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早教中心(早教中心,上還是不上),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幼兒早教中心(早教中心,上還是不上)。
早教中心,上還是不上,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過我很久。如今我的孩子已到上幼兒園的年齡,再回過頭來看早教中心,心里很是明朗,絲毫不后悔曾經沒有帶孩子去過,當然,如果我曾經帶孩子去過,現在也不會后悔。我現在的心態之所以不同于以往在這個問題上的前思后想和猶豫不定,是因為孩子已經過了上早教中心的最佳年齡,我站在現在的高度看過去,就像外星人都敏俊看地球人一樣淡定。一方面就算我后悔也回不到過去,不如不后悔;另一方面,我發現所有關于孩子的事情只要能夠跳出“此時此景”,就不會輕易身陷焦慮。所謂此時此景,便是總是以為當前要做的某個決定必然嚴重影響未來的某個發展。(例如,我一個朋友反復地問我不給六個月的嬰兒吃魚肝油孩子將來會不會缺鈣。)其實真的走到未來那個點,當初的那個決定是做了還是沒有做,大多數情況下,根本沒有我們曾經以為的那么重要。
許多想帶孩子去早教中心的父母有此念頭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重視孩子早期教育的大環境,周圍朋友的示范效應,各種育兒書的大爆發以及不差錢。但是,不論每個父母出于什么理由考慮送孩子去早教中心,最終能實際達成這件事的唯有:錢。經濟不寬裕的家庭,根本動不起這個腦筋。所以,要不要去早教中心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說明它其實并不是養育孩子必經的一步,或者說,它就是個選擇題,不像吃飯喝水睡覺這些不做不行。
那么早教中心到底值不值得一去呢?
首先要看你如何看待早教這件事。據我觀察,在不差錢的情況下,決定帶孩子去上早教的是這樣兩類父母。一類是堅信早教對孩子有各種好處,無論是鍛煉大運動還是開發右腦,反正上一上肯定比不上強。另一類是覺得孩子在家太無聊,自己或者家里的老人又不會陪他玩,不如找個好玩的地方耍一耍,有人帶著玩更好。(不得不說,這一類父母是真不差錢。)如果是第一類父母,他們會很慎重地考慮市場上的早教中心,希望做到物有所值,即,我花了錢,可得讓我的孩子有些收獲。如果是第二類父母,他們可能更傾向于選擇更貴口碑更好的早教中心,而不會特別在意是臺灣的早教中心還是美國的早教中心,是日本的早教中心更好還是韓國的早教中心更好。有時候,這兩類父母也可能是重疊的,他們的心理底線是花錢買孩子開心,心理巔峰是孩子在早教中心上課真的變得更聰明,更懂事,更會與人相處了。
雖然每天在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轟炸中,許多媽媽輕易地獻出了自己對某類早教思想的信任。有的媽媽信賴華福德教育,有的媽媽信賴七田真教育,有的媽媽信賴杜曼閃卡,還有的媽媽信賴蒙臺梭利教育,但最終決定他們花錢選擇哪一家的,是這些教育品牌在當地的宣傳攻勢,以及這些媽媽周圍朋友的親身體驗。
如果你問問身邊當媽媽的朋友,他們帶孩子去上某家早教中心效果如何,他們有相當一部分都會說,還不錯啊,還是上上比較好。也有人會說,感覺沒什么用,孩子在早教中心也沒有特別的變化。如果聽到的是前一種,你一定會問這是哪一家早教中心,名氣有多大,會想我要不要也帶孩子去試試呢。如果聽到的是后一種,你肯定會想,難道去上早教中心真的沒有用嗎?可是,為什么XX跟我說他的孩子上得很好啊?無論你產生哪一種想法,這種想法都會推動你主動去接收早教中心的更多信息,直到你終于把孩子送進去。也有些很認真的父母,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面“技不如人”,便希望早教中心提供的環境可以幫助孩子快點趕上“大部隊”。這也正是早教中心最容易戳中父母軟肋的宣傳點。
我見過兩個上早教中心上得非常成功的小孩,那兩家早教中心在北京也都很出名。兩個小孩其中一個兩歲半去上幼兒園,不需要家長陪同,沒有哭過一聲,集體生活適應得非常好。另一個也是不到三歲,各種大運動都非常棒。相比較我的孩子上幼兒園會哭,到現在也不會騎三輪的自行車,這兩個小孩真是相當不錯。但是,我們反過來想,如果這兩個小孩沒有去過早教中心,會不會也像現在這么棒呢?
