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信托沒有活路了么?信托公司將往何處去?,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未來的信托沒有活路了么?信托公司將往何處去?。
大概是因為資金信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有點用力過猛,最近和很多同業朋友在溝通的時候,“未來的信托沒活路了”和“得抓緊想股權和標品信托轉型” 兩種情緒穿梭在言談間。
不管怎樣,信托人那種先天自來的憂慮在此時表露得格外明顯,如果說之前大家擔心的是“業務該怎么做”,那么現在大家焦慮的重點則是“這個行業該往哪里去?這個行業還會不會存在?”
長久以來對于信托公司的誤讀:信托公司是一種特殊的企業
我以為,這種憂慮來源于一個對于信托公司由來已久的誤讀,在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里很多人高看信托,到現在資管新規、64號文等一系列政策打擊下又看空信托,我想這都來源于同樣一個誤區:在很多人眼中,信托行業很特殊,信托公司是一種特殊的企業!當行業高速增長時,大家樂觀的認為,充裕的流動性和監管套利加持著這個行業,他特殊,所以他發展的好;當行業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大家又悲觀的認為,前期的各種優勢消耗耗盡,他特殊,所以他不會再好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讀,是因為我們對于信托高速增長現象的不合理解讀,在這十年的發展里,信托行業異軍突起,呈現了以下的特點:
1,最近十年,除少數信托公司外,大部分公司都實現了快速增長;
2,民營、地方國企和央企背景的信托公司都不乏成功案例,股東背景并不是決定公司成敗的根本;
3,經濟和金融在最近十年都經歷了波動,信托公司卻巋然不動,主營業務穩定沒有出現過大的調整;
4,不同業務和管理風格的信托公司都有著不俗的表現。
總結下來,大家都單純的認為信托所享受的制度紅利刺激了行業發展,各種類型的信托公司都受惠于此,從而獲取了超越金融同儕的發展,但卻忽視了在行業細分下,信托公司上演著各自的幸與不幸。我想,在相同的市場環境中,優秀的信托公司之所以優秀,是因為發展中所形成的的特質,這些獨有的文化或者模式,決定了其更高速的奔跑能力和調頭速度。
對于信托行業的未來,在監管的驅使下,迎來的不是行業終結,而是分化。在未來具有更強組織和調整能力的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業務,依然會在行業內遙遙領先,而在制度紅利的潮水褪去后,那些本來就先天缺陷的信托公司將會面臨更大的危機。
就像標題寫的那樣,不管怎樣,對于信托公司的未來,都存在著“變”與“不變”,我以為“變”的是大勢,而“不變”的是信托公司在競爭中所形成的獨特優勢和成功基因。我們過分關注了“變”,故而變得焦慮,但事實上,只要把握了“不變”的內涵,在變化不定的監管格局下,信托公司依然會有自己的空間。同樣的,在跳出融資類非標的自留地后,信托公司如果可以把握自己在組織建設、行動效率和人才體系方面的優勢,我相信信托的前途不會是黯淡無光的。
信托公司也要遵循企業的一般規律,探尋信托公司的成功基因
有悲觀的朋友表示,轉型服務信托賺不到錢,而轉型標品信托,信托拿什么和銀行、證券和基金PK呢?銀行的資金優勢、證券和基金的牌照優勢和經驗累積,在目下看起來是那么高不可攀,信托公司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去和這些先發的巨頭來決斗,掙得自己的生存空間?
