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品茶師袁枚品武夷巖茶得真味,36創(chuàng)業(yè)加盟網(wǎng)給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清朝第一品茶師袁枚品武夷巖茶得真味。
摘要:清朝文學家袁枚,除著名的《隨園詩話》外,還有一部系統(tǒng)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叫《隨園食單》,其中就包含“茶酒單”。可以說,袁枚不愧為清朝第一品茶師。 袁枚善于辨茶。65歲以后,袁枚開始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臺、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
清朝文學家袁枚,除著名的《隨園詩話》外,還有一部系統(tǒng)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叫《隨園食單》,其中就包含“茶酒單”。可以說,袁枚不愧為清朝第一品茶師。
袁枚善于辨茶。65歲以后,袁枚開始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臺、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等地,嘗遍各地名茶,并且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還有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他喜歡品茶,且有獨到見解。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有如喝藥”,但是乾隆51年(公元1876年)他游武夷山,來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隨園食單·茶酒單》記載道:“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他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從此,他在與詩友論茶時,始終把武夷巖茶排在諸多名茶的首位。
袁枚認為品茶師,要泡出一壺好茶,需先有好水,其次要注意火候,這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他有精彩的描述:“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至于烹煮,他的妙法是:“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發(fā)也。”山西裴中丞曾大贊:“余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這是對袁枚的最高褒獎。
他也講到收藏茶葉的方法:“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扎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
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還寫到不少茶制食品,頗有特色。有一種“面茶”,熬粗茶汁,炒面兌入,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無乳則加奶酥皮亦可。還有一種叫“茶腿”,是用茶葉熏過的火腿,肉質(zhì)火紅,味鮮而帶茶的清香。可見他對茶、對飲食有相當研究,生活質(zhì)量自然高了。
在好茶的滋潤下,他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郄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有:“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云春一點,布裙紅出采茶娘。”描寫身著紅布裙的采茶姑娘在“萬片綠云”的茶海中采茶,生動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間閑立久,采茶人散夕陽西。”可知他旅游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shù)氐摹安枞~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一杯好茶能滌凈塵慮,撫平煩躁之心。袁枚深諳茶道,悟得茶理,因此不愿在官場爭逐名利,依循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羈無絆,悠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壽。
清代大才子袁枚品武夷巖茶得真味
武夷巖茶滋味醇厚,香氣濃郁,馳名天下。可清代大才子袁枚初到武夷飲茶,卻嫌其濃苦,如同飲藥一般。而后來袁枚為什么又在他的《隨園詩話·食單》中慨然贊嘆:“武夷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tiǎn”呢?這里流傳著一個袁枚品茗的故事。
傳說袁枚一生最喜歡飲茶,一天不飲茶就感到坐立不安。他考中進士后,不愿做官,立意周游名山大川,品嘗各地名茶。他游覽杭州西湖,飲過龍井茶,又在太湖邊品嘗了陽羨茶,隨后又到江西,登廬山,過湖口石鐘山,至婺源品嘗了婺綠,遍嘗江南名茶后,他樂得贊不絕口,興致未已,又從江西來到福建,風塵仆仆地登游武夷山。
袁枚是浙江人,江浙人很仰慕他的才華,他每到一處,人們都爭著以上禮待客,不論是道觀的羽士,還是寺廟的僧人,都敬奉上好茶款待。來到武夷山后,袁枚沒有炫耀自己的名士身份,信步游覽,隨遇而歇。他跑了幾處寺廟、農(nóng)舍、也品了幾種茶,都感到茶味帶苦,不很愜意。但袁枚游覽名山大川頗多,深知名山出名茶。為何來到武夷山,未能嘗到佳茗呢?袁枚為人嚴謹,凡事都要追根問底。在他臨走的前一天,他專門拜訪了武夷宮的道長。
袁枚來到宮中,道長親自出迎。互通姓名寒暄一番之后,袁枚見道長年逾古稀,仙風道骨,不禁肅然起敬。雙方告坐,道童敬獻香茶。袁枚啜了一口,已覺茶韻迥異于前,便爽直地提出了疑問:
“陸羽多次飲茶,都要滿飲七大碗。他著有《茶經(jīng)》,人稱“茶圣”。但在他的著作里,卻沒有提到武夷巖茶,不止何故?”
老道長領會到他提問的含義,沒有立即回答,微微一笑,起身到書櫥旁,抽出一部書,指著書上的詩句給袁枚看。袁枚忙起身接過,看出那是范仲淹的《斗茶歌》。
袁枚早已看過《斗茶歌》,今日再看,想到連日所嘗過的武夷巖茶,覺得歌中的“不如仙人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飛”有點言過其實,但在老道面前又不好直說,只是默不作聲。
老道長望了他一眼,說道:
“武夷巖茶,沒有見諸《茶經(jīng)》,足見陸羽著書立說,態(tài)度嚴謹,非道聽途說者可比。據(jù)蔡襄考證,陸羽未到過武夷山,故在其《茶經(jīng)》中未提及武夷巖茶。蔡襄著的《茶錄》對武夷巖茶言之甚詳,不知先生過目否?”
袁枚聽了老道長一席話,即不表示贊成,也不表示反對,兩眼望著老道長品茶師,一言不發(fā)。老道長知道,此人不是用言辭可以說服的,便說道:
“先生如果嗜茶,不妨將老朽飲用的茶,請先生試一試,如何?”
袁枚一聽,連忙起身,表示感謝。老道長命道童重新備茶。不一會,道童用精制茶盤,端出崇安遇林窯燒制的黑瓷茶具,杯子像胡桃,壺小如香櫞。老道長持壺在手,滿酌一杯,最多不過一兩茶水,端給袁枚品嘗。袁枚遵照老道長的吩咐,持杯在手,先聞其香,再試其味,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品啜,頓覺心曠神怡,與前些天飲的茶,大不一樣。他又自斟一杯,先聞香后試味,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精神倍增,疲勞全消。他一連飲了5杯,連聲說:“好茶!好茶!”他起身謝了老道長,又一連泡了三泡喝下,依然是巖韻猶存,芳香不絕。袁枚贊嘆不已。老道長看袁枚如此嗜茶,也不作聲,只是捋須微笑。
袁枚飽賞了武夷巖韻后,贊嘆說:“不瞞老道長,子才唯一嗜好就是飲茶。天下名茶不少,看來龍井味太薄,陽羨韻稍差,它們和武夷巖茶相比,有水晶與圭玉之別。武夷巖茶,享有天下盛名,真是名不虛傳,名不虛傳……”
老道長見袁枚贊譽不已,就告訴他說,數(shù)日來他所飲之茶,都是招待一般游客的。袁枚聽了大笑不止。
袁枚第二天沒走,通宵達旦與老道長飲茗論道。
老道長稱贊他:“事必躬親,態(tài)度嚴謹,當今之世,難能可貴!”
袁枚也笑著說:“差一點失掉了機會,鑄成大錯,此行領悟到佳茗韻致,著實令人高興。”
袁枚一連住了三天,才和老道長依依惜別。
袁枚回到家中,還念念不忘武夷巖茶,在他親友故舊面前稱贊不已。后來在他的《隨園詩話·食單》中斷然評定:“賞盡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
總結(jié):以上內(nèi)容就是清朝第一品茶師袁枚品武夷巖茶得真味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chuàng)業(yè)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nèi)獲得企業(yè)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chǎn)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