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管理,棗樹管理方法,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棗樹管理,棗樹管理方法。
山西省臨猗縣廟上鄉是全國有名的冬棗之鄉,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年產冬棗3億公斤,說起這里的冬棗產業就離不開人稱“棗王”的農民李長娃,老李是個事業心很強的人,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當地引進沾化冬棗,老李便是帶頭人之一,在冬棗種植管理上他從不滿足,經常做一些新的探索研究,超強的理念便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精,始終走在冬棗產業的最前端,甚至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不斷地開發新品種,特別是近幾年成功地將蟠棗這個好品種引入冬棗序列,經濟效益自然是非常高,名聲也和他的棗子一樣,名揚棗樹行業。
近日接到老李的電話,告訴攝影師一個好消息,他說經過10年的深入研究,今年不但成功解決了蟠棗的黃葉病和果裂現象,而且創造了棗樹管理技術的奇跡,實現了棗樹一年掛果2次的愿望,急不可耐的請攝影師前去拍攝記錄。
圖為一株當年嫁接的盤棗樹果實累累
一見面老李便帶著攝影師匆匆走進了他的陽光溫室大棚里,首先給攝影師介紹今年蟠棗是如何利用補充微量元素解決黃葉病和果裂現象的。老李為了靜下心來研究冬棗管理新技術,在10年前把他的研究基地從廟上鄉搬遷到了運城市鹽湖區的上郭鄉,在這里擁有百畝的溫室大棚,在繼續研究沾化冬棗的基礎上,開始引進我國的獨有品種蟠棗,通過多次的高接換頭,最后將蟠棗成功轉化成為冬棗家族的一員,5年前開始著手向外推廣種植,當年參加北京農展會蟠棗地實現了斤棗賣百元的愿望,隨之蟠棗推向了全國發展,可是接到反饋回來的意見是“品質口感絕對沒有問題,就是容易出現黃葉病和果裂現象”,執著的老李在自己尋找原因的同時,向全國的棗樹專家咨詢求教,一頭扎進了試驗棚內反復進行研究,決心解決這個技術問題。
一個特意留下的進雨大棚。
老李說蟠棗最大的優點就是皮薄果肉多,口感甜脆,余味略酸,很受人們的喜愛,同時帶來的問題就是遇到長時間潮濕天氣或者秋季多雨季節,水分過多,容易造成黃葉病和果裂現象發生,大家知道無論什么棗子遇到多雨天氣都會有果裂現象,所以當地棗農這些年都是采取建防雨棚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對于一些剛剛接觸冬棗種植的棗農來講,無形間會加大投資成本,如果能利用技術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專家認為果裂的原因大多都是缺鈣引起,可是自己在研究實踐中卻發現,黃葉病和果裂不單單是缺鈣造成的,只有補充多種微量元素才可以防止這個現象的發生。
今年秋季北方多雨天,老李特意留下一個大棚的通風口未關閉,大棚內幾十天都是積水,為他解決這兩個問題提供了特殊的環境,一個多月的天氣都整天都呆在棚子里反復選擇多棵棗樹進行試驗,終于喜獲成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上幾乎全是雨水浸泡的模樣,一株盤棗樹上掛著一串棗子,光滑的果面上沒有一處開裂,綠色棗葉呈暗綠色,一點也沒有卷葉現象。
老李激動地告訴我們說這個大棚里全是第一年高接換頭的蟠棗,新生的枝條幾乎全部長過1米以上,很多棗樹都是第一年就結果,在解決黃葉病和裂果這個技術難題的同時,他還特意進行了另一種實驗,就是放棄以前高產量選擇出精品棗的新理念,因為自己在參加果業博覽會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人們都很喜歡吃大棗,為了生產綠色產品,他采取的方法就是一個棗吊上只留一個或者2個棗的辦法,這樣果實自然長大,在多種微量元素的營養下,棗果再大也不會發生裂果現象。今年棚子里最大的一個棗子直徑達到了70MM,重量在2兩半左右,其它的棗子的直徑都在55MM到65MM之間,按照這個重量四五個棗子就是1斤,畝產能達到2000斤,雖然產量少了幾乎一半,可是價格要好得多,每斤能賣過50元以上的好價錢,算下來畝收入在10萬元左右,經濟效益相當可觀,這就是走精品果的最大優勢。