1,信托公司擁有更扁平的管理結構
相比于銀行、證券和保險,信托公司作為后起之秀信托公司業務,規模建制更小,具有天然扁平化的條件,在經營中信托公司基于扁平化形成了兩種特質:(1)從一線到領導的匯報條線極短,決策效率高;(2)部門業務同質化,容易強化競爭。而類合伙人的制度在早期被驗證后在行業內得到了有效的推廣,“扁平化的管理架構+清晰的激勵機制”形成了信托公司高速發展的雙輪驅動。
近年來,很多信托公司嘗試在組織結構上做文章,要么強化了筒倉效應,內部協作程度降低;要么匯報線拉長,業務決策效率降低,都難言成功。我以為相比于信托業務的回歸本源,信托公司從管理架構上更應回歸本源,在專業化的基礎上強調良性內部競爭和業務處理效率,這才是信托與金融同業PK致勝的關鍵。
2,公開透明的評審制度
我以為信托公司的企業文化集中體現在項目評審制度上,發端于中信信托的公開評審機制,在不少信托公司內部依然被奉為圭臬。我認為,公開評審會至少在三個方面刺激著信托公司向良性的方向前進:
(1)公開的評審,讓少數人的暗箱操作無所遁形,信托公司內部的業務公平得到了極好的貫徹;
(2)公開評審制度有效傳播了優秀經驗和業務知識,為信托公司內部智慧的涵養和團隊專業建設提供了支持;
(3)評審會也是公司業務的風向標,每一次公開的評審會本質上也是公司業務方向的再一次宣貫,便于及時統一業務思想。
很多人說優秀的風控應該是前置于業務的,他們的本意是風控應該站的比業務高、看得比業務遠。但從信托公司的經營實踐看,項目評審制度固然是風控的重要一環,但卻已經成為了信托公司業務管理的重要一環,并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公開評審制度非常成功的踐行了“風控前置于業務”。
3,穩定的管理層
觀察行業內排名靠前的信托公司,我們不難發現管理層的穩定影響著信托公司的長期發展,一個優秀的領導加上一個穩定的、有執行力的班子,是信托公司成功的關鍵。與之相反的是,不少信托公司出現內部派系斗爭、頻繁的空降、高管間相互攻訐拆臺,再好的股東背景和資源投入,也難達預期。
在干部管理方面,金融行業有很多嘗試,諸如銀行盛行的“輪動”制度,分行副行長以上的管理者每3-5年就要換崗,這固然杜絕了本位主義、業務風險和大領導的管理難度,但頻繁的位置更迭卻造成了核心骨干的專業性下降、業務導向短期化。“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簡單道理,但在一個大的組織體系中,如何在股東戰略、管理層意志、內部人員晉升和外部人才引入等取得有效的平衡,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簡潔有效的組織建設
把類合伙人制度發展到極致的,便是舉手制,這個制度經過中信信托成功實踐后,很快得到了行業各家公司的效仿。從業務的角度看,組織的良性裂變一方面促進了業務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團隊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賦予了團隊負責人極大的權限,但也給予下屬用腳投票的權利,“類合伙人制度”和“舉手制”相輔相成,促成了信托公司經營層面的大發展。但如果是大鍋飯制度的信托公司,舉手的意義就弱了很多。
從人才建設的角度看,舉手制對于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伴隨著舉手制所帶來的成功效應和財富效應,吸引了更多有資源、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走進了信托公司,形成了公司的人力資源的快速升維。從這個角度看,信托公司在未來標準化資產市場中,同銀行、證券和基金的拼爭中,如果可以繼續發揮人力資源的經驗,即便是一片血海,信托公司也未必沒有勝機。
5,一切以業務為先的企業文化
相比于其他金融行業的自留地,信托公司并無任何優勢,為了生存必須依托新業務和新客戶的開拓,轉型與奔跑是信托公司的唯一念頭,促成了很多信托公司養成了以業務為先的經營文化。在這個企業文化下,信托公司養成了業務說話的工作模式,有些公司強調“舉公司之力發展某項業務”、有些公司倡導“無邊界服務、無障礙運行”、有些公司重視行動、唯成績論、杜絕夸夸其談,不同公司用不同的方式去踐行了業務為先的理念。事實上,當業務為先的理念成為信托公司的指導思想時,便達到了一種“和而不同”的微妙狀態,各種管理手段和經營策略便能暢通無阻,管理層如臂使指。
信托公司該去向何處?
信托公司該往哪里去?是否未來“大而全”的信托公司不復存在?是否信托公司只能圍繞標準化資產和服務信托苦苦掙扎?信托牌照是否不再值錢?我不清楚,作為從業者,我以為這一切的變化都會非常艱難與痛苦。但我以為跳出痛苦的唯一手段是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長遠,當我們跳出眼前的得失時,我們才能走出眼前的自怨自艾,走向新的未來。
在這個過程中,我以為信托公司應該主動適應新的“變”,以監管為準繩,積極調整業務方向,但信托公司更應該堅持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基因(“不變”),才能找準自己的利基與定位,才能在未知的紅海中,殺出自己的一條血路。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未來的信托沒有活路了么?信托公司將往何處去?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