這就是早教,甚至是一個人在整個受教育過程中都無法證偽的一個問題。因為你無法重來一次,不知道如果不那樣做會不會還能得到同樣的結果。雖然總的來看教育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如果我不把這兩個孩子與我的孩子相比,而是與其他沒有去過早教中心的孩子相比,答案就是,有許多小孩平時只是在小區里摸爬滾打,在社交和大運動上也一樣發育良好。當然,這樣的比較是不準確的,充其量只能說明,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在早教中心才可以發育到最好。除了每個孩子先天上就各有優勢外,每個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各不相同,這些很難拿出來進行量化比較。
早期教育的影響力可以看看美國密歇根州的佩里學前教育計劃和卡羅萊納州的初學者計劃,它們都是旨在改變貧困兒童的早期體驗的教育項目。參加這些計劃的孩子們可以在設計良好的幼兒園中學習生活,在這里也有專門的成人負責照顧和教育他們。研究者們將參加計劃的這些孩子與相同社區中未能參加計劃的孩子進行了比較,用科學證據證實:這些早期教育干預產生了持久的效果。20或30年后,與控制組的孩子相比幼兒早教中心,當初參加早期教育計劃的孩子更加成功、受教育水平更高、更健康,同時也更少被關押入監獄。
不過以上只是這項研究的過程,真正讓這些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更加成功的原因是,在這些計劃實施過程中,孩子的父母也被改變了,他們會與孩子有更多的親近。孩子變得更自信更優秀,也會改變父母看待他們的方式,進而形成良性循環一直持續到孩子的成年。這個研究最終說明,如果早期教育能夠最終達到理想結果,那一定是孩子與父母經過早期教育的環境都發生了改變。
不過,這項研究的被試都是貧困兒童,對于中產階級和巨富家庭的兒童而言,因為本來就具有良好的物質文化生活,反而是遺傳因素在他的成長中顯得更有分量。也就是說,你的孩子在早教中心受教育之后變得更好了,也許并不是早教中心的功勞,而是你的遺傳基因在發揮作用。
還有一項研究是這樣的。在暴君統治下的羅馬尼亞有許多嬰兒被送到孤兒院,沒人安撫他們,更沒人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在暴政被推翻之后,這些已經長到四五歲的孤兒被一些英國家庭收養。收養之初他們各方面的水平明顯低于普通兒童。但是這些孩子成年之后,大部分都與普通孩子無異了。但也有一部分終生無法走出嬰兒時期的陰影。這個研究發現,早期教育很重要,但也沒有重要到此后都無法改變其影響力。
舉例這兩個研究,是想說明,總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心理學家在爭論孩子出生后的頭幾年是不是最重要的,但事實上,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并不比另一段經歷更重要。人生是無數個點連續而成,每個點都同等重要,只是有的點被你看見了,有的還沒有被你看見。你總是覺得眼前經歷的這個點最重要,并為此思慮萬千。我們無法預知一個孩子的未來會不會因為眼前看似更好的教育就變得更好,但起碼眼前的這個教育并不能決定他的一生。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從來很鄙視那些在孩子才幾歲就羅列他的各種優點似乎他已經功成名就的文章。在早教這件事情上,所有的機構都在夸張早期教育的影響力,進而使一些父母在面臨選擇時無所適從。所以,我的建議如下:
第一,我們經常看到,那些裝修華麗的早教中心里都是家庭經濟條件不錯的孩子,其實這些孩子如果不去早教中心,他的家庭所能提供給他的環境也并不亞于早教中心的環境。相反,倒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去早教中心看看,因為那里無論是物理環境還是育兒理念都有他們平時難以觸碰的高度,在那里也許可以改善一些父母的育兒觀念。
第一,不差錢的,一心要帶孩子上早教的,無須為選擇韓國還是美國還是英國還是日本的早教中心而糾結,所有的早教一旦到了中國生根,都得本土化。他們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有側重點的不同。你得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的意愿和離家遠近,選擇你看重的某幾個方面再決定去哪一家,而不是看哪一家宣傳的教育是最好再去哪一家。這世間最好的教育永遠來自父母,而不是琳瑯滿目的教育產品。如果無法做自信的父母,而嚴重依賴教育產品,那就多考慮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相信教育產品。
第二,既然不差錢,就不要把“物有所值”當成目標。我很欣賞那些抱著讓孩子玩一玩的心態去上早教的父母,他們沒有把早教這件事搞得太沉重。一旦孩子表現出抗拒,他們就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去心疼花了這么多錢。并把這種對錢的心疼變成一種抱怨或壞脾氣發泄到孩子身上,進而影響孩子對教育的認識。如果這樣,那真是最最糟糕的事情。
第三幼兒早教中心,早教中心與幼兒園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它需要父母的參與。如果無法判斷自己是不是好父母,而去早教中心可以從與老師和其他父母的互動中認識到自己養孩子的優勢與不足,那這樣的早教中心真值得一去。即,抱著讓自己去學習的心態,而不是把它當成偷懶的地兒。
第四,去還是不去就是一念之差。但無論哪一種,那每周短短的幾個小時都不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根本性的改變。如果你總覺得自己的寶寶有些方面技不如人,與急于改變相反的途徑就是,再耐心等等。
微信公眾平臺:后喻時代(futurewise)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幼兒早教中心(早教中心,上還是不上)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