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品牌性格是創始人的影子,3個餐飲掌柜的真實獨白,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餐飲品牌性格是創始人的影子,3個餐飲掌柜的真實獨白。
品牌的性格如影隨形。
我們總說,在很多品牌身上能看到創始人自己的影子。 在找一個公司為做規劃和定位之前,其實品牌能夠依仗的“大樹”,就是品牌的創造者本身,ta 的言行舉止、做事態度、思維觀念往往影響著品牌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也因此很容易對于品牌的走向起到重要的作用,盡管成熟的品牌總能被“塑造”出豐滿的“性格”,但我相信這也是對于個人性格的一種重新編輯和闡釋,因為品牌背后的信念,是專屬于人的。
今年五月初,小編在惠州這個非一線城市進行了一圈拜訪,因為我們認為在全國性連鎖品牌紛紛追求一個清晰畫像的今天,二三線城市的品牌們其實也生長出了打造品牌的萌芽需求, 而在其中,我們看到了更多有血有肉的實例,更近距離地接觸到了把自己投入餐飲事業的創始人本身,在這些相對初期的品牌探索過程中,我們反而覺得離活生生的人更近了。
“創意總監是我媽,產品經理是我”
陳天琪的父母 8 年前在惠州城北的村中開了一家名為“藝記鵝莊”的農家飯店,從兩張桌子到整座小樓,它就像很多江湖名店一樣,從“打發時間隨便做做”開始,變成了“地方頭把交易”,而味道的把控則全部來自于陳天琪媽媽。 這個村子里最多的時候有 7 家飯店,山寨者們起起落落,最終現在只剩藝記和村口一家“冒牌”還在繼續著生意。
故鄉傳奇,大概是很多“餐二代”品牌的共同背景
2014 年,還在設計公司的陳天琪也曾經加入一個規模和設計數額都相當龐大的餐飲項目,可惜在當時的惠州,還承接不住如此的體量,而他也因此暫時離開了餐飲世界,從汽車服務、互聯網產品、品牌設計,做了一大圈。
2017 年正是潮汕鹵鵝的爆發年,陳天琪看到了市場對于鵝這一食材的追捧,也看到了全廣東 800 萬客家人的消費潛力,于是帶著對于客家碌鵝的思考,也參加了這場活動。這個點子當場被腸粉發家的紅荔村集團看中,14 天時間里他們就完成了從商業計劃書到合同簽訂的流程,12 月立項、大年初七試營業、3 月中旬正式開業——深圳速度!
這是陳天琪自己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因為他之前那些“折騰”,全部在這里真實地“投入使用”。惠州老家成為了配送中心,深圳直接采購下單,兩地之間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供應鏈對接。同時,供應商和收銀系統的門店打通對陳天琪來說也極其重要,這是很多地方商戶的收銀系統不容易做到的,有互聯網知識作為支撐、后端系統作為核心驅動,惠州往深圳的輻射就輕松許多,在深圳店開業后,很多同行前來取經,他們看中的是陳天琪的項目策劃能力,而在這背后,他覺得其實是系統的缺失。
從隱性的客家基因到顯性的客家品牌,餐飲空間是一個很好的表達載體
為陳天琪做品牌策劃的是他曾經的老板、知名設計公司 VBN 的創始人葉文考,他同樣來自惠州,也同樣在惠州和深圳擁有自己的餐廳品牌,設計出身的他,認為應該率先建立清晰的姿態和較高的文化位置,再向內容進行滲透,如果從優秀產品開始入手,日后不斷的創意搭建和推動就容易感到吃力。葉文考認為,品牌最強大的力量,其實是信任感和安全感,它讓人覺得毫不突兀習以為常,因而也讓人愿意反復前往,所以深圳這家兩層樓的門店,里面藏著一些讓人感覺溫暖熟悉但卻很難清晰辨認出的元素,比如說從屋檐轉化到鏡面上的嶺南彩繪,比如說帶著天然泥灰味道的用老手藝做成的墻。
其實從我的角度看來,歷史上大量北方移民構成的客家人,和當前匯聚了各省人才的深圳,其實擁有暗含的呼應。 在深圳的藝記客家碌鵝身上,我們已經能清晰地看到客家的文化元素,雖然它還沒有一開始建立了優秀的文化高度,但它至少擁有豐富的文化沉淀作為靈感來源,這是品牌所先天擁有的“童年記憶”,這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它的“青少年”和“成年”走向。
