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志。 (2)古代都城一般都會遷到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 物資。 歷代王朝遷都的標準基本是一致的, 誰也不會把首都遷到偏遠的貧瘠地區去。 (3)在中國古代生產力落后的情形下,政治、經濟、軍事(國防)是決定都城遷移 的首要因素。后期,隨著運輸系統的改善,經濟的因素則退居次席。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都城(20190107151456))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