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圖(蓮子圖片),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蓮子圖(蓮子圖片)。
??
蓮子為蓮科植物蓮的種子,待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蓮房,取出果實,除去果皮,干燥后即是紅蓮子,紅蓮子經過加工去皮后就成為白蓮子。從營養成分上看,紅白蓮子相差無幾,都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元素,是老幼皆宜的食品。
「中文名」蓮子
「拼音」Lián Zǐ
「英文名」SEMEN NELUMBINIS
「拉丁學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
「別名」紅蓮子、蓮肉、蓮米、藕實、水芝丹、蓮實、澤芝、蓮蓬子。
「來源」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干燥成熟種子。除去蓮心者稱蓮肉。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蓮房,取出果實,除去果皮,干燥。
「原形態」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肥厚橫走,外皮黃白色,節部縊縮,生有鱗葉與不定根,節間膨大,內白色,中空而有許多條縱行的管。葉片圓盾形,高出水面,直徑30~90厘米,全緣,稍呈波狀,上面暗綠色,光滑,具白粉,下面淡綠色:葉柄著生于葉背中央,圓柱形,中空,高達1~2米,表面散生刺毛。花梗與葉柄等高或略高;花大,單一,頂生,直徑12~23厘米,粉紅色或白色,芳香;萼片4或5,綠色,小形,早落;花瓣多數,長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鈍,由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多數,早落,花藥線形,黃色,藥隔先端成一棒狀附屬物,花絲細長,著生于花托下;心皮多數,埋藏于花托內,花托倒圓錐形,頂部平,有小孔20~30個,每個小孔內有1橢圓形子房,花柱很短,果期時花托逐漸增大,內堡海綿狀,俗稱"蓮蓬",長寬均5~10厘米。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5~2.5厘米,果皮堅硬、革質;內有種子1枚,俗稱"蓮子"。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性狀」本品略呈橢圓形或類球形,長1.2~1.8cm,直徑0.8~1.4cm。表面淺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細縱紋和較寬的脈紋。一端中心呈乳頭狀突起,深棕色,多有裂口,其周邊略下陷。質硬,種皮薄,不易剝離。子葉2,黃白色,肥厚,中有空隙,具綠色蓮子心。無臭,味甘、微澀;蓮子心味苦。
「生境分部」自生或栽培于池塘內。我國大部地區有分布。主產湖南、湖北、福建、江蘇、浙江、江西。以湖南產品最佳,福建產量最大。此外,山東、安徽、山西、河南、遼寧、黑龍江、云南、貴州、陜西等地亦產。
「采收加工」9-10月間果實成熟時,剪下蓮蓬,剝出果實,趁鮮用快刀劃開,剝去殼皮,曬干。
「炮制」揀盡雜質即可,或砸碎、去皮、去心用。或將石蓮子置鍋內水煮后,切開,去皮,曬干。
「化學成分」含多量的淀粉和棉子糖,蛋白質16.6%,脂肪2.0%,碳水化物62%,鈣0.089%,磷0.285%,鐵0.0064%。子莢含荷葉堿、N-去甲基荷葉堿、氧化黃心樹寧堿和N-去甲亞美罌粟堿。氧化黃心樹寧堿有抑制鼻咽癌能力。
「營養價值」 每100克蓮子的營養成分如下:碳水化合物67.2克,蛋白質17.2克,膳食纖維3克,脂肪2克,維生素B1:0.16毫克,維生素B2:0.08毫克,維生素C5毫克,維生素E2.17毫克,煙酸4.2毫克,鉀846毫克,磷550毫克,鎂242毫克,鈣97毫克,錳8.23毫克,鈉5.1毫克,鐵3.6毫克,鋅2.78毫克,銅1.33毫克,硒3.36微克,熱量344千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①《本草拾遺》:"生則脹人腹,中薏令人吐,食當去之。"
②《綱目》:"得茯苓、山藥、白術、枸杞子良。"
③《本草備要》:"大便燥者勿服。"
④《隨息居飲食譜》:"凡外感前后,瘧、疸、疳、痔,氣郁痞脹,溺赤便秘,食不運化,及新產后皆忌之。"
蓮子有養心安詳的功效。中老年人特別是腦力勞動者經常食用,可以健腦,增強記憶力,提高工作效率,并能預防老年癡呆的發生。蓮子中央綠色的芯,稱蓮子芯,含有蓮心堿、異蓮心堿等多種生物堿,味道極苦,有清熱瀉火之功能,還有顯著的強心作用,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可以治療口舌生瘡,并有助于睡眠。用作補益藥,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可治療脾虛久瀉、瀉久痢、腎虛遺精、滑泄、小便不禁、婦人崩漏帶下、心神不寧、驚悸、不眠。
「性味」甘、澀,平。
「歸經」歸脾、腎、心經。