經過五六年的推廣,蟠棗已經在市場上獲得了好評和認可,老李早已不滿足當地的小地方他把自己的眼光放在了全國乃至世界,他說自己的目標和榜樣就是向曹德旺和董明珠學習,要把中國這個獨有的蟠棗品種一步一步推向世界,打造成中國農業的特色品牌,讓全世界人都要吃上中國蟠棗。接著他又將攝影師帶到了他的另一個實驗棚子里,參觀一年結兩次棗的蟠棗園。
走進這個實驗大棚,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種景象,棗樹上棗子是紅綠相間,綠油油的樹葉間既有已過成熟期的紅棗還有正在生長的新綠棗子,這個奇妙的現象確實是個奇跡。老李介紹說這個大棚的蟠棗在今年五六月份開始成熟上市,采摘期快結束時候他按照慣例特意留下了許多紅棗,為的就是能讓新掛的綠棗有個對比,這樣人們會看的一清二楚。
說起這個新技術老李說,其實10年前他就發現了這個現象,暖棚里的冬棗采摘完后,時不時地就有一些棗樹上會二次結果,可是時間不長就會因為棗葉發黃而掉落,其原因就是棗子成熟后營養已經跟不上,沒有能力在繼續給新發的棗子繼續供養充足的養分,后來他就一邊思考這個問題,一邊著手來解決問題,心中盤算著,日光溫室大棚在6月份采摘完后一直到10月份之間棗樹還有生長時間,完全可以做最大的利用,實現繼續結棗的可能,到了10月后期再出一茬棗,成為名副其實的冬棗,這樣一個大棚的冬棗會有兩次收入,既填補了市場斷檔期又提高了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的大好事,隨后他便每年都特意留下幾十棵棗樹進行試驗,經過不斷地積累經驗,今年終于成功。
圖為老李講解今年嫁接的蟠棗樹
老李說蟠棗種植管理的經驗他已經完全掌握了,解決了所有的管理難題,相對沾化冬棗管理上來講,蟠棗管理相當輕松,有老棗樹可以直接嫁接,當年就可以實現少量掛果,第二年達到豐產期,還不需要進行環剝這道工序,可以講蟠棗付出的勞動量相當輕,收益相當大。
圖為當年樹結出一個成熟了的大蟠棗
老李的蟠棗已經在全國很多地方鋪開,他說在新疆建有2000畝的蟠棗開發基地,海南種有200畝的棗園,通過10多年的種植得出結果,蟠棗適合我國南北各地種植,它不但適應性強,而且易管理,生產出來的的棗子口感獨特,是棗業富民的一個好項目。
攝影師為了驗證老李說的話,趁他在接待河南農民的時候,偷偷走進了他的大田棗林里,看到了經過十多天雨水澆灌的結果棗樹,竟然也沒有發現有裂果現象,看來老李的話是可信的。這里的盤棗樹是老李每年為棗農提供接穗的培育地。
農民出身的老李是個退伍軍人,始終保持著部隊的優良傳統,他說自己是退伍不退色,家國情懷一直在心里,生活中既要保持農民本色還要有軍人品質,他雖然已經過上小康生活可是艱苦奮斗,勤儉持家的作風沒有丟,時常身上穿著舊衣服,甚至一件破了洞得上衣穿了10多年,在全國抗疫和河南災情期間他向紅十字協會2次個捐出1萬元錢。
李長娃在冬棗管理技術的不斷探索,成功的突破技術難題,讓原本一年結果的蟠棗成功掛果2次,對于一個農民來講相當不容易,就是對棗業界來講也可以稱為奇跡,他的成功將改變棗樹管理的舊思維,無疑為棗業富民又提供了全新的技術,并讓自己的冬棗管理技術始終居于全國領先地位,我們應該給這位農民大哥點贊加油。【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關注】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棗樹管理,棗樹管理方法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