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捷外賣(一年開了一千多家店,純外賣品牌的打怪升級之路 | 味捷餐飲),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味捷外賣(一年開了一千多家店,純外賣品牌的打怪升級之路 | 味捷餐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鋅財經(ID:xincaijing)
作者:單一
2009年冬天,剛創建味捷外賣的陳建榮凌晨三點就從被窩爬起來。他和合伙人楊永偉開著一輛破舊的面包車,出發去杭州郊區的勾莊買菜。
車上沒有空調,后備箱也壞了,被風吹時蓋子會翹起來,陳建榮用一根繩子拴住。他們匆匆去市場,每包一百多斤的菜兩個人一起扛上面包車,再開回去扛到公司給廚師。
衣衫簡單的陳建榮,根本看不出來此前是年薪超過五十萬的高管。不過,在車上短暫地補眠后,換上了西裝的他,看上去就是一個商務人士。
這套衣服只是他為了走進寫字樓不被攔住的裝備,那個公文包里,全部是味捷外賣的傳單。在互聯網營銷還未普遍的時候,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低頭、快速走進去,以通過前臺。走進人力資源辦公室,陳建榮和他們洽談合作,試圖拿下團餐的單子。
他的目標是走進總經理辦公室,多數時候會被客氣地請出來,有時候會遇到直接的指責:“你是干嘛的?誰讓你進來的?趕緊出去。”
在這個窘境下,他也要說一句:“不好意思,剛剛你們公司同事點了我們的外賣說很好吃,我過來跟您拜訪一下,以后你們公司有需要,可以來點一下。”用最快的語速說完,他趕緊就走了。
如今,味捷集團已經占據杭州濱江高新區的4層辦公樓,以全國2000家的門店做到了中式快餐外賣品類的第一。建立了1200平方的商學院以及12000平方的味泰食品工廠。
現在,味捷旗下擁有我呀便當、厲害了炒飯、粥員外等子品牌,截至目前,其公司旗下品牌單日外賣訂單量突破20萬單,其中我呀便當單品牌單日外賣訂單量突破6萬單,粥員外單日最高訂單超過8萬單。
陳建榮回憶起最早需要厚臉皮地推的日子,笑了笑。當時他賣掉了房車,已經沒有退路,“不要管要臉不要臉,這種事情在創業者身上就不存在。”
他提到,當時敢不做堂食只做外賣的人沒多少,因為那時候,沒有供應鏈平臺、也沒有發達的物流體系,想要做外賣發家,很難。
在選址、采購和廚房三方面,陳建榮成功降低了成本實現盈利,并且趕上外賣江湖風起云涌的時期。餓了么和美團外賣廝殺慘烈之際,味捷外賣迎來紅利期。但陳建榮說,風口,能讓豬飛起來。但風口之后,還能繼續飛的,靠的是自己的翅膀。
創始人,也是采購員、廚師和地推
創業前半年,味捷外賣的四位創始人每天過著多角色轉換的生活。
上午三點,出發去采購菜品,五點回來后,在廚房幫忙,切菜、洗菜、炒菜,他們能頂上半個廚師。
七點,他們又換上西裝,提著商務包去“掃樓”,和保安們機智周旋,給前臺小妹帶小禮物。
等到傳單發出去,有電話打來訂餐時,配送員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又要拿著外賣快速送餐。
半年下來,怎么做地推拓展市場,他們摸清楚了門道,開始培訓團隊。幾位曾經在餐飲集團擔任高管的創始人很清楚,要想將經驗復制給員工,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標準。
這門生意起步雖苦,但四位創始人卻有一定的底氣。
在2009年創業之前味捷外賣,陳建榮在其老家湖州德清對純外賣模型做過測試。陳建榮發現,一家“堂食+外賣”的正常餐飲門店,一天的流水能有一萬五千元左右,外賣的流水比例能占到1/3;但如果純做外賣,一天的流水差不多有七八千元。
雖然外賣模型只是“堂食+外賣”的一半左右,但在陳建榮看來,這已經是一個足夠值得嘗試的商業模型。陳建榮深知,普通堂食門店背后附加的是沉重的租金和人工成本。
在傳統餐飲行業工作多年的陳建榮舉了一個例子:
2005年,陳建榮在湖州長興縣租下了一家400方的店面,租期5年,租金50萬;5年之后合同到期,續約的5年租金卻變成了100萬,直接翻番,還不算上上漲的人工成本。
這讓陳建榮覺得,傳統的餐飲門店幾乎是在為房東打工,并且人工、設備、裝修投入極大,連鎖門店開的越多,風險反而越高。
相比之下,純外賣模型的流水雖然沒有堂食+外賣那么高,但是選址要求不高,租金低廉,人員配置少,這些成本減去后,坪效遠高于堂食+外賣模式。
在湖州德清親測外賣模型有效之后味捷外賣,陳建榮和其他三個創始人把在杭州的第一個試點搬到了香榭大廈。
“我們不知道做大規模后會面臨什么,但我覺得新商業模式能做得厲害的訣竅,就是快速地去試錯。”陳建榮說。
啃下這塊硬骨頭
2009年9月到12月,味捷外賣在杭州開出了3家專營外賣的分店。
