鮸魚(鮸魚),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鮸魚(鮸魚)。

鮸魚
鮸魚鮸魚,英文名: brown croaker,nibe croaker,roncadore 又名: 鳘魚、敏子、敏魚、米魚、毛常魚、米古、命魚 ,屬于石首魚科,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沿海均產之。屬暖水性近底層魚類,喜小股分散活動。產卵季節魚群相對集中,主要產卵區在舟山北部島嶼,產卵期在6~8月。屬捕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頭足類和十足類為食。
物種信息
中文學名: 鮸魚
中文別名: 鳘魚、敏子、敏魚、鮸魚、毛常魚
二名法: Miichthys miiuy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有資料歸為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亞綱: 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種: 鮸魚
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包括中國的渤海、黃海及東海,日本南部
鮸魚體延長而側扁,背、腹部淺弧形,一般體長45~55厘米、體重500~1000克,大的個體可達10多干克。頭小尖突,吻短,鈍尖,口大而微斜,端位,上下頜等長。體被櫛鱗,鱗片細小鮸魚,表層粗糙,頭部被圓鱗,頦孔4個,無頦須。中央頜孔及內側頜孔呈四方形排列,無頜須。上頜外行牙和下頜內行牙擴大,呈犬牙狀,內面小牙成帶狀群。眼圈大,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體背和上側面灰褐色,腹部為灰白色。背鰭2個連在一起,中間有一深缺刻。鰭棘上緣為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臀鰭具2棘;尾鰭呈楔形,尾鰭的基部為黃色,其邊緣顏色稍淺。漁獲體長15~70厘米。
鮸魚鮸魚,石首魚科,與大、小黃魚相似。鮸魚肉厚結實,腹內脂肪量多,特別到春天,是鮸魚最肥的季節,民間有“春鮸秋鱸”的說法。鮸魚頭燒豆腐,是溫州一道名菜,剖開曝曬成為“白鲞”,鮸魚入饌,成了敲魚、魚排、魚丸、魚圓、炒魚片、蔥油魚、魚羹等。
人們在品嘗鮸魚之余,卻把鮸魚身上的兩味中藥遺忘了。這兩味中藥,一是魚鰾,二是耳石。
魚鰾,魚的“發音器”,漁民常借此測魚群的大小,人們稱之魚肚或魚膠,是婦幼皆知的補品。《本草綱目》:“甘,平,無毒”,《本草新編》:“入腎”。《中藥大辭典》綜合稱:主治“腎虛滑精,產后風痙,破傷風,吐血,血崩,創傷出血,痔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還介紹了:“治食道癌、胃癌,魚鰾,用香油炸酥,壓碎。每服5克,每日三次。”
在民間常見的有,滋補肝腎(如婦女腰酸痛):魚鰾燉熟成膠狀,加冰糖、芝麻等。腎虛:鰾4錢、枸杞4錢、補骨子3錢、牡蠣5錢、蓮須3錢,煎服或研末沖服。
耳石,俗稱魚頭石。《本草綱目》稱:“魚冘”,《爾雅o釋魚》作“枕”。含碳酸鈣鹽成分,有清熱去瘀、通淋利尿的功能。李時珍言:“研末或燒研水服,主淋瀝,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蠱毒。”“聤耳出膿,魚枕(耳石)研末,或燒存性研,摻耳,或耳石三錢煎服。煅耳石五錢、冰片五分,共研末加麻油調勻,滴入耳中,每日兩次。”

鮸魚膠
鮸魚膠海味四寶“鮑、參、翅、肚”中的“肚”是指魚肚,但魚肚其實不是肚,而是魚鰾。魚鰾是魚類用來調節比重的器官,魚類通過對魚鰾的充氣或放氣,可以不用運動就能控制身體的沉浮。潮汕俗語“江(公)魚細細也有鰾”雖提到鰾這種器官,其語義卻不是“麻雀雖小,五臟具全”,而是將“鰾”比擬為志氣,意思是雖然人小位卑,可志氣未泯,忍無可忍時說不定會來個魚死網破。
雖然絕大部分魚類都是有鰾的(鯊魚和比目魚就沒有),但能被用于制取魚肚的卻只有石首魚類及鰻魚等廖廖數種。石首魚就是有魚腦石的魚類,包括大黃魚、鮸魚、各種(魚+或)魚以及傳奇珍稀魚種金錢鮸。遠在明朝的嘉靖年間,饒平縣大埕鄉的漁民就發明了一種捕獲石首魚的獨特方式,這就是1964年被國務院明文禁止的敲罟捕撈。
敲罟作業由兩條大船(俗稱罟公罟母)和幾十條小船組成,圍住魚群后就不斷敲擊木板,生有耳石的魚類不堪響聲的刺激,不論大小都會翻浮于海面上。1955年3月3日,惠來縣曾創下了一次作業捕獲196.4噸金龍魚(大黃魚)的驚人記錄,為成語“一網打盡”做出新的詮釋。正因為這樣,在我小的時候,金龍魚膠實在不算貴重的東西,不象現在,上斤的金龍魚都要賣到幾百元一斤。
比金龍魚膠更高檔的是鮸魚膠。鮸魚大的能長到一百多斤,因此魚鰾也特別肥大厚實,在飲食界鮸肚往往又被稱為“廣肚”,有來自廣東,板塊大,品質好的意思。鮸魚的魚鰾雖是膠中上品,但肉質卻腥淡無味。在漁業生產隊的年代,一些覺悟不高的漁民為了私吞魚鰾,會將取膠后的鮸魚推落海里,因此市面上很難見到賣鮸魚肉的
鮸魚膠最至高無上的魚肚來自金錢鮸。金錢鮸學名Bahaba flavolabiata,中文名黃唇魚鮸魚,屬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金錢膠的珍貴,大約只有老野山參才能與之相比,一條近百斤帶鰾的金錢鮸能賣到20多萬元,而且是可遇不可求的。民間古老相傳,鮸魚膠特別是金錢膠,對治療婦女產后“血崩(大出血)”有奇效,因而婦女都希望擁有這樣一片“救命膠”。這種習俗在潮汕很普遍,很多農戶雖然房屋破舊,但在眠床架頂或灶臺煙囪上都吊掛有一片鮸魚膠。日久天長,魚膠越發金黃呈亮。
在潮人眼里,魚肚是分成兩類的,藥用的稱為魚膠,菜用的才稱魚鰾。魚膠要先切成絲,與冰糖一起燉吃。因此在每年冬至進補的季節,市場上還會出現專門替人切魚膠的攤檔,用的是切藥材那種鍘刀。魚鰾又分鮮鰾和干鰾,常見的鮮鰾有草(鯇)魚鰾,干鰾則多為鰻魚鰾。鮮鰾炆白菜,算得上是一款常見的潮菜,做時一定要放生姜和胡椒粉,以去除腥味。
干鰾吃時需要發制,常見的有油發和水發兩種。油發后的魚鰾因適宜于“炆”、“釀”等烹制花式而常見于酒樓菜中,潮菜“釀金錢魚鰾”就很有代表性。但家常還是水發簡易,將浸發好的魚鰾切細,在上湯中一沸即起,那可真正是一款無藥味而有藥意的菜肴。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鮸魚(鮸魚)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