「功能主治」
1.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用于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摘錄《國內藥典》
2.養心,益腎,補脾。澀腸。治夜寐多夢,遺精,淋濁,久痢,虛瀉,婦人崩漏帶下。石蓮子并能止嘔、開胃,常用治噤口痢。摘錄《中藥大辭典》
3.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主脾虛久瀉;瀉久痢;腎虛遺精;滑泄;小便不禁;婦人崩漏帶下;心神不寧;驚悸;不眠。摘錄《中華本草》
「各家論述」
1.《本經》:主補中、養神、益氣力。
2. 孟詵:主五臟不足,傷中氣絕,利益十二經脈血氣。
3.《本草拾遺》:令發黑,不老。
4.《食醫心鏡》:止渴,去熱。
5.《日華子本草》:益氣,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泄精。
6.《日用本草》:止煩渴,治瀉痢,止白濁。
7.《滇南本草》:清心解熱。
8.《綱目》: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泄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
9.《本草備要》:清心除煩,開胃進食,專治噤口痢、淋濁諸證。
10.《隨息居飲食譜》:鎮逆止嘔,固下焦,愈二便不禁。
11.《綱目》: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士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此其極輿也。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12.《本經逢原》:石蓮子,本蓮實老于蓮房,墮入淤泥,經久堅黑如石,故以得名。為熱毒噤口痢之專藥。補助脾陰而滌除熱毒,然必兼人參之大力開提胃氣,方始克應。若痢久胃氣虛寒,口噤不能食,則為戈戟也。
13.《玉楸藥解》:蓮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
14.《醫林纂要》:蓮子,去心連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煩、止渴、澀精、和血、止夢遺、調寒熱。煮食僅治脾泄、久痢、厚腸胃,而交心腎之功減矣。更去皮,則無澀味,其功止于補脾而已。
15.《重慶堂隨筆》:蓮子,交心腎,不可去心,然能滯氣。
16.《王氏醫案》:蓮子,最補胃氣而鎮虛逆,若反胃由于胃虛,而氣沖不納者,但日以干蓮子細嚼而咽之,勝于他藥多矣。凡胃氣薄弱者常服玉芝丸,能令人肥健。至痢癥噤口,熱邪傷其胃中清和之氣,故以黃連苦泄其邪蓮子圖,即仗蓮子甘鎮其胃。今肆中石蓮皆偽,味苦反能傷胃,切不可用。惟鮮蓮子煎之,清香不渾,鎮胃之功獨勝,如無鮮蓮,干蓮亦可。
「復方」
1.治久痢不止:老蓮子二兩(去心),為末,每服一錢,陳米湯調下。(《世醫得效方》)
2.治下痢飲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鮮蓮肉一兩,黃連五錢,人參五錢。水煎濃,細細與呷。(《本草經疏》)
3.治噤口痢:石蓮不以多少,不炒,剝去殼,將肉并心,碾為細末。鍘艮二錢,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4.治心火上炎,濕熱下盛,小便澀赤,淋濁崩帶,遺精等證:黃芩、麥門冬(去心)、地骨皮、車前子、甘草(炙)各半兩,石蓮肉(去心)、白茯苓、黃芪(蜜炙)、人參各七錢半。上銼散。每三錢,麥門冬十粒,水一盞半,煎取八分,空心食前服。(《局方》清心蓮子飲)
5.治心經虛熱,小便亦濁:石蓮肉(連心)六兩,炙甘草一兩。細末。每服二錢,燈心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蓮子六一湯)
6.治小便白濁,夢遺泄精:蓮肉、益智仁、龍骨(五色者)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清米飲調下。(《奇效良方》蓮肉散)
7.補虛益損:蓮實(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宿,入大豬肚內,用水煮熟,取出焙干。上為極細末,酒糊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酒送下。(《醫學發明》水芝丸)
8.治病后胃弱,不消水谷:蓮肉、粳米各炒四兩,茯苓二兩。共為末,砂糖調和。每用兩許,白湯送下。(《士材三書》蓮肉糕)
9.治翻胃:石蓮肉,為末,入些豆蔻末,米湯乘熱調服。(《仁齋直指方》蓮子散)
10.治產后胃寒咳逆,嘔吐不食蓮子圖,或腹作脹:石蓮肉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姜湯或米飲調下,日三服。(《婦人良方》石蓮散)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蓮子圖(蓮子圖片)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