從惠州城邊的碌鵝農家樂,到深圳新派客家餐館,陳天琪還和以前一樣是那個愿意拉著朋友去鄉間釣魚的惠州人,而他也優秀相信媽媽對于品質和味道的經驗。但重新開始真正進入餐飲業的他,現在去鄉下看到任何好吃的,就會產生一種“把它做成一個品類”的沖動。
三十五年,一次重生
找到自己的不只是這些年輕一輩的餐飲人、或者開業并未太多年頭的餐廳,對于幾十年資歷的老品牌來說,在這個時代可能面臨著更加迫切的轉型。
改革春風吹進門,全國人民抖精神
1982 年,林偉成開始在惠州街頭小店售賣燒鵝,之后從快餐店到酒樓,它在市場經濟的甜蜜浪潮里面越拱越高,1990 年代初是它突飛猛進的日子,5 家 2000 多平米的酒樓不在話下。 然而之后,宏觀經濟調控讓惠州和海南成為“重災區”,大量的開發項目被廢棄,實業受到巨大沖擊。去泰國旅游散心的林偉成看到了那邊自選式餐飲模式,靈機一動把它帶回了惠州,改造了其中一個酒樓,效果平平;1994 年,一個來自西安的生意機會,從此一炮而紅。這個南方人非常熟悉的“自選大排檔”的模式,在北方市場優秀是當年的“網紅店”,11 個月在北京連開 5 家、之后在全國以各種形式地快速連鎖擴張。
但很可惜因為自身和外界的原因,盡管 2000 年燒鵝仔已經相當早開始了中餐標準化嘗試,還是因為擴張步子邁得太大和非典、禽流感的沖擊,最后在 2006 年僅僅余留下北京一家門店。
1991 年出生的林勐是林偉成的長子,看著父親起起落落忙前忙后的二十多年,他心里覺得可惜。 完成大學學業之后,他如同“默認設置”一般和妹妹加入了父親的餐飲版圖,他在北京嘗試過中央商務區快餐模式的燒鵝仔,這和 20 多年前父親的快餐嘗試完成了跨時代的一擊掌,而妹妹林謙則在純外賣店形式上不斷探索,把父親引以為豪的香腸配方以煲仔飯的形式快速地投入一線市場。
在燒鵝仔回歸之前,創始人的兒女們在一線城市完成了基礎訓練和思維升級(圖為林勐負責的燒鵝仔北京尚都 SOHO 店)
2017 年底,燒鵝仔開始在惠州重新尋找鋪位,回歸計劃全面開啟。 如果你打開現在燒鵝仔的菜單,首屈一指個產品就叫 1982 燒鵝,它的里面凝聚了這幾十年來的浮沉,從市場經濟愛的初體驗,到快餐化、標準化的羈絆,重回老家的燒鵝仔,面對的是新老客群交替的新挑戰。
現在它是一個社區樓下的兩層樓街鋪,墻上能見到不少客家俗語的繪畫,這是傳統酒樓不會見到的裝飾,卻在現在的特色餐飲中消費者習以為常。 剛開業的一段時間,菜單上有數量相當的燒味飯來應對中午便餐消費者,而到了晚上,菜品的價格結構不夠豐富又明顯牽制了客單價,這里很清晰地映照出了追求效率的一類城市的“訓練”結果,而這些在回歸故里的時候并不一定適用——甚至在一線城市已經習以為常的手機點單、手機買單,在惠州市場、面對年齡層偏大的消費群體,都存在著水土不服。林勐希望下一步增加海鮮品類,這在父親曾經的店里非常熟悉的單品,又將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燒鵝仔的店鋪中。
老品牌在新時代要重新找到自己,需要老一輩和新一輩的碰撞和溝通
在注重飲食的廣東,我們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餐二代”進入行業舞臺,長輩為他們留下了扎實的口碑、供應、技術攻關,而后輩往往利用的品牌定位思維、異業工作經驗與之碰撞而產生出新的火花、孕育新的品牌,這是代際沖突感之中的自我發現與自我實現,它必然存在著很多曲折反復,但也有可能因此激發出特殊的氣質,和極具人情味的溫度。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餐飲品牌性格是創始人的影子,3個餐飲掌柜的真實獨白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