陳建榮提到,選址是餐飲的最核心元素。陳建榮和合伙人制定了“一類商圈,十類地段”的布局戰略。由于不需要考慮客源,味捷的門店選擇了偏僻的位置。
他介紹,租一個三四十平的店面,月租只要兩千塊。有些店面在他們租下之前,鮮有人問津。談租金的主動權,落到了自己手里。
這個選址方式,也讓店面租金在味捷的成本架構里占比很小。
解決了租金和裝修投入兩個不可控風險后,他繼而要解決的是餐品不可控風險。
從一開始,陳建榮和合伙人的目標就是兩年內做成杭州第一的外賣品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然要快速開連鎖店,而這其中,餐品的穩定性是必須要考慮的元素。
在餐飲行業多年,陳建榮知道,如果每個店都配備廚師,不僅成本高,也無法保證出品穩定,“廚師在中式快餐里最不可控,每天的心情影響菜的咸淡,換個廚師味道又不一樣。”
他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中央廚房統一出品,把每道菜的所需配料標準化,做成調整好口味的半成品及部分料理包,保證每道菜的味道一樣。
各個門店不配備廚師,而讓廚房大姐來進行簡單的加工操作后即可送出。
做了決定后,陳建榮開始到處參觀全國的中央廚房。他發現,中央廚房是比餐飲還要復雜的一個供應鏈,既涉及工廠化管理,又涉及餐飲化管理,還有廚師團隊、工人團隊、物流配送、軟件系統。但他也清楚,要做連鎖外賣店,這道坎必須跨過去。
中央廚房比他想象的還要花錢。
廚師成本、房租、物流成本,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在味捷創始團隊頭上。
在初期啟動了1500平的中央廚房后,迅速燒完了前期120萬的投入。不得已之下,又把投入追加到了300萬,這基本上是當時味捷創始團隊能籌集的所有資金。
在每個單店可盈利的情況下,陳建榮原本認為,開到10家店就可以持平。但沒想到,吃掉了2010年之前總共8家外賣門店的所有利潤之后,味捷外賣還是處在虧損的狀態,到2010年底,賬上的資金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陳建榮知道,只要到達保平線,中央廚房的成本就可以快速下降,這個目標讓他和團隊死扛著。
在當年最后一次股東大會上,最終作出的決議是幾個股東每個人再湊10萬塊錢來發工資。“發不出就倒閉了,并且那時候錢也不太好借。”陳建榮說,好在當時的杭州銀行依然認可了他們的商業模式,最終為瀕臨倒閉的味捷續了一口血,在沒有抵押物的情況下借了一百萬元給味捷。
直到在杭州濱江長河開出了第20家店之后,才完全覆蓋了中央廚房帶來的巨大邊際成本。集中采購的優勢也慢慢顯露。
在啃下中央廚房這塊硬骨頭之后,味捷外賣的團隊也成功地解決了餐飲行業的“三高”難題——高房租、高采購成本、高人工成本。
2011年,味捷外賣在杭州已經開出了近30家門店。“無論是店數,訂單數,還是整個品牌的影響力,我們在杭州外賣市場是第一了。”陳建榮說。
送彩電、送iphone、送黃金
為了獲得更多的客人,味捷團隊開始了一輪營銷。
在地推為王的時代,下單送禮品依然是最好的營銷手段,送的東西越好,噱頭就越大。當時味捷團隊就想出了送彩電、送iphone4、送黃金的辦法來打名號。
本想一炮打響,但陳建榮沒想到被認為是“騙子”。他轉述客服當時受到的質疑:“騙人吧,要不要我給你返點手續費啊?彩電送你我不要了。”
當時味捷每份外賣的定價在8元、10元、12元三檔,以每份三塊錢左右的毛利計算,一臺2000元左右的彩電相當于賣出700-800份的便當。
陳建榮回憶,在說出了中獎人員的訂單信息,并承諾不收取任何費用后,才有人來領獎。
十塊錢的快餐賺到了幾千元,有獲獎人員曬出獲獎信息后,他所在的公司有段時間點味捷外賣的人數激增。
順利的擴張和營銷策略,讓陳建榮有點“傲嬌”:“我們成功了,模型應該沒問題。擴張到外地只需要復制就行。”
這個想法,讓味捷外賣進入上海后就開始面臨虧損困境。
“進入上海,是我們踩的一個坑。”陳建榮坦誠,這個決定略顯莽撞。
剛進上海,他的心就沉了下來。上海市場的水比杭州要深的多,競爭比杭州更激烈,房租和人力成本比杭州更高。原本的杭州模型中的成本機構,并不適用于上海。
在杭州,快速開店最終能夠不斷降低成本,實現盈利。陳建榮在上海也用了這個策略。
在進入上海之后的10個月時間里,味捷迅速開了20家門店,原本以為這是一個盈虧平衡點,但一年下來,卻足足虧了100萬。
杭州市場的利潤幾乎都賠到上海市場里。陳建榮親自到上海督戰,直到兩年后,上海市場才開始盈利。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味捷外賣(一年開了一千多家店,純外賣品牌的打怪升級之路 | 味捷餐飲)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